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宗教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金泽

双月刊

1007-6255

religion@cass.org.cn

010-85195480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宗教文化/Journal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外宗教仪式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主要特点

    古屿鑫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近年国外出版的主要著作来看,欧美学者就宗教仪式相关学术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总体呈现出跨文化比较、实证研究和多学科融合等研究进展.研究特点包括研究主题的广泛性与全面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并对中华祭祀礼仪予以关注.学界应加强对宗教仪式理论研究动态的持续追踪与系统梳理,以把握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祭祀礼仪在国外学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界更好地理解世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可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宣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持.

    宗教仪式仪式理论仪式研究

    佛教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

    李子捷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佛教传入英国及其早期发展、南亚佛教系统在英国、东亚佛教系统在英国等几个方面,对佛教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梳理,以图勾勒出英国佛教的全貌,并分析归纳其特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佛教协会是由学者和宗教实践者一起组成的,而且集中于对印度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关注.一战后,佛教徒的人数开始不断增长.二战后,英国社会对佛教的兴趣继续深入且开始多元化,对佛教中不同的传统、派别、宗派开始认识和探究.佛教文化交流使不了解亚洲的众多普通英国人借由佛教而对亚洲文明有所认知.原本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东亚、南亚与欧洲,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文明交流互鉴.

    佛教英国南亚佛教东亚佛教

    社会调查中的身份认同:法国穆斯林人口发展新动向

    韩博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伊斯兰教信徒数量已超越基督教,成为仅次于天主教的第二大宗教.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处境的变化使法国穆斯林群体的身份认同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这一"识随境迁"之变体现在对法国穆斯林人口的公共调查之中.本文将依据相关人口调查数据尝试摸清法国穆斯林群体的基本盘,在对其整体评估过程中一方面兼顾对法国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和世代等基本属性的描绘,另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考察法国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动态变化,并重新审视其意义.

    法国穆斯林人口公共调查身份认同

    伊斯兰本土化的欧洲路线:荷兰伊斯兰教治理的成败得失

    姜晓鲲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1世纪初以来,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问题始终在欧洲的政治议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相关政策,均以促进穆斯林移民完成社会融入、建构"欧洲伊斯兰"为着眼点.然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这一本土化路线既未能反映从移民向公民转型的穆斯林群体的实际需求,也未能满足所谓社会主流群体的期待,伊斯兰教在欧洲面临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每况愈下.2023年底,以激进的反伊斯兰言论出名的荷兰民粹主义者维尔德斯和他的人民党在荷兰大选中横扫千军,成为议会最大党,这正是对上述发展趋势在欧洲大陆上最新、最明确的映照.对迄今为止荷兰伊斯兰教治理成败得失的总结与反思,有助于理解欧洲当前困境的成因,并为我国相关治理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伊斯兰欧洲宗教治理

    中国庙会图略论

    肖海明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回顾和梳理中国风俗画和庙会图,在中国庙会图的研究上具有开拓意义.文章认为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皇室对妙峰山庙会等的喜爱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妙峰山庙会以及京津地区各路香会的蓬勃发展,也促成了晚清庙会图在京津地区的流行.妙峰山庙会、天津皇会等虽然在晚清受到了追捧,皇权的重要性大增,但皇权始终与神权并行,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皇权过大,反而会引起民众和香会的反对和抵制.同时,清代民间香会发展所形成的皇权支持,官府和正统观念反对这一对张力一直存在.

    庙会图风俗画皇会

    清代道教管理与北京城正一道的发展——以北京东岳庙和大光明殿为中心的探讨

    林巧薇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道教管理制度因袭明代,从顺治时期开始制定,至乾嘉时期经历了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城中东岳庙和大光明殿的道教团体的发展深受其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在清朝道教管理政策的变化中,以北京东岳庙和大光明殿为中心的道教团体经历的发展与变化,以期进一步认识清代道教的发展状况.

    清代道教管理北京东岳庙大光明殿正一道

    明代医僧及其医疗活动论述

    花佳秋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医僧数量众多,医药知识丰富,治疗方式多样,他们在弘法修行之余,往往秉持慈悲平等之心为人治病施药,借助医疗活动,佛教也得以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流接触,获取民众信任和认同.本文从社会史角度对明代医僧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探讨,围绕他们的医药知识、治疗方式和医疗活动进行论述,指出这一群体在补充明代社会医疗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明代医僧医疗活动社会性

    从"灵魂学"到"心理学":psychology及其汉译的世俗化历程

    苏艳常婵
    132-13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历史语义学和思想史研究,考察psychology及其汉译的世俗化历程.在西方,psychology的内涵对象和研究方法经历了从灵魂到心灵、由思辨灵修到观察实验的科学化历程.该词经传教士译入中国,译名由"性学""灵魂学"向"心理学"转变,汉译心理学知识的世俗化表现为科学建制,包括译者专业化、专业研究组织成立和心理学知识逐步独立于神哲学.心理学知识的科学化是其世俗化的动力与要素.

    psychology世俗化科学化灵魂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魂魄思想的多维考察

    鲁克伟邓学林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词源学、阴阳学、气论等维度对中国古代的魂魄思想加以考察,梳理魂魄思想的发展脉络,发现"魂魄"在上述多个维度上有一以贯之的"气本论"思想,这使得中国古代魂魄思想得到了理性化诠释;同时相较于西方的灵魂学说,中国古代魂魄思想虽然在知识论上发展"不足",却有超二元论的人学"优势",而这种所谓的"不足"和"优势"从根本上讲乃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论特色,即庄子所谓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魂魄阴阳灵魂

    瑜伽行派的两种末那

    曹彦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瑜伽行派中第七识是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据小乘的传统,意识的根称作manas(音译"末那",意译为"意"),第七识的梵语完整形式是manovijñāna.因此,第六识与第七识就有梵语同名的过失,其中之一必须做出调整.我们发现,瑜伽行派认为第六意识的生起实际上依于两种意(manas)——无间灭意和恒行意.前者与等无间缘有关,随顺其他派别的共识而称作manas,故可称作prasiddhi-manas(共许末那).而后者才是瑜伽行派自身主张的真正manas,此即为第七识.故可称第七识为pradhāna-manas(最胜末那)或pradhānamanovijñāna(最胜末那识).由此可以解决第六、第七识梵语同名的问题.

    瑜伽行派意根最胜末那等无间缘共许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