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徐兴祥

双月刊

1007-5674

jlnu2015@163.com

0434-3292015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常设栏目有:纪念专题、专题讨论、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研究、美学研究、东北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争鸣园地等,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心理研究、教育方面的新成果,不定期开辟《中学校长论坛》、《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以其师范性、地方性、科学性、服务性强为特点,为繁荣学术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新疆锡伯族"念说"研究

    汪立珍张雅难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念说"是锡伯族民间说唱文学,聚合了锡伯族的集体智慧."念说"从叙事语言、叙事形式到叙事内容等多层面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是锡伯、满、汉、蒙古、哈萨克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结晶.它与锡伯族西迁历史以及锡伯族同汉、满等多民族的交融历史不可分割.新疆锡伯族"念说"不仅传承与保护了满语、满文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而且形成了锡伯族自主选择和表达中华文化认同的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疆锡伯族"念说"多元文化交融中华文化认同

    顺治帝乳公满都礼家族考述

    杜望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都礼家族是以乳母之功发迹的特殊旗人世家.满都礼之妻李氏是顺治帝的乳母,曾承担哺育、照顾顺治帝之责,被追封为"佑圣夫人".因保育有功,满都礼亦获得世职,官至内大臣,其家族从内务府旗籍抬人镶黄旗满洲,族人陆续出旗受职,并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满都礼之侄三泰,他历仕康雍乾三朝,任协办大学士十余年,获得乾隆帝"麟图鹤算"的赞誉.满都礼家族的崛起得益于乳母李氏对内廷的贡献,随着清帝对乳公势力的警惕和打压,其兴盛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平淡.满都礼家族的兴衰与皇帝的态度、清前期的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乳公家族对皇权有着极高的依附性.

    满都礼三泰瓜尔佳氏佐领承袭

    冯友兰《新理学》对"性"的重释

    彭传华韩超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现代哲学家中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对"性"进行了重新阐述.首先,冯友兰继承并发展了朱子"性即理也"的观点,将人性的本质规定为理性.其次,冯友兰分别从真际、实际、实际的物、社会等层面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性善的观点.再次,冯友兰根据宋明理学的性二元论与自身的性三分论对性恶的来源进行了充分解释,表明恶并非人之性所发出之事,因此人性本身并非为恶.质言之,冯友兰《新理学》中的性论具有"完善性善论的论证体系"的理论意义与"引导当代社会向善的风气"的现实意义.

    冯友兰新理学性善观理性

    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道路的根脉作用

    张洪峰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这就需要我们以辩证思维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不自觉的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无声滋养在中国道路选择中发挥了文化基因和文化定力的作用.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中国文化类型、特征形成的生长土壤和生存空间,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可以为探寻中国道路文化基因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道路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基因

    "天下为公"与传统"德治"思想的历史进路

    常文相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为公"作为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主张国家权力的组织运行应当遵循公平、公共原则,其以要求政治上选贤举能与经济上均财共利为主要表现,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崇高愿景.而在历代治理实践中,"公天下"理想却在较大程度上与世袭的"家天下"现实互相适应结合,既对君主制度构成一定伦理规范,又受到既有体制限定,无法实现"主权在民"的理论突破.伴随近代"民权"意识兴起,"天下为公"得以完成文化重塑,推动治理观念从"德治"向"法治"转换.在此期间,源于中国历史自身演进逻辑,"天下为公"所内含的全民性和公共性特征,发挥出巨大的时代衔接与价值引领作用.

    天下为公国家治理德治法治现代转型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

    范庆超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经历了一个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过程.民族认同感、凸显创作个性、增加创作辨识度和延拓作品评价维度的意愿决定了格致自觉开展本民族书写,民族亲缘意识和替少数民族文学发声立言的作家责任感又决定了格致自觉追求中华多民族书写.格致的本民族书写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符号化浅层书写到寻根式深度书写的过程.经此过程,格致完成了本民族书写的内部动作.在此基础上,格致又利用表达民族身份认同困境和开展母语寻根的契机,关联性书写了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和锡伯族,还非关联性书写了藏族和朝鲜族(没有关联满族的潜在指向),从而完成了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实践过程.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民族文学实践本民族书写中华多民族书写

    另一种"老灵魂":新世纪东北城市书写中的怀旧空间与历史记忆

    许文畅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迟子建、金仁顺、双雪涛、班宇、郑执、杨知寒等作家在东北城市书写中不断注入鲜活可感的元素,那些"老灵魂"——历史建筑、前尘往事、怀旧空间、老物件儿,既存在于昔日的东北,亦存在于现代性的环境中.因之,有必要借助"老灵魂"的力量来考量东北城市书写的过去与当下,挖掘其对历史的回应和与时代的对话,以期展望未来的文学.

    "老灵魂"城市书写怀旧空间历史记忆

    景观堆叠与空间再造:抖音短视频中的沈阳劳动公园

    潘晓婷崔宏达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沈阳劳动公园"为研究对象,聚焦短视频实践中的城市景观特征与空间再造机制,探讨城市空间如何在短视频实践中被体验、被更新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多点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作为赛博空间的沈阳劳动公园,在景观空间性上呈现出舞台空间与日常空间、在景观时间性上呈现出即刻时间与历史时间的融合与分野,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由此被压缩,未得到全面呈现.媒介技术"刺激—反应"循环下的借代性景观生产、三重注视下的"媒介—空间"展演、数字劳动与媒介消费的结构性驱动、本土想象与媒介技术的耦合,都是城市空间媒介机制再生产的结果.唯有在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不同的媒介可供性之间不断寻求更为平衡的行动框架,才能有效地规避其可能为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使城市中的人找到身体与心灵上的乐所.

    媒介景观媒介地理城市传播城市记忆

    论文体破立与赋颂互渗

    孙福轩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源于诗、拓宇于楚辞的起源论与其仪式性、政治性的文体归属,使得长期以来其文体的自足性不明.自汉代以来,辞赋连称、赋颂一体成为辞赋发展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现象,随着赋体的诗化、文化,继而出现以赋入诗,以赋入词,以赋入策论、时文,甚至以赋入小说、戏曲等文体互渗现象.究其原因,赋与诸文体的交融互渗是基于文体的仪式性、政治功用、文章学属性而产生的,同时,赋体的演进也深受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赋起源的多元性以及古代体用观的深刻影响.

    文体渗融属性体用观

    内供式师资供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王光明李锋雷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提质扩优发展阶段,同时受人口因素影响,师资供需结构已呈现新的样态,以往通过定向输送物质资本、提高教师学历或扩增教师数量等方式来积累认知人力资本的"外供式"师资供给难以应对师资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为应对现阶段挑战,以优化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等方式来积累非认知人力资本的"内供式"师资供给,开辟了"三点式"师资队伍建设新路径.针对师资供需现状问题,提出系统化建构内供式师资供给体系,以积累更多的非认知人力资本,是促进师资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的新主张.

    优质均衡非认知人力资本教师情绪劳动教师职业幸福感师资结构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