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埃及到昆明-蒙特利尔——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转变

    平晓鸽朱江魏辅文
    357-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先后经历了预稿、初稿和昆蒙框架,经过了多轮谈判和磋商,部分内容不断调整,显示出了各方在部分议题上的分歧和妥协.本文详细梳理了预稿、初稿和昆蒙框架中2050年长期目标和2030年行动目标中涉及的指标,及指标期望达到的目标,提出讨论和关注的重点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遗传多样性保护、保护地目标、转型和紧急行动,以及框架的落实.未来工作的重点则是如何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目标转换为国家行动,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确保监测体系有效实施等.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2030年行动目标2050年长期目标指标

    四川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初步研究

    林炜明翁悦阿家王敏...
    364-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灵猫(Viverra zibethi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红外相机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100台,获取19 912个相机日的红外相机照片,在23个位点完成大灵猫的独立探测77次.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研究了大灵猫与同域小型食肉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构建占域模型评估了大灵猫的栖息地利用,并重点分析了大灵猫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为严格夜行性,与严格夜行性的花面狸(Pagumala rvata)(Δ=0.88,P=0.290)和夜行偏晨昏性的猪獾(Arctonyx collaris)(Δ=0.80,P=0.056)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高,与夜行偏晨昏性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Δ=0.73,P=0.002)和严格夜行性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Δ=0.72,P<0.001)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昼行性的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Δ=0.19,P<0.001)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Δ=0.16,P<0.001)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低.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栖息地利用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潜在猎物相对多度呈正相关.在八月林区域大灵猫多分布于距离河流较近、乔木层较低矮的人工针叶林中,对竹林有明显的回避.同时,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多利用距离道路较近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但回避散养家犬的活动区域.本研究初步填补了近年对大灵猫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大灵猫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八月林保护区乃至更多区域的大灵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大灵猫占域模型日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人类活动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种兽类占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郑伟成郑子洪刘菊莲王宇...
    37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濒危兽类分布的大国.了解濒危兽类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然而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编目,探讨多个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6种濒危兽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占域模型评估这些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平均占域率最高(48.62%),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平均占域率最低(2.14%);豹猫的平均探测率最高(22.95%),藏酋猴探测率最低(1.75%).其中,海拔是影响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占域率的重要因素,而100 m内是否有水源则是影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中华鬣羚和豹猫探测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海拔是影响九龙山地区濒危兽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水源则是影响监测效率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后续的监测和管理中,我们应针对这些因素开展监测和保护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占域模型空间分布格局红外相机濒危兽类监测环境因素

    长爪沙鼠种群参数的敏感性和弹性分析及应用评价

    刘伟杨鑫智杨忠韵树田...
    387-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摄动分析中的敏感性和弹性分析可以分别量化种群参数对种群周限增长率(λ)的影响程度和各参数效应的相对强弱,由此可以确定对λ变化影响最大的种群参数,并指示动物种群管理中的措施靶向.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其毗邻的农牧交错带的优势鼠种之一.本文基于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获得的长爪沙鼠半自然围栏标志重捕种群数据.以雌性群体为例,通过MARK软件包中的MS模型分析了种群中亚成体和成体的表观存活率(s)以及亚成体性成熟转换为成体的比例(ψy)的月变化,并结合雌鼠繁殖力(fa)和新生幼体生长为亚成体的概率(ψnb,通常新生幼体生长发育取决于母体存活,故用sa数值代替)参数构建具有(年龄)阶段结构的种群增长矩阵模型,首先通过敏感性(Sij)分析分别评估相关参数对种群增长(λ)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参数效应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显示,在繁殖期,种群月增长变化对ψy的敏感性(Sψy=1.295±0.289)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参数(F4.25=12.16,P<0.001);对亚成体(Ssy=0.400±0.044)和成体存活率(Ssa=0.462±0.052)的敏感性次之;对成年雌鼠繁殖力变化的敏感性仅在越冬及越冬后的繁殖初期(10月至翌年3月)较为突出(Sfa=0.651).进一步通过弹性(eij)分析发现,存活对各月种群增长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esa+ψnb+sy)平均为0.761±0.033,显著高于生长发育(eψy)和繁殖(efa)参数的影响贡献(F2,21=247.4,P<0.001).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种群增长率变化对ψy更敏感,但ψy与fa对种群增长率变化的影响比例始终低于存活参数,存活效应可以解释种群增长率76%以上的变化.不过,生长发育和繁殖对繁殖初期种群增长贡献较其他时期突出(eψy+efa=0.30±0.02),效应占比为30%.由此可见,成体的存活在繁殖中后期对长爪沙鼠种群增长(λ)的影响最大;亚成体存活和性成熟率在贮食越冬期,雌鼠繁殖力在翌年春季繁殖初期对种群增长(λ)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降低沙鼠全年存活率、控制繁殖初期雌鼠繁殖力以及繁殖后期亚成体性成熟的相关管理措施,可在持续控制沙鼠种群增长上产生最佳效果.

