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科技
塑料科技

于文杰

月刊

1005-3360

slkj@dsy-cn.com

0411-86601793

116033

大连市周家街11号

塑料科技/Journal Plas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塑料加工行业中的优秀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稿件多,学术水平较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质匹配-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中6种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含量

    王月熊大伟贺祥珂李桂晓...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同时测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塑料中6种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含量的基质匹配-外标定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将样品剪碎,用甲苯-二氯甲烷(体积比1∶1)混合溶剂超声萃取,正己烷沉淀,经0。22 μm有机滤膜净化过滤后,采用TG-5毛细管色谱柱,不分流进样,全扫描模式进样,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对提取溶剂、时间、基质效应等对比分析,优化质谱参数,研究基质效应变化规律。6种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很好地分离,定量准确。在3种浓度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5。4%~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0。7%~5。1%,相关系数在0。996 0以上,检出限为0。7~1。6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高效,采用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准确度更高,适用于PMMA塑料中6种紫外线吸收剂含量的准确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紫外线吸收剂基质匹配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拉伸受载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刘杨丽娟高国强王业方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大量采用螺栓紧固件连接,对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受载过程的数值仿真对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寻对复合材料螺栓结构受载过程进行准确模拟的方法,分别将不同的损伤判定准则和损伤变量通过ABAQUS材料属性定义子程序UMAT嵌入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对复合材料板的渐进损伤过程进行有效仿真。依据ASTM D5961标准在常温下进行拉伸试验,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基于损伤机理的HASHIN准则、改进的HASHIN准则和PUCK准则可以准确预测复合材料板的损伤情况;采用相同的损伤判定准则情况下,采用突降型损伤变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更接近,但同时模型的收敛性有所降低。

    复合材料螺栓结构损伤判定准则损伤变量有限元仿真

    无人机相机镜头盖模流分析及注塑模具设计

    张晓光孟枭李欣姚姝羽...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试模次数,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材料的无人机(UAV)相机镜头盖为研究对象,基于Moldflow软件对其整个注塑过程进行模流分析,通过镜头盖的填充时间、流动前沿温度、熔接痕及气穴4个方面确定其最优浇口位置,通过冷却液温差和回路管壁温差确定优化冷却系统的可行性;通过质量、最大剪切速率、最大剪切应力3个成型窗口分析得到塑件的最优成型参数;最后通过翘曲变形分析完成参数的验证。基于仿真结果和产品的生产要求,选择符合成型要求的注塑机,并通过对锁模力、最大注射容量及注射压力的校核,证明选择的注塑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最终依据模流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一模两腔的三板模侧抽芯结构注塑模具。结果表明:通过Moldflow软件分析可以有效提高无人机相机镜头盖的设计效率与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对类似产品的模具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模流分析模具设计无人机镜头盖

    基于多物理场仿真的盘式螺杆微注塑机动盘结构优化与实验验证

    李鹏磊宋超洋张响孔小亚...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盘式螺杆微注塑机的动盘决定其塑化性能,而动盘的结构设计往往依赖经验,缺少理论依据。文章建立动盘的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不同结构参数的动盘在相同工艺参数下进行仿真研究,以塑化性能为目标,获得优化的动盘结构,进而利用金属3D打印快速加工优化的新动盘进行实验验证。分别使用聚丙烯(PP)、聚乳酸(PLA)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注塑质量重复精度实验、拉伸实验、热力学性能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新动盘具有更好的塑化性能。结果表明:多物理场仿真可以为盘式螺杆微注塑机的动盘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定量分析依据,金属3D打印为动盘的快速开发提供了技术手段。

    微注塑成型塑化单元优化设计有限元仿真实验验证

    基于响应面代理模型及遗传算法的汽车引擎盖注塑成型工艺优化

    黄关山朱金婷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得汽车引擎盖,所用材料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借助Moldflow软件对其进行模流分析,通过响应面代理模型及遗传算法研究成型过程中熔体温度、模具温度、保压压力以及保压时间对制件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翘曲变形量的影响顺序为:保压压力>熔体温度>保压时间>模具温度。当制件的保压压力为58 MPa、保压时间为20 s、模具温度为30℃、熔体温度为230℃时,制件的翘曲变形量最小,优化后制件翘曲变形量较未优化前减小0。188 6 mm,整体质量提升31。33%。通过遗传算法计算,优化后的预测值为0。40 mm,与最终的模拟值相对误差为3。2%,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汽车引擎盖响应面代理模型遗传算法注塑成型工艺优化

