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评价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

    何珲蒋敏谢文文黄瑜...
    395-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评价方法,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为研究区开展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9种类型受损栖息地总面积4 273.97 hm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总面积的5.11%,其中连片人工纯林、低质次生天然林和矿山受损面积较大;AHP-OWA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可以定量揭示"保护-成本"权衡关系,能够提供不同决策情境下的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方案,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支持;无论何种情景,国道108沿线头道水流域北侧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的低质次生天然林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最优先恢复地段.考虑到多种受损类型,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应因地制宜,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情况,适当采取如整地、人工植苗、带状皆伐或疏伐等人工恢复措施促进栖息地恢复.

    大熊猫国家公园受损栖息地栖息地修复恢复优先级

    食物中蛋氨酸含量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董昕陈慧青张璐尚国珍...
    41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45%蛋氨酸含量的兔颗粒饲料分组饲喂高原鼠兔,50 d后收集粪便,利用宏基因组学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评估高蛋氨酸处理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蛋氨酸组相比,高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α、β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但Candida-tus_Sacchari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等菌群的丰度显著增加,丁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菌群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初级胆汁酸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Th17细胞分化、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途径等通路富集;而低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菌群的糖类代谢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富集.上述结果表明,高蛋氨酸食物可改变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可能增强宿主的免疫和繁殖性能,对提高高原鼠兔个体适合度及其种群数量有重要的作用.

    高原鼠兔蛋氨酸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非靶向代谢组学

    不同生活环境下小熊猫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

    赵星马锐吴蔚李明喜...
    427-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物群落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其结构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动物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不仅能反映动物应激状况还影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然而小熊猫肠道菌群和粪便皮质醇之间的共变机制尚未被研究.为此,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生活环境下(圈养、散养和野生)小熊猫粪便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以期阐明其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圈养环境下皮质醇浓度最低(71.1±21.6)ng/g,散养环境下其浓度为(111.3±5.6)ng/g,而野生环境下最高,为(5094.8±5383.9)ng/g.同时,散养环境下的小熊猫肠道微生物Shannon指数最高(6.178),其次是野生环境下(5.535),圈养环境下最低(3.449).(2)圈养小熊猫皮质醇浓度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难辨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综上所述,不同生活环境显著影响小熊猫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粪便皮质醇浓度,减少环境的变化频率和强度能有效降低其应激性,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稳定,这将为小熊猫种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小熊猫肠道微生物16SrRNA测序皮质醇应激

    高纤维食物对黑线仓鼠哺乳期能量收支的影响

    赵真张开元杨瑞曹静...
    436-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繁殖期是小型哺乳动物最重要的生活史阶段之一,哺乳期是母体能量需求最高的时期.为满足后代的能量需求,母体通常显著增加能量摄入,达到最大持续能量摄入(maximal sustained energy intake,mSusEI).动物消化道形态和消化机能具有可塑性,然而消化系统是否限制了哺乳期mSusEI,尚不确定.本文以高纤维食物饲喂哺乳期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通过测定体重、摄食量、摄入能和消化率、代谢率、泌乳能量输出,以及消化系统重量和消化酶活性等,分析哺育不同胎仔数的母体能量摄入与繁殖输出,比较在不同能量需求的条件下,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黑线仓鼠哺乳期的能量收支与其哺育后代的数量有关,哺乳期mSusEI未受高纤维食物的显著影响.饲喂高纤维食物未影响摄入能,但显著降低了消化能和消化率,母乳能量输出也显著减少,不能满足后代幼体的能量需求,导致幼体发育变缓.高纤维食物使胃、小肠、大肠和盲肠重量显著增加,小肠淀粉酶、麦芽糖酶和氨基肽酶活性显著增强,但未受胎仔数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哺乳期mSusEI的瓶颈可能来自消化系统,支持中心限制假说.由于"中心限制"的存在,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升高可能会降低动物繁殖价值.

