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欧阳越

月刊

1000-0860

water@waterinfo.com.cn

010-63205989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Journ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各项先进技术。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泥沙研究、环境水利、水工建筑、水力发电、地质勘测、工程施工、农田水利、防洪除涝、小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利经济、动能经济、高新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国外科技、技术革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洪泛河流动态生态廊道宽度界定研究——以永定河泛区廊坊段为例

    韩琪赵进勇徐征和王琦...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河流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廊道概念、内涵、结构特征及功能的梳理分析,总结归纳河流生态廊道的概念并提出了河流生态廊道宽度的界定方法.以永定河泛区廊坊段为例,根据河流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地貌连续性,提出基于河流四维连续体-洪水脉冲理论的廊道宽度界定方法,建立河流生态廊道宽度界定指标体系,通过选取适宜的指标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同时,以MIKE21水动力学模型和ArcGIS软件为主要手段,对洪水脉冲的不同工况进行水动力模拟计算,分析动态廊道范围演变趋势,最终确定动态廊道宽度.结果 表明:不同工况下河流生态廊道的宽度是动态演变的,洪水脉冲下限条件下泛区生态廊道宽度为0.43~2.03 km,洪水脉冲上限条件下宽度为1.2~10.2 km,总宽度范围为0.43~10.2 km.经验证模拟结果可靠,研究结果合理.研究成果为推进河流廊道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河湖水域空间管控奠定基础,并为永定河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河流生态廊道河流四维连续体洪水脉冲理论指标体系水动力模拟影响因素径流数值模拟

    基于不同监测系统的微震辐射能量特征原位试验研究

    李立民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的微震监测系统计算得到的微震辐射能量特征差异,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岩爆洞段,开展了中科微震SSS微震监测系统、ESG微震监测系统和IMS微震监测系统的对比试验,对比了不同微震监测系统及不同传感器类型的定位及微震辐射能量计算结果.该试验首先将6个速度型传感器平均分成三组布置在与掌子面相距80 m、130 m和180 m的三个断面上,每个传感器内置有三个芯体,分别与中科微震SSS微震监测系统、ESG微震监测系统和IMS微震监测系统相连,来监测掌子面附近的岩爆事件;其次,在相同的断面位置上布置速度型传感器和加速度型传感器,同时连接到ESG微震监测系统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三套微震监测系统监测的岩石破裂信号定位结果基本在合理范围内,在x方向和y方向的定位结果更为接近,而在z方向的定位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微震监测系统的辐射能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未出现量级上的差别.SSS微震监测系统与ESG微震监测系统的辐射能更为接近,IMS微震监测系统的辐射能量略小于其他两套微震监测系统.速度型传感器与加速度型传感器监测的岩石破裂信号,定位结果与辐射能皆有一定差异,加速度传感器获得的辐射能稍高于速度型传感器获得辐射能,但不影响岩石破裂辐射能的评估.研究结果可对基于微震辐射能量的岩爆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岩爆微震监测系统辐射能量定位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模型试验稳定性

    加卸载条件下砂浆锚杆力学响应试验研究

    冯艺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全长黏结砂浆锚杆加卸载力学响应问题,利用自主研发的拉拔试验系统,开展了各级拉拔力水平下锚固在不同刚度套筒中锚杆系统的加卸载拉拔试验,监测拉拔过程中锚杆轴向应变和套筒外壁周向应变的变化,分析试验过程中锚杆杆体-砂浆界面剪切力分布及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套筒刚度和加卸载作用对锚杆系统力学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拉拔力、杆体轴向应变、套筒周向应变随拉拔位移的变化规律相同,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加卸载阶段,轴向应变、周向应变与拉拔力同步变化,随卸荷点荷载增加,滞留位移逐渐增大;沿着锚杆轴线方向界面剪切力分布不均匀,锚杆杆体-砂浆界面出现解耦后,剪切力峰值逐渐向杆体内部传递.试验成果能够弥补相应加载路径下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够为类似工程现场提供参考.

    岩石锚杆拉拔试验加卸载周向应变

    非均匀应力场下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研究

    王中明朱月健李楷兵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支护结构对非均匀应力场下圆形隧道的力学特性尤其是围岩塑性区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已有模型仅能单独考虑原位非均匀应力场或支护结构对隧道围岩塑性区影响的不足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实际施工过程的非均匀应力场下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计算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考虑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该方法重点研究了隧道围岩初始位移及支护结构刚度对隧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围岩初始位移的增加,围岩塑性区将呈现非线性增加,而当其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围岩塑性区增加幅度将十分显著;(2)随着支护结构刚度的增加,围岩塑性区将逐渐减小,但其减小幅度不是很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选用合适的支护结构刚度以达到安全和经济的目的 .

    非均匀应力场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支护结构刚度围岩初始径向弹性位移

    基于GS-SVM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

    张云雁
    205-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影响边坡稳定多个相关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数据样本的不平衡,现有的方法无法提供精确的边坡稳定性结果等原因,需要迫切开发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本文通过详细调查获取了1994-2011年221个圆弧形滑坡案例中边坡高度、倾角和边坡坡体容重、黏聚力、内摩擦角、孔隙水压系数等特征参数及其相对应的稳定性状态(稳定、失稳)组成了模型样本库.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的预测分析,并采用精准率、AUC值和F1-Score评估模型预测性能.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表明:SVM模型分类精确率、AUC以及Ce分别为0.970、0.898和0.925,明显优于GB、RF、KNN等模型,其预测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边坡稳定性支持向量机预测分析边坡设计

    基于土塞效应的大直径管桩纵向振动特性研究

    邢富强王栋曾卫
    210-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义Voigt模型和附加质量方法,开展了土塞效应对大直径管桩的纵向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根据管桩侧土和端土的分层特点,将整个大直径管桩土体系统沿桩体纵向划分有限微元段,借此利用虚土桩法和附加质量法建立大直径管桩系统的纵向自由振动方程.结合管桩土的耦合条件,利用Laplace变换原理和阻抗传函法则,求解在土塞效应作用下大直径管桩纵向自由振动的桩顶速度的解析解.此外,本文通过对附加质量法模型下的广义Voigt模型参数的敏感区间进行分析,并利用该解的退化曲线和研究资料进行比对来论证本文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模型参数对桩顶复阻抗和土塞效应对桩段的综合波速的影响分析,验证本文模型解的合理性,为土塞效应下大直径管桩纵向振动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大直径管桩土塞效应振动特性桩顶复阻抗纵向波速

    基于两阶段模糊随机优化模型的宁夏地区电力规划研究

    刘尚科何勇萍王铮苟瑞欣...
    218-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的电力系统中长期规划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电力需求波动以及不确定的环境政策给管理决策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将两阶段随机优化方法与模糊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两阶段模糊随机优化(TFSP)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多重不确定信息,并且在决策过程中体现决策者风险偏好.以宁夏地区为例开展不确定环境下的电力系统中长期规划实证研究,结合目前宁夏地区的发电结构、未来电力需求、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因素,建立以系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电力系统中长期优化模型.结果 表明,TFSP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者实现复杂不确定环境下电力系统机组扩容、污染物技术投资等决策支持.

    两阶段随机优化模糊理论电力系统规划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