    微塑料对污泥厌氧消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包本涛马语慧夏子渊孙照勇...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厌氧消化(AD)是污泥处置的主要手段,但污泥中共存的微塑料(MPs)会影响厌氧消化性能。文章综述MPs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MPs的性质(种类、浓度、粒径)显著影响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其中大多数MPs会抑制甲烷的生成,且抑制作用会随着MPs浓度的增加或粒径的减小而加强;MPs与其他污染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消化工艺(预处理、温度、底物等)会影响MPs对厌氧消化的作用效果;MPs主要通过浸出物的释放、诱导活性氧(ROS)的产生、影响关键酶活性以及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方式影响污泥厌氧消化的性能。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多种MPs的协同影响,识别MPs影响厌氧消化的关键因子,开发MPs抑制的缓解技术。

    微塑料污泥厌氧消化甲烷产量

    球形乙氧基镁载体制备研究进展

    高晶杰陈紫琪任合刚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氧基镁[Mg(OEt)2]载体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粒径可调、球形度高等特点,制备的Mg(OEt)2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具有活性高、氢调敏感性好、立构规整性高和共聚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聚烯烃催化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综述近年来Mg(OEt)2载体制备方法、制备机理及影响Mg(OEt)2球形载体制备的因素,重点介绍Mg(OEt)2制备过程的投料方式、投料比、反应温度、主要原料等因素对其形态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工业用Mg(OEt)2载体在制备工艺优化和开发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我国聚烯烃催化剂的竞争力。

    乙氧基镁载体催化剂聚烯烃

    导电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王鑫邵伟光陈俊高湛...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氧树脂介电常数低、电导率差,在材料服役过程会产生静电聚集和放电的问题。文章简要介绍导电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从填料共混型和导电网络结构型这两种导电组分的存在状态综述导电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从金属填料、碳系填料、导电聚合物填料和MXene填料几个方面总结不同类型的导电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填料,从真空浸渍的导电结构和复合泡沫结构总结不同类型的导电网络结构,阐述不同导电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式,并展望导电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挑战和发展。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电填料导电网络

    聚氯乙烯及其混合塑料热解脱氯技术研究进展

    杨子豪陈宪科甘志端王永征...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氯乙烯(PVC)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含卤塑料,在回收过程中存在氯代烃、二噁英等有毒气体的释放以及腐蚀设备管道等问题。热解脱氯技术不仅能够将含PVC废塑料进行脱氯无害化处理,还能够将废弃物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并提升产物的产率和品质,是废塑料处理工业化前景技术之一。文章聚焦于国内外热解脱氯技术的研究进展,全面梳理不同脱氯技术(分步热解、吸附热解、催化热解、共热解和联合热解)的脱氯机理,总结各种影响热解脱氯效果的因素(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方式、放置模式、掺混物种类等),剖析各技术的优劣和工业应用前景,为废塑料脱氯和回收利用工业化提供参考。

    聚氯乙烯废塑料脱氯热解清洁化回收

    本征型自愈合水性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

    王园园王晓昱冯见艳崔兴兰...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性聚氨酯因其优异的物化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但在加工使用过程中,水性聚氨酯不可避免地受到摩擦损伤会产生微小裂纹,裂纹进一步扩大成为裂缝可导致性能迅速劣化,从而影响使用寿命。因此,通过功能化改性实现水性聚氨酯循环经济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受大自然的启发,本征型自愈合材料应运而生,是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从可逆共价键和可逆非共价化学键方面综述本征型自愈合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讨论基于不同动态化学键的水性聚氨酯的愈合机理和应用,阐述水性聚氨酯自愈合材料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同时具备高愈合效率、短愈合时间、可在温和条件下自主愈合和优异力学性能的自愈合水性聚氨酯材料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并逐渐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自愈合水性聚氨酯本征型可逆动态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