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圣经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圣经文学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

半年刊

圣经文学研究/Journal Biblical Literature Studies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圣与世俗之间:河南当代作家与圣经

    许相全
    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民间基督教文化土壤构成了作家圣经书写的基础.以周大新、李佩甫、刘震云、阎连科为代表的河南当代作家形成了圣经书写的两种方式:一为贴近圣经神圣性,从理想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与圣经构成对话,利用圣经丰富作品的意义空间;二为立足河南文化,从世俗性层面瓦解圣经神圣性,把圣经融入乡土文化与乡土叙事之中.河南当代作家的圣经书写为利用圣经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范例.在具体写作中,作家应兼顾"隔"与"化",既立足本土文化,又尊重经典自身特性,充分发挥外来经典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作用.

    圣经神圣世俗河南当代作家中国故事

    从圣经鼓词《创世纪》看天主教中国化

    刘珊周萍萍
    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在华天主教印书馆出版了一批依据圣经故事改编的鼓词作品,其中以费金标的《圣教古史小说鼓词》最具代表性.作者以鼓词艺术这一本土化手法对圣经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同时又揭示了圣经故事中所蕴含的劝惩义理.本文以《圣教古史小说鼓词》第一册的《创世纪》为个案,从叙事语言、叙事结构、情节增删、矛盾冲突等方面研究作者的圣经改编策略,进而探讨天主教中国化的核心问题.

    鼓词天主教中国化

    周作人《哀弦篇》的《旧约》引文来源考

    张执遥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作人所撰《哀弦篇》曾引用两节《耶利米书》与七节《耶利米哀歌》.学界对此引用虽有论述,但皆未触及引文的底本问题.将之与周作人曾阅读的英文圣经与可能获得的汉文圣经对比后发现,此段《旧约》引文是周作人对施约瑟所译《旧约全书》的修改.这一认识对《哀弦篇》的材料来源考察、周作人圣经阅读史、施约瑟官话译本的接受史三个方面的研究均具参考意义.

    周作人施约瑟《哀弦篇》《旧约全书》材料来源

    艾儒略的福音书译述策略

    车向前
    8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儒略以其"西来孔子"的理论修养与渊博学识,在《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中对福音书进行了变通性译述.他因应文化适应之需,以替代策略易词而译,以模仿策略因势"归化",以阐释策略疏解、补充,以淡化策略消弭误读.透过这些译述策略,艾儒略将天学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有效提高了中国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翻译的可译度,也为明末耶儒跨文化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儒略《天主降生言行纪略》文化翻译文化适应

    盛名之下:王韬在"委办本"中的实际作用

    鲍晓婉
    10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韬因着"文化名人""知识精英""维新先驱"的身份从众多"隐身的译者"中脱颖而出.由于资料挖掘不够细致、相关研究末竟充分,王韬助译"委办本"的事迹被后人敷演、拔高.本文在精读中西资料的基础上,还原"委办本"细节史实,分析王韬的语言能力、信仰状况、翻译态度,以及"西人口授-华人手追"翻译模式中赞助人对文本的操控,对勘"委办本""裨治文-克陛存译本""四人小组译本""马礼逊译本"节录经文,力图较为允当地评价王韬在"委办本"翻译中的实际作用.

    "委办本"王韬赞助人

    清末民初美国圣经公会的圣经销售研究:以驻华经理海格思为中心

    吴青沈佳嗳
    12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华传教事业得以延续.美国圣经公会于1893年委派第三任驻华经理海格思来华主持该会的圣经工作.海格思调整圣经传播策略,改变了美国圣经公会在华困局.在他的领导下,该会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为基督教在华传播发挥了作用.本文利用美国圣经公会档案等史料,研究海格思主持下美国圣经公会在华经营活动,以揭示清末民初圣经在中国传播的历程.

    清末民初美国圣经公会圣经销售海格思

    《路得记》2:3-17之"好客"主题解读

    彭昱森
    15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得记》2:3-17是一则以"好客"为主题的关键片段.路得的身份在此之前历经了双重转变,即成为绝对的异乡人与强制的匿名者,其个体性因类型化而被还原为"摩押女子",致使其先后遭遇收割者的冷漠与监督者的敌意.波阿斯因雅威的介入而视路得为神圣的、饥饿的异乡人,为其提供安全的地方与充足的饮食;他的好客是路得将获得的"完满的报偿"的阶段之一,预示其异乡人身份最终消解,乃至将作为第二利亚与拉结为以色列家奠基.从冷漠、敌意过渡为好客是在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与有限的资源之后依然以完全的爱款待客人,以之通向"完满"暨"平安"的生存境况.

    异乡人匿名者冷漠敌意好客

    "自我称义"与"算为义":《路加福音》18:9-14的文化人类学释义

    王梓
    18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通过解读《路加福音》18:9-14中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来探讨"义"(以及相关词群)在早期基督教传统中的使用及其含义.首先,本文将从《路加福音》的文本结构出发论述法利赛人与税吏的比喻在路加"罪人与义人"叙事主题中的功能.其次,从古罗马荣誉文化这一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来解读路加的这一比喻,并探讨其所表达的"自我称义"与"算为义"的核心冲突.最后,将结合希伯来传统与希腊罗马传统来理解"义"在早期基督教文本中的内涵,进而阐释《路加福音》对"义"的理解.

    《路加福音》自我称义算为义

    谁是迈蒙尼德心中最完善的先知?:《迷途指津》中的摩西与亚伯拉罕

    张缨
    207-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犹太教传统中,身为从上帝那里接受《托拉》的人,摩西无疑是最重要的先知.因此,迈蒙尼德在《重述托拉》和《迷途指津》里不断重申摩西的独一无二及摩西预言的至高无上.但在迈蒙尼德看来,最高的人类完善是理智的完善,真正的智慧是"对上帝的领会".由此,若有人问:"谁是迈蒙尼德心中最完善的先知?"答案就未必一目了然.本文试图论证,在《迷途指津》里,迈蒙尼德以不同的方式暗示,亚伯拉罕较之摩西是更完善的先知.

    迈蒙尼德《迷途指津》摩西亚伯拉罕最完善的先知

    文明之恶及其救赎:试析卢梭的《以法莲山的利未人》

    朱明远
    23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梭的《以法莲山的利未人》表面上是对《士师记》末三章的改写,而实际上却是一则历史哲学寓言,借由它,读者能够一窥卢梭思想体系的全貌.以往对《以法莲山的利未人》的解读由于过分注重作者的个人心理,而使得思想有被传记掩盖的危险.从思想层面看,《以法莲山的利未人》讲述的是一则文明从初兴到败坏再到最终救赎的历史故事.亦即说,卢梭其实是以一种寓言的方式阐发了文明之恶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并就文明的出路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卢梭《以法莲山的利未人》文明罪恶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