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潘鲁生

双月刊

1674-2281

ddesignart@sina.com ddesignart@yahoo.com

0531-82619377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东路23号《设计艺术》编辑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Art of Desig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阜阳剪纸到动漫设计:一种传统与现代视觉艺术的交融

    柳永春李娟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阜阳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以其粗中有细的线条、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推动阜阳剪纸与当代动漫设计的交融,能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动漫设计提供美学素材和精神养料,同时促进阜阳剪纸艺术的传承和推广.本文首先回顾了阜阳剪纸的发展脉络与题材内容,从阳纹阴纹、隔物换景、夸张手法等多角度探讨了阜阳剪纸的美学风格与艺术表现,并基于我国剪纸艺术在动漫美术的应用历史,提出了阜阳剪纸艺术与当代动漫设计融合的思路,不仅为艺术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案例,也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阜阳剪纸动漫设计视觉艺术

    文旅融合背景下东兰蚂拐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推广研究

    卢忠威姚丹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域性文化已成为节庆品牌塑造和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文旨在探究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民俗节庆品牌形象的设计与推广路径.以东兰蚂拐节品牌建设作为案例,运用田野考察法与比较分析法,归纳出其在品牌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将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民俗文化用于提升蚂拐节品牌视觉形象,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东兰蚂拐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推广的路径,并针对性地实施了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策划节庆体验活动等一系列设计实践,以期为同类民俗节庆在品牌化过程提供借鉴.

    文旅融合东兰蚂拐节品牌视觉形象地域性文化

    海阔视野与微观视角——"大历史观"线索下的设计史教学及人才培养

    陈晶何振纪何晓静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史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承担着传授设计历史及发展规律的教学任务.当下设计史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设计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世界设计史》课堂教学作为案例切入,深入探讨大历史观引导下的教学设计,经由宏观视野和微观视角实现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塑造.

    大历史观世界整体观设计史教学理论实践并举剧目演出

    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东京艺术大学染织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盛羽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京艺术大学工艺科染织专业有着成熟的教学模式,"传统为根、创新为魂"是其重要的特色.首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充分尊重传统,严谨规范地学习染织技艺.其次在创作上坚持创新并充分尊重个性,作品新颖而多元,无不显示出创作思想上的自由与制作工艺上的自如.而开放的教学环境与理念、多元的评价体系、多样的展示机会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东京艺术大学传统工艺染织艺术教育

    数智时代的广告设计人才培养:基于OBE理念的产教融合探索

    彭麦福顾群业张通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到来及新智生产力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OBE理念中的"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注重实践、持续改进"的内涵,结合当前产教融合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将OBE理念中的关键要素融入教学中,构建具有数智化特征、符合国际教育理念、满足市场变化和需求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为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产教融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框架,对新智生产力要求下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OBE设计教学工作室模式目标导向

    工艺文化互融视域下的白族银铜器设计——以云南鹤庆新华村的银铜器设计为切入点

    董岳巩志伟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鹤庆新华村的银铜器设计是白族与藏族工艺文化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文中运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白族信仰与工艺实践的现象、缘由等,阐释与银铜器设计相关的工具、工艺、器型、装饰,以及工艺选择和延续背后的文化互融.白族工艺变迁不仅促进着鹤庆新华村银铜设计的发展,而且对多民族工艺文化融合下的银铜器延续和传播大有裨益.

    银铜器:工艺白族藏族文化

    我校4个项目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

    79页

    领悟画法创针法——论红色题材苏绣的针法创新应用

    廖晨晨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红色题材苏绣创作成为表现时代精神的重要课题和灵感源泉.为了表现这一新的题材,苏绣工作者在传统苏绣针法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绘画理论及表现技法,探索创新出许多更加适应作品内容的新针法,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本文通过对老中青苏绣工作者如何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领悟画法、巧用和创新针法、最后达到我有我法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在红色题材苏绣创作中用新针法表现新题材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

    苏绣红色题材绘画技法针法创新时代意义

    北京中轴线手工艺与文化公共空间共生现状调研

    陈聪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不仅是中国传统都城空间营造的体现,更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工艺,是勾连传统与现代、空间与时间、技艺与文化的重要区域.通过调研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发展,中轴线范围内的国家建筑、文化建筑和区域文化单元不断更新升级,手工艺和手艺人的生活形态和活动范畴随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手工艺在中轴线沿线的大型公共文化空间中主要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生存,商业和文化空间单元内的手工艺则更为活跃,趋向于手工艺的本体生态,形成丰富多彩的共生模式.当然,手工艺也在与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的共生中面临着空间占位不足、顶层关注不够、扶持力度不大等问题.因此,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对沿线手工艺的关注也需不断增强,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及手工艺从业者进一步共同努力,以促进其与公共文化空间相互促进、共生发展.

    中轴线手工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共生

    古罗马与唐代葡萄纹装饰的应用及审美差异化探析

    郑晨王文灏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纹样作为一种花纹图案,是一种经过高度艺术夸张变形产生的视觉符号,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历史的载体,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先人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别样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中西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背景、审美理念入手,对古罗马时期葡萄纹样及中国唐代葡萄装饰纹样进行对比研究,阐述两地葡萄纹样的应用领域,对比其造型风格、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中国现代纹样的创新设计给予新的参考与借鉴.

    古罗马唐代葡萄纹审美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