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圣经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圣经文学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

半年刊

圣经文学研究/Journal Biblical Literature Studies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圣经研究中变动的体裁观念

    约翰·J.柯林斯
    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裁分析向来是圣经研究的基础工具.但近年来,质疑文本分类的声音逐渐出现.其主要论据是,文本分类使得我们只能在狭窄的文学范围内进行文本比较.一些质疑声音有夸张的嫌疑,但对体裁的批评是合理的,因为它提醒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体裁是由读者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构建出来的.即便体裁的构建存在根据或必要性,它也不是理解某一系列文本的唯一方式.不过,体裁仍然可以指导文本解读,因为它能凸显出各类别的特点,也能强调某一类别和相关类别之间的差异.

    体裁文本分类星座智慧文学启示文学

    新世纪以来犹太学术界《希伯来圣经》研究新进展

    韩博雅张倩红
    3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国际犹太学术界对《希伯来圣经》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诠释方式上看,"极大主义"和"极小主义"在传统现代主义历史批判框架下的辩论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发展了理解希伯来圣经的"第三条道路";研究方法上经历从历史批判到文学批评,从作者意图到读者反应的转变.从研究视角上看,"动态性"视角强调从社会学意义上把握圣经书写和圣经研究的双重历史处境,"儿童主义"和"动物转向"则更加关注边缘群体在圣经叙事中的重要地位.就研究观点而言,"希伯来王国的历史确定性""犹太民族意识何时形成""空旷地神话是否存在"等议题引发讨论,涉及圣经的历史书写、民族精神、历史观等重要内容.

    犹太学术界希伯来圣经古代以色列后现代主义

    《希伯来圣经》著述和正典化综论

    田海华
    6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犹太教的圣典,《希伯来圣经》发展演化为当前的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本文探讨《希伯来圣经》早期著述的文士文化,以及经学士对圣经文本的编修,并呈现了《希伯来圣经》正典化的历史过程.在公元前2世纪,不同的犹太社群界定了自身对权威圣典的理解.在帝国阴影下诞生的哈斯蒙尼王朝,大力推广犹太教育和圣殿的仪式崇拜,这为《希伯来圣经》的正典化增添了新动力.随着第二圣殿在公元70年的覆亡,法利赛派的正典最终成为犹太教的传统正典.这一正典及其承载的圣经一神论对犹太人文化和宗教身份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希伯来圣经》文士编修正典化犹太教

    《以斯帖记》希腊文A译本2:1-18之希伯来文母本

    李思琪
    9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了解《以斯帖记》古代流传史尤为重要的抄本类型主要有三:收录于犹太教正典的希伯来文M文本、存于天主教次经的希腊文B译本,以及风格独特的希腊文A译本.学者们对A译本背后的希伯来文母本(Vorlage)有着两种不同的想象,"原文派"认为,A译本之母本比M文本更贴近希伯来原文;"自由派"则主张,A译本的独特性质均为译者的自由发挥所致.本文聚焦《以斯帖记》A译本2:1-18,透过文本对勘方法,论证"原文派"观点的合理性,从而呈现希腊化时期希伯来文经文书卷尚未定型的状况.

    《以斯帖记》希腊文A译本文本对勘希腊化时期

    早期基督教会沟通与决策模式探究

    王东阳
    12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透过分析新约文本及使徒教父的作品,可以发现早期基督教会在形成之初便具有世界主义的倾向.公元1到2世纪,他们在地中海及小 亚细亚广泛建立了基督教团体.这些团体之间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联系,形成了较为平等的网络式的组织形态.在面对教义与路线之争时,教会团体通过宗教会议的方式进行决策.宗教会议最初是区域性的,在与异端的斗争中,最终形成了代表基督教全体的公会议.公会议召开的实践与公会议主义理论,对教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早期基督教会《使徒行传》决策模式宗教会议

    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New Heaven,New Earth"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及汉译

    赵艾东
    15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对圣经语言和内容有大量借用和模仿;其中,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new heaven,new earth"就与《启示录》中的"新天新地"存在互文关系.译者和读者若对圣经缺乏充分的了解,或是圣经文化圈外的"他者",在汉译中就易发生问题.本文对圣经的天地观及其"新天新地"、其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新天新地"存在的三种互文关系以及剧中该典故的汉译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想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西方经典,必须顾及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

    新天新地圣经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互文性

    论安德列耶夫《加略人犹大》对福音书主题的逆向阐释

    饶雪
    18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安德列耶夫在其小说《加略人犹大》中,对福音书中犹大背叛耶稣的故事进行了重构.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结合作家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探讨了《加略人犹大》在重构基础上对福音书之救赎、忍耐和复活这三个主题的逆向阐释.《加略人犹大》蕴含的反救赎、反抗和死亡这三个主题反映了安德列耶夫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人民、宗教以及革命的思考.

    安德列耶夫《加略人犹大》福音书反救赎反抗死亡

    记忆理论视角下的圣经批评研究

    陈广春
    200-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忆研究是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其相关理论也深刻影响到圣经研究.作为记忆理论的奠基者,哈布瓦赫和阿斯曼是最早运用记忆理论诠释圣经的学者,之后戴维斯、亨德尔和本兹维等学者汲取不同的记忆理论,从多个角度将其运用到圣经阅读中.本文在这些学者的批评实践基础之上,从作为记忆的圣经叙事、圣经叙事的记忆模式、记忆与身份认同这三个角度,描述记忆理论如何为圣经批评提供新的视角,推进该研究进路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记忆圣经批评戴维斯亨德尔本兹维

    西方酷儿圣经批评进路

    黄庭缘
    225-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受酷儿理论等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圣经研究领域出现了酷儿释经这一新的解读进路.酷儿圣经批评解构了圣经文本中的性别与性态二元论,挑战了圣经中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圣经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张力的阅读策略.本文在西方学者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介绍酷儿圣经批评进路的理论背景,归纳酷儿释经实践的三种范例,论述酷儿圣经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几大态势,并指出它存在的一些问题.

    圣经批评酷儿理论酷儿批评性别研究

    约瑟之梦:菲德勒对犹太作家的原型定位与出路探讨

    冯梦珠
    25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犹太批评家菲德勒热衷于神话原型批评,他在文章《梦的主人——非犹太世界里的犹太人》中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犹太作家进行原型定位.他认为《旧约》中约瑟是所有犹太作家的原型,卡夫卡和弗洛伊德是其继任者,他们分别是"做梦者"和"解梦者",共同定义了现代世界中的犹太作家,承担着"犹太梦想".正如约瑟的"成功"只有父亲的同在,才会带来最终的"幸福",犹太人只有不忘"父亲"、扎根传统,才能走向未来.菲德勒的文章是一种寓言式阐释,却试图建立古代神话与现代犹太文学意识之间的联系.

    约瑟菲德勒原型卡夫卡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