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石墨烯改性纳米TiO2复合膜光催化降解性能

    田清泉张禄媛王俊霞王怡...
    58-6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二氧化钛为光催化活性成分,通过流延成型法制备了壳聚糖/纳米纤维素/石墨烯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复合膜.利用热重分析仪(TG)、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壳聚糖/纳米纤维素/改性纳米TiO2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对比了复合膜对亚甲基蓝及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纳米TiO2的添加提高了壳聚糖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改性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4%的复合膜抗拉强度最大,达到43 MPa.改性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2%的复合膜断裂伸长率最大为13.6%.在模拟溶液质量浓度为20 mg/L时,改性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2%的复合膜对亚甲基蓝降解率最大,为51.7%.改性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4%的复合膜对甲基橙降解率最大,为42.2%.模拟溶液初始浓度愈高,则复合膜对亚甲基蓝及甲基橙降解率均降低.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光催化降解

    水滑石改性聚碳酸亚丙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相态调控

    马建心荣骁杜中杰王武聪...
    64-6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的水滑石(KH550-LDH)与聚碳酸亚丙酯(PPC)、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熔融共混挤出制备PPC/KH550-LDH/TGIC复合材料.考察了水滑石(LDH)表面改性处理以及KH550-LDH和TGIC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熔体流动性能、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LDH与PPC有着更好的相容性,PPC/KH550-LDH/TGIC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要优于PPC/LDH/TGIC复合材料.以树脂100份为基准,当KH550-LDH和TGIC的质量份数分别为10份和3份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达到18.9 MPa,比纯PPC提高84%,同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聚碳酸亚丙酯水滑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相容性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表面"浮纤"的形成原因

    刘建萍康鹏高达利郑云磊...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FRPP)复合材料注塑制品的表面极易出现"浮纤"的关键原因,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X-CT)、光学显微镜(OM)、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能谱仪(EDS)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具有不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PP基体的复合材料制品中的GF分散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提高PP基体的熔体流动性有利于促进GF沿流动方向高度取向、抑制表面"浮纤"的产生,但所有制品芯层部位的GF含量均高于皮层,说明"浮纤"并不能简单归因于GF在注塑过程中向制品表面的浮动.进一步分析发现,GF在注塑充模过程中出现的翻滚、打转等不稳定流动行为才是造成"浮纤"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提高PP基体的熔体流动性可很好地抑制GF的不稳定流动,进而实现"浮纤"的显著改善.

    聚丙烯玻璃纤维浮纤

    聚苯醚再分配反应分子量调节及其结构分析

    朱新军邹水平谢富春许宁...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评价了聚苯醚(PPO)再分配反应中四个因素即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四甲基双酚A(TMBPA)、PPO用量和温度对产物双端羟基聚苯醚(PPO-2OH)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其中BPO和TMBPA用量可作为调节分子量的重要因素;与甲醇沉析法相比,萃取法处理可避免再分配反应产物中小分子量PPO-2OH的损失,小分子量PPO-2OH所占比重较大.红外、核磁氢谱的结构分析表明,产物PPO-2OH是以TMBPA结构单元为中心的双臂或单臂分子链结构的双羟基遥爪聚合物.

    聚苯醚再分配反应正交试验分子量调节萃取链结构遥爪聚合物

    轿车进气弯管多向复合抽芯模具结构设计

    黄可许成中韩志良杨赵飞...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Moldflow模流分析软件,对某型号轿车的进气弯管进胶点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进胶点优选区域,结合注塑工艺,选取某一特征点进行验证分析,软件验证效果良好.将模具主分型面,选择在弯管的中心线上,弯管外形通过开模直接成型.设计了复合抽芯,解决了安装孔中心线与弯管中心线不共线的问题;设计了扣接位成型件,由成型件制造精度决定扣接位精度,避免了合模误差.针对抽芯空间不足,设计了拨叉抽芯,优化了模具整体结构;通过斜导柱侧向抽芯,减小了型腔对制品的包紧力,避免了顶出后制品表面留白.

