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梁怀学

季刊

1674-3873

jltuj.n@163.com

0434-3296776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1979年创刊,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师范大学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22-1105/N、ISSN1000-1840)的综合性学术季刊。本刊主要刊载以下方向的学术论文以及教学科研成果: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环境科学、体育学等。本刊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研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繁荣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为宗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研究平台。我们开辟了“博士论坛”,快捷的为国内外的博士生及时准确地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园地,欢迎广大的博士生广为利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钴基金属-有机骨架活化过一硫酸盐高效催化降解刚果红

    李传碧刘迪菲张影石景慧...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效稳定的刚果红(CR)降解催化剂体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简便的水热合成技术,以CoCl2·6H2O为无机金属中心、2,2'-联吡啶-5,5'-二羟基(BPDCH2)为有机配体,开发制备了[Co(2,2'-bipyridine-5,5'-dicarboxylato)(H2 O)]·(H2O)催化剂.探讨通过钴基金属有机骨架(Co-MOF)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对CR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在温和的实验条件下,Co-MOF/PMS复合物对CR的降解效率达到了 100%.结合淬灭实验和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量分析,阐明了反应产生的降解中间产物和副产物,同时推测出PMS的活化过程和CR的降解途径.研究彰显了 Co-MOF/PMS复合物作为环境净化高效催化剂的卓越潜力,标志着其在CR降解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Co-MOFPMS降解刚果红

    金属有机骨架及其复合材料在荧光传感中的应用进展

    孔治国柴昊谢峰张帆...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s)构建的荧光探针因其在传感领域展现出的卓越性能而备受瞩目.这类荧光探针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检测技术的诸多不足,还兼具成本低、操作简便、可视化程度高及灵敏度高等显著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传感技术研究.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金属有机框架及其复合材料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离子传感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 MOFs及其复合材料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结构特征、发光特性以及传感机理,并对MOFs类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

    金属有机框架荧光探针离子传感

    CuS@In2 S3空心核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

    范厚刚初鸿雪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简单的化学合成法制备了 CuS@In2S3空心核壳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生成的CuS为立方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CuS的形貌为空心立方体结构,且在复合In2S3后仍保持其原结构不变.复合不同含量In2S3的CuS系列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光催化还原CO2性能.

    硫化铜核壳二氧化碳

    Au纳米星的制备及其光热性能研究

    马静梅明硕阳张雨涵王瑞琪...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和种子介导生长法分别成功制备了 Au纳米粒子和Au纳米星.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光度计(UV-Vis)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比了 Au纳米粒子和Au纳米星的光热转换能力.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目标物,在近红外(808 nm)激光照射的条件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Au纳米星对细菌的光热杀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各向异性结构的Au纳米星具有更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能够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杀灭.

    种子介导生长法Au纳米星光热疗金黄色葡萄球菌

    Ni2+预插层水合氧化钒的制备及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

    吴琼王妍张思琪曹健...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因其安全性好、无污染以及高理论容量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未来可持续能源储存技术之一.在许多AZIBs电极候选材料里,具有可变晶格结构的层状钒氧材料以其优异的储能能力而备受关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正极材料.然而,由于其小的层间距以及钒溶解现象所引起的缓慢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结构不稳定性,阻碍了其商业化的进程.本文采用简单的预嵌策略成功制备了 Nio.22V205·0.94 H2O(NiVO)材料,并将其作为正极材料应用于AZIBs.预插层的Ni2+与H2O在扩大层间距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层间支柱,有效提升了 Zn2+的传输动力学与Zn2+嵌入/脱出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高可逆比容量(307.4 mA·h/g).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也较优异,即在2 A/g的大电流密度下,经过2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206.3 mA·h/g.此研究为高性能钒基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案.

    预插层层状钒氧化物水系锌离子电池

    BiVO4/Ag/Cu2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马冲亚刘福祺何浩诚王晓涵...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热法和湿化学还原法成功合成了 BiVO4纳米晶体、BiVO4/Cu2O和BiVO4/Ag/Cu2O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三组样品的结构、微观形貌及其四环素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u2O和Ag纳米晶体成功附着在形状近似十面体的BiVO4纳米晶体的表面;BiVO4纳米晶体、BiVO4/Cu2O和BiVO4/Ag/Cu2O纳米复合材料对四环素展现出不同程度的降解效果,其中BiVO4/Ag/Cu2O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强,且循环6次后仍保持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本研究为光催化剂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BiVO4/Ag/Cu2O纳米复合材料四环素光催化降解

    具有食饵避难所和恐惧效应的比率依赖型捕食者-食饵模型的稳定性

    张双红刘思宏徐袁媛徐思思...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恐惧效应与避难所机制对捕食者与食饵模型动态行为的影响.构建了一个融入恐惧效应、避难所以及比率依赖捕食行为的修正的Leslie-Gower捕食-食饵模型;借助微分方程的比较原理,验证了模型解的有界性质;利用线性化方法,深入剖析了模型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特征;构造Dulac函数,分析了模型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研究了模型的Hopf分岔现象;通过求解第一 Lyapunov系数,探讨了分岔的方向性及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恐惧效应Leslie-Gower捕食者-食饵模型避难所比率依赖型Hopf分岔稳定性

    "双碳"目标下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及驱动因素分析

    邢艳春唐欣璐潘幸路崔佳琪...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视角,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SBM模型测算2010-2022年吉林省9个地级市农业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并借助全局莫兰指数、Kernel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泰尔指数考察其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变,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驱动因素,旨在为推动吉林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启示.结果表明:整体上,吉林省9个地级市平均耕地碳排放效率随年份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趋势,且后期增长趋势显著;空间上,地区存在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发展;省域上,呈现两极分化局势较明显,但地区差距减小,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水平趋于平均;从地理探测器结果看,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主要驱动因子,其作用强度呈增长趋势;大多数交互探测因子决定力水平都有提高,对效率的影响显著,并发现加入城镇化率或农民收入水平的交互因子对吉林省耕地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差异起主要影响作用.

    碳排放效率耕地利用非期望产出SBM驱动因素

    物理学原始创新方法探究

    姜文龙李鹏尹晶张云琦...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述了物理学原始创新方法的重要性.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说以及狄拉克对反物质的预言开辟了近代物理学的新纪元,促进了量子力学的诞生,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体现了数学方法和科学假设对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进而讨论了系统分析方法对科技进步的贡献,能量守恒、角动量和动量守恒三大守恒定律对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当代理论物理发展对实验物理的挑战.物理学原始创新方法的探究对科技创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科技创新数学方法科学假说

    基于氟化苯基异喹啉为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理论研究

    宋明星潘子聪章晶晶张婉怡...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将两种主配体与三种辅助配体交叉结合形成一系列Ir(Ⅲ)配合物的理论意义,旨在理论设计出适合工业应用的OLED发光材料.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与时间相关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其电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单线最低吸收、三重激发态及发射光谱等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对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更换不同辅助配体和在主配体特定位置加入F原子引起HOMO-LUMO带隙变化,实现调整发光材料颜色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其是否能适用于当前主流器件,期望本研究将为实际实验合成提供理论支撑.

    密度泛函理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材料Ir(Ⅲ)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