    能量代谢高纤维食物繁殖输出胎仔数黑线仓鼠

    贵阳市人猴冲突及其时空分布

    李毅王奕凯骆畅叶秀林...
    449-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正成为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人兽冲突增加人畜共患病相互传播的风险,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安全问题.本文统计了 2014-2022年发生在贵阳市的2 000起人猴(猕猴Macaca mulatta)冲突事件,并用全事件记录法对黔灵山公园猕猴抢劫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贵阳市人猴冲突的主要形式是猕猴进入社区抢劫(偷盗)居民的食物.在83%的入户抢劫事件中,猕猴多以3~10只为一群(15%为1只猕猴,2%为2只猕猴).入户抢劫雄性猕猴占60%,携婴雌性占10%,无法区分或者统计性别占30%.人猴冲突主要发生在以黔灵山公园为中心10 km的范围内(0.065~23.5 km),呈扩散型向周围递减;抢劫事件数量与距黔灵山公园的距离呈负相关性(-0.17,R2=0.117).抢劫事件发生时间集中在09:00-12:00和15:00-17:00.2014-2022年,人猴冲突整体呈上升趋势,冲突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月,其他月份比较分散.由于人为投食和缺少天敌,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增长过快,导致其扩散到城市周围进行入户抢劫.本研究揭示了贵阳猕猴抢劫的时空动态,为城市区域的人兽冲突提供科学参考.

    猕猴行为非人灵长类人兽冲突时空分布

    浙江清凉峰华南梅花鹿与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时间生态位关系

    郭瑞童跟平郑南忠马天午...
    45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梅花鹿华东亚种(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与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区域采用1km×1km网格布设51台红外相机,对华南梅花鹿与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进行监测.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对华南梅花鹿与同域分布的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差异和重叠进行了分析.共收集到华南梅花鹿、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4种有蹄类动物照片数据,其中小麂的相对多度指数最高(30.43),其次是华南梅花鹿(8.83)和野猪(7.47),中华鬣羚最低(0.02);除中华鬣羚外,华南梅花鹿与同域分布的小麂和野猪在日活动节律上表现出一致性,日活动曲线均呈双峰型,为典型的晨昏性动物;三者的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分化;华南梅花鹿与同域分布小麂和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春季,华南梅花鹿日活动节律相对平缓,小麂(05:00-07:00和17:00-19:00)和野猪(11:00-13:00和16:00-18:00)存在2个活动高峰,三者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性差异;夏季,华南梅花鹿、小麂和野猪均存在2个活动高峰,华南梅花鹿与小麂(Δ=0.819 4;P<0.001)、小麂与野猪(Δ=0.821 2;P<0.001)之间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存在一定的分化;秋季和冬季,三者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华南梅花鹿与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存在相对分化,季节性日活动节律受物种生理特点、食物利用及栖息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本研究可为华南梅花鹿与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红外相机华南梅花鹿有蹄类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

    浙江丘陵林业生产区野猪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杜世平吴怡豪鲁庆斌马铭泽...
    46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猪(Sus scrofa)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物种,目前浙江丘陵林业生产区内野猪与人冲突愈加剧烈,但对本地区野猪分布的情况研究甚少.为了解林业生产同野猪分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浙江西部丘陵地区的常山县(109 900 hm2)为研究区域,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了 2022年林业作物非收获季(1-8月及12月)和收获季(9-11月)野猪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通过50个有效相机点位,在共计12 73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获得了 15 634张独立有效照片,并利用物种关联尺度、核密度估计法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同域其他动物、人类活动及环境条件对野猪的分布和活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业作物非收获季到收获季,野猪分布频度由0.26上升至0.55,野猪与其他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域减少,有6种中小型兽类和鸟类在调查区域内的分布频度减小.相比于非收获季,野猪在收获季12:00-17:00的活动频率减少,19:00-24:00的活动频率增加.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影响野猪分布差异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灌丛盖度、坡度、距公路距离3个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丘陵林业生产区内中野猪的分布主要受林业生产活动的显著影响,该结果为研究野猪栖息地选择及制定野猪相关管理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野猪核密度估计法负二项回归模型林业生产活动分布影响因素

