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旬刊

1671-3141

sjzxyx88@163.com

010-52832585

100044

北京市3108信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Journal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尿素氮联合SpO2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研究

    常旭李景荣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尿素氮水平联合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对急诊室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室确诊为急性心力衰竭的215例患者,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等,同时记录7天内死亡情况.结果 7天内死亡组的尿素氮及SpO2与生存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尿素氮和SpO2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SpO2预测急性心力衰竭7天内死亡事件曲线下面积为0.709,尿素氮为0.773,两者联合预测事件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83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尿素氮>11.35mmol/L,SpO2<87%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天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其他分组(P<0.001).结论 尿素氮和SpO2为急性心力衰竭短期预后的危险因子,两者联合增加预测价值.

    急性心力衰竭尿素氮脉搏血氧饱和度预后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腔内减容方式的对照研究

    郭沪龙丁锐李鸿君刘丹...
    36-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多个方面对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术(MAT)、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ART)和导管接触式溶栓(CD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30例于我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MAT+CDT组(A组15例)、ART+CDT组(B组5例),单纯CDT组(C组10例)三种治疗方式将患者分组.对三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效果、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治疗时间及费用进行对比分析[1].结果 依据血栓清除率分级标准,A组为Ⅲ级12例,Ⅱ级2例,Ⅰ级1例;B组为Ⅲ级5例,Ⅱ级0例,Ⅰ级0例;C组为Ⅲ级6例,Ⅱ级3例,Ⅰ级1例.半年后安排患者复查造影,并根据Villalta评分评估PTS程度,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AT与ART分别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相似,MAT与ART清除血栓均优于单纯CDT治疗,临床上需结合患者自身病情、评估患者治疗预期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合理选择.

    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

    基于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在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曾馨莹周丽张继旺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在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对20名分诊护士开展急性胸痛分诊的培训,对比培训前后护士急性胸痛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准确率、急性胸痛患者救治关键时间节点有无差异.结果 采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培训分诊护士后,分诊护士对急性胸痛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69.55±5.47)提高到(86.65±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准确率由64.23%提高到9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分诊评估时间由(19.62±6.29)min缩短到(7.22±3.86)min、急诊停留时间由(51.86±12.58)min缩短到(24.87±7.72)min、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由(19.19±17.03)min缩短到(4.69±4.89)min、FMC-to-住院时间由(103.22±36.1)min缩短到(59.47±19.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门球时间(D-to-B)由(99.87±52.88)min缩短到(87.45±56.84)min<90min,达到了国家胸痛中心建设标准.结论 在急性胸痛护理分诊培训中采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强化护士对急性胸痛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提升护士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能力,优化急性胸痛的就诊流程,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胸痛护理分诊胸痛中心建设精细化管理

    胃肠道肿瘤患者牙菌斑指数与舌苔指数相关性研究

    李亚评谢静张立国
    42-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牙菌斑指数与舌苔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牙菌斑指数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胃肠道肿瘤患者11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吸烟、缺牙数目等).检查和记录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及舌苔指数(Tongue Coating Index,TCI).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PLI和TCI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437 P<0.001).男性患者PLI高于女性,P<0.001;低年龄组(40~59岁)PLI低于高年龄组(61~80岁),P<0.001;此外,患者PLI与缺牙数目呈正相关(r=0.446,P<0.001).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牙菌斑指数与舌苔指数的关系呈正相关,缺牙数目与牙菌斑指数之间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吸烟史是牙菌斑指数的影响因素.

    口腔护理胃肠道肿瘤舌苔指数牙菌斑指数

    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血脂、凝血影响的研究

    余海龙詹华奎张嬿毕榕...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祛风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血脂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探讨此方综合效果.方法 大鼠设空白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泼尼松组、中药组、中药+泼尼松组,各23只.除空白组外,以上四组分别予蒸馏水、醋酸泼尼松片溶液、补肾活血祛风汤剂、汤剂+泼尼松干预.第4周和8周末测24小时尿蛋白量,8周末加测各组大鼠血脂、凝血.结果 干预结束时泼尼松组和中药+泼尼松组24小时尿蛋白量少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组TG水平比各干预组低(P<0.05);中药+泼尼松组APTT长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 补肾活血祛风方可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紊乱,与泼尼松联用有利于延缓尿蛋白增长,稳定内源性凝血时间,但其机制仍有待于更深研究.

    补肾活血祛风阿霉素肾病尿蛋白血脂凝血

    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留置PICC体验的质性研究

    谢梦珂王蕾郭凤娟延明鑫...
    47-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真实体验.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运用Colaizzi7步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留置PICC的体验提炼出5个主题:患者不适躯体感受、患者主观幸福感降低、留置PICC导管带来获益感、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增加、获取PICC置管信息需求不一.结论 骨肉瘤患者承受生理、心理、社会带来的诸多沉重负担,护理人员应提高对该人群的关注,提供专业的PICC置管知识,实施心理干预,增强骨肉瘤患者心理弹性,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其生活质量.

    骨肉瘤PICC导管体验质性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影响研究

    朱慧凤卓嘎
    5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生率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诊断为ICP的孕妇病历资料,根据HBV感染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ICP患病情况及HBV感染对ICP患者肝功能和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 ①2117例孕妇中存在HBV感染者194例,感染率为9.16%;发生ICP的患者85例,发生率为4.02%;HBV感染组的ICP发生率为10.31%,非HBV感染组的ICP发生率为3.38%,两组间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与非HBV感染组的ICP患者比较,HBV感染组的ICP患者的ALT、AST水平较高,两组间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③HBV感染组的ICP患者与非HBV感染组的ICP患者比较,在剖宫产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早产、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与ICP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并导致早产、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升高.因此,针对HBV感染孕妇应加强围生期监护,早期干预、积极防治ICP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乙肝病毒感染围产儿结局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邓华杏唐灵卢文君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肠道中存在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微生物通过自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影响着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功效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容易并发骨质疏松,T2DM并发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风险及致残率高于普通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目前发现T2DM及OP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而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能够明显减轻T2DM、OP的症状.在T2DM患者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值变化可能会影响患者的BMD,故由此推测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国内外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很少,故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是很有必要的,可为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肠道微生物

    妇科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王聪贾喜花李敏
    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近几年研究证明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将增加肿瘤发生的几率,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优势.本文将就妇科肿瘤中较为常见的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以此为妇科肿瘤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妇科肿瘤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血浆循环游离DNA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王玉乐阳丹才让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浆循环游离DNA是存在于血液循环中游离于细胞外的高度片段化DNA.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循环游离DNA正在从实验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大量研究已表明血浆循环游离DNA对肿瘤的诊断、预后监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有巨大潜力,尤其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血浆循环游离DNA在肿瘤研究领域中的进展.

    cfDNA肿瘤诊断标志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