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石油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石油工业
世界石油工业

高泳生 王志明 祁少云

双月刊

1006-0030

010-64523343

100011

北京安外安华里2区3号楼(北京755信箱)

世界石油工业/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面反映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全方位地刊登国内外石油工业的技术、经济、管理研究成果;交流石油、石化、海洋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分析预测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市场、资源供需趋势;研究中国石油工业的宏观战略和应用策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及启示

    刘成林张亚雄王馨佩王海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球氦气需求分析,采用哈伯特模型、高斯模型和资源量-储量约束下的产量预测模型,开展2023-2030年全球氦气产量预测,为中国氦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1)与美国所在的北美地台规模大且构造稳定相比,中国地台规模小且经历多期构造演化,中国氦气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2)尽管目前国内外对中国氦气的资源量有不同认识,通过对中国与美国含氦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对比,表明中国氦气资源丰富,资源量将会随着对氦气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动态增长;(3)预测显示,2023-2025年为中国氦气生产起步发展阶段,2026-203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4)对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4点启示:坚定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信心、提出并完善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氦气富集理论、加大研发氦气勘探开发技术、2030年前中国氦气供应来自国际和中国国内2个渠道.

    中国美国氦气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启示

    《巴黎协定》温控目标下石油的角色与转型路径

    孙艺心段宏波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核心在于清洁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实质性替代,能源转型压力驱动了对石油产业转型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采用主题文献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石油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中承担的关键角色,探索综合评估模型下石油及化工产业未来可行的转型路径.采用合作网络、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石油产业转型研究进行扩展分析.结果表明,碳中和愿景要求石油产业链进行从产能技术到产业布局的根本性变革,包括限制石油储量开采,逐步淘汰高成本原油开采,积极寻找石化制品的替代方案等.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未来发展和定价策略会对世界石油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硬性的石油系统能源转型可能导致不同群体的多重损失,下游产业的适应和社会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分析表明,欧洲地区是当前石油转型路径研究的重心,而中国的相关研究略显不足,基于综合评估模型的多模型比较研究、未来石油企业的策略行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重点地区的石油产业政策和未来石油供需情况、立足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清洁化转型研究等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石油部门能源清洁化产业转型《巴黎协定》综合评估模型

    《世界石油工业》第一届青年编委会委员招募启事

    22页

    东非鲁武马盆地气藏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孙辉王红平丁梁波左国平...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是全球油气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寻找深水油气富集区可以大幅促进油气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分析和解剖东非鲁武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总结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鲁武马盆地古新世—渐新世主力含气层系的沉积类型与气藏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发育构造-断层气藏、岩性-构造气藏以及岩性气藏这3种主要气藏类型.气藏平面局部聚集、垂向多层叠置,表现出前渊缓坡汇聚、中-中高孔隙度浊积砂富集、高位体系域封盖的特征.控制盆地油气的富集有5个主要因素:①独特的三角洲改造型盆地的两期裂谷烃源岩为盆地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②充足的物源、窄陡的陆架边缘地貌以及底流作用,促成了厚层、粗粒、洁净的深水沉积储层的发育;③多期海侵形成的区域盖层及重力流沉积的细粒组成,构成了多个独立气藏的有效盖层;④东非沿海盆地陆上抬升作用间接促进大气田圈闭的形成;⑤断层的性质、活动期次等对天然气的输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水沉积气藏类型气藏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东非鲁武马盆地非洲

    珠江口盆地油源断裂特征及输导能力评价

    段亮吴碧波陈亚兵刘政...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区位于南海西部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为定量评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区带内各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该区琼海凸起东倾没端油气勘探实践,总结控制该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的3大要素:油源面积、伸展面积和断面产状,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定量计算文昌A凹陷24条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评价结果认为,文昌8区输导能力整体较强,大型油源断裂附近仍有较大潜力;文昌9区和11区整体输导能力偏弱,后期拓展建议在本地深层展开;文昌10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差异最大,与主油源断裂相邻区域是潜力拓展的重要方向.该认识支撑了文昌9区中型油田的高效评价,促进了神狐隆起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明确了文昌8区中深层拓展的方向,为文昌A凹陷的领域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方法不仅对准确认识区带各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更可为区带评价和决策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

    天然气开发基础实验与应用研究进展

    胡勇王继平焦春艳郭长敏...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天然气开发实验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建设形成岩心样品制备、储层物性与岩石孔喉结构测试、储层敏感性评价、流体赋存状态及气水渗流特征研究、气藏开采物理模拟等5类技术序列,研发了一维、二维、三维系统配套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装置,实现了在室内重构气藏地质条件、再现气藏开采方式和气藏开发全过程仿真模拟评价,为气藏开发基础研究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历时近20年持续坚持基础实验与理论研究,完成中国陆上五大盆地十余个气田基础实验测试上万组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低渗透致密含水砂岩气藏储量动用机理和有水气藏控水开发机理认识体系,为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松辽盆地等盆地气田高效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天然气开发面临新区优质资源发现难度大和普遍产水储量动用难度大的双重困境,提高采收率是持续上产或保持稳产的重要保障,需要在现有天然气开发实验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研发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实验新技术,加强室内实验与矿场试验结合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走向现场应用实践.