    摄动分析年龄阶段矩阵种群参数种群增长率鼠害管理

    藏狐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差异

    郑佳鑫左清秋王刚韦旭...
    398-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食物链高端的捕食者,藏狐(Vulpes ferrilata)的食物组成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该物种与当地潜在被捕食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同时对于了解其生态适应策略及捕食食物链介导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对2019年暖季(7-8月)和寒季(11月)分别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采集的30份和28份藏狐粪便样品,进行DNA宏条形码测序和显微观察,分析藏狐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差异.结果显示,藏狐主要取食包括啮齿类、鸟类、有蹄类、鱼类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以及昆虫和植物.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ruae)为代表的鼠兔科动物和雉科鸟类是藏狐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藏狐粪便中检出率最高,且在寒季和暖季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显示鲤形目鲤科原鲤属鱼类(Procypris spp.)和昆虫在暖季藏狐粪便中出现频次显著高于寒季.寒季藏狐粪便中食物组成的α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暖季,但无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发现原鲤属鱼类在暖季藏狐粪便中的序列丰度显著高于寒季.主坐标分析显示暖季粪便内不同食物类型和序列丰度更加相似,而寒季粪便内不同食物类型和序列丰度具有更大差异.这些结果揭示:当暖季食物资源丰富度较高时,藏狐倾向于捕食丰富度较高的猎物物种,而当寒季各类猎物资源相对匮乏时,藏狐则通过增加取食生态位宽度以尽可能获取可以食用的食物来适应寒季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本研究在丰富藏狐食性资料的同时,为野生动物保护及沿食物链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藏狐食性分析季节性差异非损伤性取样DNA宏条形码技术

    哺乳期高温经历导致布氏田鼠F1代的热中性区变窄

    李红娟王德华王振山张学英...
    412-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哺乳期是影响小型哺乳动物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关于哺乳叠加高温对后代代谢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为研究哺乳期母体(F0)高温经历对后代(F1代和F2代)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我们测定了哺乳期母体经历高温(30,±1)℃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F1代和F2代成体以及常温(23±1)℃经历的后代成体(作为对照)的体重和体温,采用开放式呼吸代谢仪测定不同环境温度暴露3 h后的代谢率,并计算热传导和呼吸商.哺乳期高温经历的F1代动物在成年期的体重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组和高温经历的F2代动物.在5~33.5 ℃环境温度范围内,布氏田鼠维持稳定的体温;35℃高温胁迫时,常温组、高温经历F1代和F2代的体温均显著下降.常温组布氏田鼠的热中性区为27.5~33.5℃,高温经历F1代的热中性区下临界温度点30℃,热中性区比常温组变窄(30~33.5℃),高温经历F2代的热中性区与常温组相比无变化.在热中性区温度以上,热传导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高温经历的F1代和F2代布氏田鼠热传导增加的起始温度点升高.呼吸商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但不受哺乳期高温经历的影响.结果表明,哺乳期母体高温经历导致布氏田鼠F1代成年后的体重降低,热中性区变窄,提高了F1代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的代谢可塑性,但这种影响并未持续到F2代.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哺乳期母体高温(热浪)对小型哺乳动物后代体型和热中性区的长期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种群动态的潜在效应.