    主分型面复合抽芯拨叉抽芯斜导柱侧向抽芯Moldflow模流分析软件

    基于TOPSIS灰色关联的汽车双色开关面板的工艺参数优化

    陈拓王权张建鹏王晓东...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oldflow软件对汽车双色开关面板进行仿真研究,选定外壳体积收缩率为单目标优化,内壳体积收缩率和整体翘曲变形量为多目标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来确定灰色相对贴近度,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和各因素影响程度.综合得出优化后的外壳体积收缩率为9.95%,内壳体积收缩率为2.827%,整体翘曲变形量为2.279 mm,为实际双色注塑成型提供了重要依据且达到了优化目的.

    热流道针阀式时序控制优劣解距离法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

    基于PSO的变模温吹塑模具电加热系统设计优化

    肖成龙黄汉雄曾盛渠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腔表面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是表征变模温模具热响应性能的两大关键技术指标,其取决于模具加热系统的设计.为获得优异的模具热响应性能,提出了一种集粒子群优化(PSO)和有限元方法(FEM)于一体的模具加热系统优化策略,并将该PSO-FEM方法应用于优化设计汽车扰流板变模温吹塑模具的电加热系统.结果表明,优化后模腔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提高了53%,模腔表面最大温差从优化前的约20℃降低至优化后的9.4℃.基于优化设计参数构建了相应的扰流板吹塑模具,并进行了变模温吹塑成型实验.研究发现所成型扰流板的表面呈现均匀的镜面光泽,可直接满足装配要求,从而证明了PSO-FEM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变模温吹塑成型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粒子群优化变模温吹塑成型电加热系统表面质量汽车扰流板

    CF含量对CF/GP/PES激光烧结件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的影响

    陈晖谭博高波孙玲胜...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技术制备碳纤维/石墨/聚醚砜树脂(CF/GP/PES)复合粉末烧结件,研究不同CF含量对CF/GP/PES烧结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F含量的增加,烧结件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CF质量分数在1%时,烧结件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最大,CF的添加能够起到降低烧结件的电阻率、提升电导率的作用.

    选择性激光烧结碳纤维石墨/聚醚砜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阻率

    硅微粉/聚酰亚胺纸基覆铜板的制备及其性能

    金圣楠马锐朱瑞丰胡爱林...
    105-11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纸基覆铜板,以聚酰亚胺(PI)短切纤维和对位芳纶浆粕为原料,硅微粉为填料制备的加填PI纸的纤维纸,采用PI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制备了加填PI纸基覆铜板,研究了硅微粉对于PI纤维纸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于纸基覆铜板介电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微粉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覆铜板的介电性能,但是有利于改善PI纤维纸的力学性能,同时提高覆铜板的耐热性能,使得最终制备而成的纸基覆铜板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中介电常数Dk为3.36,介电损耗Df介于0~0.02之间,热分解温度Td-5%为511℃,热膨胀系数CTE为3.31μm/(m·℃).

    纸基覆铜板聚酰亚胺芳纶硅微粉高耐热

    典型航空旅客行李聚碳酸酯板材的燃烧特性

    刘全义朱倩史彦龙
    112-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航空旅客行李箱聚碳酸酯板材为研究对象,基于ISO 5660-1:2015标准锥形量热仪平台,采集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产烟率、总产烟量等数据,分析其燃烧过程.基于实验数据,建立纯聚碳酸酯板材(PC)的点燃时间模型,预测其临界辐射热通量.结果表明,PC在燃烧后形成膨胀炭层,在不同辐射强度下外形尺寸变化大.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产烟率、总产烟量、质量损失率均增加,不同厚度PC的残炭剩余率为:厚度2 mm>厚度4 mm>厚度3 mm,其中残炭主要成分为鲸蜡烷、二十烷和二十二烷.对于2 mm厚的PC,热释放速率曲线只有一个峰值,而厚度为3 mm和4 mm的PC在不同辐射强度下热释放速率曲线由单峰向多峰过渡,并且热释放速率的峰宽明显增大.根据拟合曲线关系,建立了热薄型点燃时间预测模型,分别计算得出2、3和4 mm厚的PC的临界辐射热流为15.50、15.24、17.02 kW/m2.

    聚碳酸酯燃烧膨胀炭层辐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