    天然气开发基础理论物理模拟实验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应用实践

    塔里木盆地顺北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富集机制

    王轲慈兴华杜焕福陈荣华...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深地油气因其储量丰富但地质条件复杂,成为近年来油气行业广泛关注的热点.作为中国石化首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气项目,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田深地油气勘探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更好地端牢能源饭碗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采自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控制油气储量区的工业油气流井——SB47钻井岩心(屑)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录井、钻井实际工况以及矿物学与岩石学资料,探讨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孔缝洞建造机理与油气富集机制,以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主要成果:(1)SB47井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很好地指示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普遍存在的白云岩化现象.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Ca、Mg元素的"镜像"变化趋势反映了白云岩化作用的强弱变化;Fe、Mn、Sr、Ba含量与Ca、Mg含量的协同变化反映了白云岩化作用对元素富集和迁移的控制作用.(2)结合声波时差、电阻率、气测全烃以及成像测井等测录井资料,SB47井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很好地判断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孔缝洞的成因和充填物类型.声波时差大、电阻率低和气测全烃值高表明地层发育孔缝洞或伴有油气水充填,Ca、Mg元素的"镜像"变化表明地层发育白云岩化成因孔缝洞,Si、Fe、Mn、Ti、Al、K的含量增大表明孔缝洞为泥质充填.基于研究成果及顺北地区控制天然气储层和工业油气流井均沿断裂带发育的客观事实,提出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孔缝洞建造机理与油气富集机制.结论认为,构造裂缝形成低压区,利于油气富集产出;构造裂缝为地表水自上而下运移、热液流体自下而上运移及深埋藏封存流体侧向运移提供了通道,导致断裂带附近成岩作用明显和孔缝洞的发育,进而成为油气聚集带.

    元素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孔缝洞识别油气富集机制顺北地区塔里木盆地

    微波加热技术在页岩气开采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孙志刚王玉斗杨天方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油气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勘探开发热潮.页岩气传统开采方式受限于气体赋存状态和储层复杂特性难以被高效开采,因此寻求一种新型开采方式对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波加热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控的新型热采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页岩气开发中常规热采方法的理想替代.总结分析页岩气开采技术种类,对比突出微波加热技术在页岩气开采领域的发展潜力;概括微波加热的物理原理和作用机理,综述微波加热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相关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阐述微波加热影响页岩气采收率的作用机理,总结微波特性(如频率、功率、加热方式)和矿物物性(如介电常数、含水率)对页岩气采收率的影响,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提出未来大规模应用微波加热方法的展望.为充分发挥微波加热技术的发展潜力,该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和实验研究,将尺度升级至矿场实验,全方位验证微波加热在实际储层条件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微波加热页岩气提高采收率热采新技术

    深水钻井井筒压力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张锐尧宋亚港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井筒压力预测与精准控制对于提高深水油气钻井成功率及施工效率至关重要.为了避免钻井过程中喷、漏、卡、塌等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其关键点是对井筒压力进行精确预测,进一步采取有效的压力控制措施.以井筒压力预测模型为前提、压力控制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深水油气钻采的单相流、多相流井筒压力预测模型以及单梯度、双梯度、多梯度控压钻井方法基础研究的新进展.结合目前井筒压力预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控压钻井技术的重点攻关方向,如酸性气体气侵后井筒流动规律、多梯度控压钻井新方法与配套装备、智能化钻井与井控系统等.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控压钻井的理论发展与工艺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海洋控压钻井技术的特点、核心装备、工作原理及适应性等,明确不同控压钻井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之处,综合考虑中国深水区域的地质结构、施工环境与经济效益,对控压钻井技术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深水钻井井筒压力预测窄压力窗口压力控制控压钻井

    油气行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智能预警方法探讨

    胡瑾秋陈传刚吴明远胡洋柏...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行业涉及领域广,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通常面临复杂的生产工艺、恶劣的工作环境及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等,油气行业事故发生率常年居高不下,其中人为失误等事故原因所占比例超过70%.实现油气行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智能预警,对于减少油气行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油气行业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错误行为与安全隐患行为.针对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识别和预警,目前主要采用人员检查、事后分析及视频监控等方法,但是上述方法分别存在无法实时识别作业人员的错误行为,无法识别和预警作业人员的安全隐患行为等.视线追踪技术是通过捕捉作业人员的注视点与注视时间的变化过程,从而判断作业人员当前工作状态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具有反应灵敏、准确度高、无死角与可穿戴等特点,在医疗健康、交通安全、心理学等领域均已有较好的应用.利用视线追踪技术在人员状态监测等方面的优势,将其引入到油气行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识别或预警方法研究,用以探讨在该领域实现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智能预警的可行性.

    油气行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视线追踪智能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