    基于MaxEnt模型对燕山山脉东段狍生境适宜性评价

    黄莘钧莫志民李明慧张雷...
    47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从宏观角度探索物种适合生存的空间和生境质量,判断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适宜栖息地对于有效保护物种和管理栖息地至关重要.狍(Capreolus pygargus)是草食反刍动物,研究狍的生境适宜性,不仅有利于了解和保护这一物种,也有助于探索同域分布动物的潜在种群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2022年、2023年,在燕山山脉东段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到114个狍的有效位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该地区狍的生境进行了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适宜生境总面积约为8 52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59%.其中,高适宜生境占1.83%,主要分布于中东部;中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分别占3.78%和9.00%,主要位于高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气温年较差、最热月最高温、植被类型是影响燕山山脉东段狍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相对而言,最湿月降水量、海拔的影响较小.狍在燕山山脉东段偏好选择气温年较差为39.4~44.0 ℃,最热月最高温22.7~27.7 ℃,最湿月降水量超过155.8 mm,海拔775.7 m左右的环境,温带常见的植被类型如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等对于狍都是适宜的.本研究明确了狍适宜生境在燕山山脉东段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填补了该地区野生狍生境研究的空白,为下一步制定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生境适宜性最大熵模型环境因子燕山山脉

    牦牛热休克蛋白B11通过抗凋亡缓解热应激对肾细胞的体外损伤

    孟德飞张康友颜勇魏玲...
    48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休克蛋白B11(Heat shock protein beta-11,HSPB11)是小热休克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抗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和维持细胞形态等功能.在热应激条件下,自噬失调是急性肾损伤、肾损伤修复不全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而肾细胞的基础自噬是维持肾脏稳态、结构和功能的关键.为探讨牦牛HSPB11对热应激牛肾细胞(Madin Darby Bovine Kidney,MDBK)活性和凋亡的作用,本研究将MDBK细胞分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处理组,采用PCR扩增、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CCK-8法、吖啶橙染色法、荧光酶标仪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扩增得到牦牛HSPB11目的片段757 bp;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牦牛与黄牛HSPB11的相似性高达99%;成功构建pET-32a-HSPB11重组质粒,表达获得约35 kDa的牦牛HSPB11;筛选得到牦牛HSPB11最佳浓度为10.0µg/mL,作为处理组HSPB11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相对活性极显著高于热应激组(P=0.004),处理组细胞相对活性极显著高于热应激组(P<0.001).热应激组细胞出现收缩、细胞核裂解呈现碎片状,处理组少见细胞裂解.此外,热应激组MDBK细胞核酸荧光强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组(P<0.001).热应激组caspase-3、caspase-9、Bcl-2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组(P<0.001).综上,推测牦牛HSPB11通过凋亡途径缓解热应激对MDBK细胞损伤,为探究牦牛HSPB11的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热休克蛋白B11热应激MDBK细胞凋亡

    宁夏贺兰山岩羊小反刍兽疫疫情来源分析

    尹才李知新李林邸静...
    497-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2023年,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发现多起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不明原因死亡,通过解剖采样、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证实为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核酸阳性.使用Vero细胞分离出了部分毒株,采用RT-PCR技术对宁夏地区病死家养羊和野生动物病料组织扩增PPRVF基因的全长片段.使用DNA-STAR Lasergene和MEGA X软件对岩羊PPRVF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分子遗传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不同年度家养羊和贺兰山岩羊感染的PPRV毒株F基因同源性均在99%以上,其中2023年毒株与2018年、2019年1月毒株同源性最高,为99.8%,与2014年、2016年宁夏家养羊PPR疫情毒株及China/XJYL/2013(KM091959.1)同源性为99.6%.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宁夏野生岩羊及家养羊PPRV同源性较高,均属于基因Ⅳ系中亚分支.因此推测宁夏及周边省份流行的PPR疫情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在贺兰山野生动物种群中扩散蔓延,需加强PPR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宁夏贺兰山岩羊小反刍兽疫分子遗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