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潘鲁生

双月刊

1674-2281

ddesignart@sina.com ddesignart@yahoo.com

0531-82619377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东路23号《设计艺术》编辑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Art of Desig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美术学视域的中国美术教育史学学科体系论略

    魏亮亮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术教育史,是教育学与美术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美术教育史学则是进一步研究美术教育史的一门专门的学问.它是基于美术学视角,从美术教育史学的学科性质出发,系统性地把握其研究对象、内容、范围、观念、视野、材料、方法、逻辑结构等问题.中国美术教育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中国美术教育相关的问题,其主要研究途径是,建立"文化整体感"的观念与视野.在此基础上,全面审视材料,确定核心材料;之后,以核心材料为中心,综合运用美术学、教育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审视对象,解读材料.建构中国美术教育史学有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一者以美术作品为中心,一者则以中国社会文化与艺术文化为中心.

    中国美术学美术教育史学科体系

    潘鲁生荣获第十六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58页

    "瓷数共融"——德化窑瓷雕技艺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程永胜徐骁琪景银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析"瓷雕技艺"与"数字化"两者之间的共融机制,实现德化窑瓷雕技艺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通过对德化窑的调查与研究,梳理了瓷雕技艺的历史传承、特点、制作工艺及发展现状;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以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将德化窑瓷雕技艺信息实现全流程展示,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数字化传播则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与传播评估进行分析,提升德化窑瓷雕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研究展望了德化窑瓷雕技艺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相关技艺的保护传承及提升技艺本体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参考.

    数字化德化窑瓷雕技艺

    论英国装饰艺术陶瓷"乡村""时尚化"设计的双重身份认同价值

    张红霞黄飞雁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设计社会学视角切入,深入研究了英国装饰艺术陶瓷中突出的"乡村"主题"时尚化"设计现象,指出在人类第一个消费社会形成的新语境中,英国装饰艺术陶瓷通过"乡村"与"时尚"融合共生的创新设计和商业推广,促进了既具有英国文化特色又符合国际流行品味的中产阶级现代新生活方式的建构,不但适应了当时凸显"英国性"之英格兰民族国家认同需求,还满足了大众消费者通过购买时尚产品获得新的个人身份认同的需求,从而揭示出英国装饰艺术陶瓷设计活化乡村文化传统的独特方法路径、双重身份认同价值及其历史和当代意义.

    装饰艺术运动英国装饰艺术陶瓷身份认同乡村

    郎世宁与布歇的中西融合绘画比较研究

    王为效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样都是宫廷画师,布歇与郎世宁服务的对象不同.与布歇相比,郎世宁作为西方传教士可以亲身接触真实的中国.郎世宁将西方透视画法、明暗阴影处理方法运用到中国传统的院体画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新体画.但受皇权的制约,郎世宁不得不采取妥协、折中的方式迎合中国帝王的喜好.布歇是法国洛可可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师承华托,将中国风格绘画发扬光大,推向成熟.布歇不受外部环境的束缚,将中国场景、元素同社会主流风格——洛可可紧密结合形成个人的鲜明风格,更高程度地契合欧洲画法,顺应了欧洲17-18世纪感性之变的转向,赢得了更多受众的认可.但布歇中国风格绘画的局限性在于缺少真实可靠的文本来源,导致作品出现混合的特征.

    布歇郎世宁中西融合比较

    以绘画参与时代变革以彩墨抒写南国情怀——评"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

    唐家路
    79-82页

    辽宁本《洛神赋图》的坐榻风格与时代特征研究

    周振辉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存世壁画、考古实物、传世绘画和文献等资料,归纳、总结魏晋至宋元时期坐榻的形制和壶门样式.在此基础上推断辽宁本《洛神赋图》中的坐榻为带托泥的箱型榻,采用如意型壶门作装饰.如此风格的坐榻具有典型宋元时代的特征,进而推断此卷应不是东晋顾恺之的真迹.结合其他学者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推断此卷为北宋至南宋高宗时期的作品.由此推测辽宁本与北京甲本和弗利尔甲本《洛神赋图》不太可能均摹自同一个早期的祖本.以此为例,说明通过家具史的研究推动绘画史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坐榻形制壶门样式坐榻时代特征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审美意识中的公众显现及突破可能

    杜德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的卢卡奇认为现代资本社会是日益精细的分工社会,公众被看似合理地分配到自己所属的社会位置之上,仅瞩目于被分配的事物,无意识间变为庞大事件的部属零件,这种情状不可避免地导向商品拜物教的社会,且这种社会被看作是合理的,自律的.因此,现代社会关系充斥着"物的性质","物化"现象不断蔓延.与此同时,同质的状况在现当代的审美语境中也同样存在.当无言的艺术品被某种言语操纵了自由的精神,公众的审美能力就表现为过于关注局部而放弃主体认知,附加其上的多方话语便只能滋生一种扰人的嘈杂.它不但以对象性的量去掩盖主体性的质,而且将集体的事物打散为孤立的原子,致使公众陷入迷惘和混沌,也使美学遭受责难,审美活动本身成为一种迷思."物化"的审美意识在艺术品与公众关系面临改写的过程中被指涉了出来.因此,基于卢卡奇观点的公众活动分析及突破可能探讨便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审美韦伯

    原始思维在民间美术中的留存与表达

    汪一鸣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的思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原始思维直至今日仍有部分留存于现代人类的思维模式中.民间美术的创作思维始终受到人类原始思维的影响,并以具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原始思维中的集体表象和神秘性、互渗律和原逻辑思维与民间美术创作思维紧密相关,而民间美术创作中的象征性、完整性、具体性也受到原始思维的影响.随着人类思维模式的演变,这些特征逐渐弱化,却始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蕴含在民间美术之中.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思维模式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原始思维作为人类初期运用的思维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并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明时代的人类思维.民间美术作为平民大众的通俗艺术,流传于农民和市民等劳动阶层中间,蕴含了人类早期原始思维的特征.这些思维支配着民间美术制作者的认知,即使在当今社会,在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始终有选择地保留下来,并与现代思维模式不断融合.

    原始思维民间美术神秘性互渗律

    民间传统面塑艺术考察——历史、形态与旨趣

    赵杨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民间面塑既是味觉的美食亦有艺术的美感,当美味与艺术巧然碰撞,那么将面塑誉为"舌尖上的艺术"也不为过.面塑艺术由面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脉络.同时,面塑艺术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多样的形态扎根在百姓的民俗生活里,体现出独特的旨趣追求.本研究以史料为线索系统整理了面塑渐进式的演进脉络,归纳了面塑艺术的分布、工艺及艺术呈现形态,探究了面塑艺术在民俗文化、民俗美学及民俗传承中深层的旨趣追求.

    面塑艺术历史嬗变形态呈现旨趣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