    布氏田鼠哺乳期高温静止代谢率热中性区热传导呼吸商跨代传递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探讨大麝鼩的亚种分化

    刘铸钱洪安王再山韩美凤...
    42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亚种分化问题,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大麝鼩标本13号,结合已报道的大麝鼩形态学数据和Cyt b基因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的大麝鼩体型大于分布于韩国的个体(体长:>82 mm vs.<82 mm,尾长:>39 mm vs.<39 mm,颅基长:>20mmvs.<20 mm);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种群体背毛色更黑,韩国种群体背毛色更灰;中国东部种群尾较长,绝大多数超过体长之半;而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韩国的大麝鼩种群尾长绝大多数不及体长之半.基于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关系和中介网络分析,都显示大麝鼩样本可分为3个地理谱系: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谱系、韩国谱系、中国东部谱系.研究结果支持大麝鼩分为3个亚种:东北亚种(C.l.la-siura)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韩国亚种(C.l.thomasi)分布于韩国,华东亚种(C.l.campus-lincolnensis)分布于中国东部.

    麝鼩属大麝鼩亚种Cytb基因形态学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环境源大肠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调查

    苏小艳杨梅燕霞侯蓉...
    430-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点,防止大肠杆菌在该区域造成流行性疫病,探明该区域野生动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2022年8-9月采集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内野生动物粪便、水及土壤样品共计243份,采用16SrRNA、K-B法、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法和PCR技术对该区域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实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3份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86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35.39%;该区域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52.33%),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1.16%~9.30%),对头孢他啶、氯霉素、氟苯尼考、甲氧苄氨嘧啶均敏感;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其中多重耐药类(83.14%)、磺胺类(55.52%)、四环素类(48.52%)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为26.16%~35.72%;分离株携带1~6个毒力基因,irp2检出率(91.86%)最高,其次为ompA、ibeB和tsh(检出率分别为55.81%、69.77%和52.33%),FyuA、fimH和PapA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7.44%、19.77%和1.16%);86株大肠杆菌中均未检出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本研究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环境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生态学依据.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大肠杆菌流行情况耐药性毒力基因

    2023年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会和《兽类学报》编委会会议暨哺乳动物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兽类学报》编辑部
    442页

    甾体类激素对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

    邢宝瑞赵海平李光玉孙红梅...
    44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量的上调可通过抑制骨质流失的作用来改善骨骼的动态平衡,在前期OPG的表达检测过程中,OPG在鹿茸间充质干细胞(Antl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Cs)成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在RMCs成骨后较对照诱导组并没有显著差异.由于梅花鹿外周血甾体类激素水平[雌二醇(Estradiol,E2)、甲状旁腺素1-34(Parathyroid hormone 1-34,PTH 1-34)]与鹿茸骨化密切相关,尚不清楚RMCs成骨的分子机制,据此推测,RMCs表达的OPG可能受甾体类激素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探索甾体类激素(E2和PTH1-34)对OPG表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qRT-PCR、Western Blot、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探索了甾体类激素对RMCs增殖、OPG表达和成骨的影响.结果表明,RMCs在成骨分化过程中,PTH 1-34对RMCs增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显著促进OPG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破骨,通过上调成骨转录因子SP7和BGN的mRNA表达来促进成骨;E2显著抑制RMCs的增殖,可通过下调OPG蛋白和SP7基因的表达来抑制RMCs成骨.综上,PTH1-34可上调OPG蛋白的表达,对RMCs成骨具有促进作用;E2可下调OPG蛋白的表达,对RMCs成骨具有抑制作用.

    甾体类激素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骨保护素成骨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