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张兴昌

双月刊

1005-3409

research@ms.iswc.ac.cn

029-87012705

712100

陕西咸阳市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研究/Journal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惟一刊登水土保持专辑文章学报级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惟一和台湾合办的科技期刊,被国内多种数据库收录,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每期50万字以上,公开发行,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黄贤凤苏维词勾容权小丫...
    295-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未来预设情景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1)研究区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轻度、中度、重度脆弱区合计占75%左右,微度和极度脆弱区合计只占约25%。(2)20年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下降,高强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向较低等级转化,前10 a生态脆弱性略有上升,而后10 a生态脆弱性明显降低,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的趋势。(3)从FAST圈层(核心区、中间区、边远区)动态变化看,核心区的生态得到较好的改善,恶化区面积占比由前10 a的19。57%降至7。12%,而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的面积在上升,由前10 a的79。88%增至92。50%;中间区和边远区变化趋于稳定,中间区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面积占比由68。36%增至87。10%,而边远区稳定区占比由40。78%增至59。50%,但边远区局部存有恶化风险。(4)基于生态优先保护和乡村振兴需求两种情景模拟,2030年FAST宁静区的生态脆弱性整体指数分别下降5。91%和2。22%,前者生态保护效果较优,但后者更好地兼顾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建议推荐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论]研究时段内,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整体降低,核心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中间区、边远区后10 a相比前10 a整体生态在缓慢转好。

    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情景模拟FAST宁静区圈层变化

    黄河流域特色乡村空间格局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吴佳倚储建国展婧馨
    305-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精准刻画黄河流域特色乡村资源空间格局,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特色乡村集群化开发和协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森林乡村5类国家级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布方向、密度、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流域特色乡村嵌套交错,整体呈"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格局。(2)各类特色乡村空间异质性显著。传统村落高密度分布区表现为"一核多点"式空间特征,即以晋为"核","多点"分别为豫、鲁、青、晋陕交界等地;森林乡村呈"带状"集聚在豫鲁全境、陕南、晋西一带;民族村寨主要分布在青、宁、蒙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乡村旅游重点村高密度区呈多核心状,散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历史文化名村主要簇拥在晋中和晋南地区。(3)不同类型特色乡村的主控因子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黄河流域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是基础因素,人口、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

    特色乡村空间格局地理探测器黄河流域

    生态输水对台特玛湖生态改善情况分析评价

    张建国曹雪峰李晶晶
    316-320,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应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结果]与生态输水前相比,台特玛湖受水影响区沙地面积减少454。79 km2,减幅70。79%;植被面积增加了 304。30 km2,增幅100。24%。植被覆盖度由生态输水前的14。83%增加到22。26%;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影响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为254。6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18%,均为轻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结论]生态输水后,台特玛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的土地利用由以沙地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结构转变,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

    塔里木河台特玛湖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生态输水

    中国传统村落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岚岚孙建伟邓玲玲罗静...
    32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传统村落省市县不同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解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以6批次共8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传统村落多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探测和多因子交互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1)传统村落数量呈线性上升,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整体布局呈三角形,演变趋势呈反"6"字型。(2)基于县域单元的省市域传统村落泰尔指数差异性明显,各省市之间传统村落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高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以东;(3)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受到距河流距离、交通通达距离、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坡度影响,且其因子间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不存在独立及减弱的关系。[结论]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不断增多,整体以胡焕庸线为界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受河流、交通、人口等多重因素影响。

    传统村落时空格局泰尔指数

    地形地貌视角下黄土高原植被GPP模拟及空间分异研究

    李文戈陈楠孙阵阵
    33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在地势起伏影响下植被GPP时空格局特征,进而深入分析地形地貌与植被GPP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植被碳通量模拟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宏观地形因子构建植被GPP模拟模型。通过谱模型提取6个典型地貌样区的植被GPP空间谱,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异质性。[结果]XGBoost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好,且引入宏观地形因子特征组模型的决定系数(R2)相较于经典特征组提升11。26%,与微观地形因子特征组相比提高了 0。94%,同时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 21。27%和2。27%。2003-2023年,黄土高原植被GPP整体上升了 19。12%,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内6种典型样区的GPP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分异性,且普遍随着地形崎岖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结论]地形因子在植被GPP的模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且宏观地形因子比微观地形因子更能揭示地形起伏对GPP的影响。

    黄土高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机器学习数字高程模型谱模型

    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樊华赵翠薇
    340-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方法]以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 2011-2021年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城镇化水平从研究初期的0。168增长到研究末期的0。326,整体呈现持续向好发展,低水平和较低水平城市数量较多。生态韧性水平从2011年的0。158上升至2021年的0。260,以较低水平和中等水平城市为主,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性和非均衡性特征。(2)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改善,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初期以轻度失调为主,至2021年演变为勉强协调为主。(3)驱动因素方面,产业结构(Ind)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强驱动作用,均值达到0。746,自然地理条件(Geo)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均值仅为0。144。[结论]西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从失调逐渐走向协调发展,并受到产业结构(Ind)、科技创新能力(Tec)、经济发展水平(Eco)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城镇化生态韧性耦合协调西南地区

    重庆"四山"生态环境状况时空特征与障碍因子分析

    谢慧君曹聪范泽英杜清江...
    353-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重庆"四山"地区是重庆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重庆"四山"生态环境状况和障碍因子研究,对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四山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DEM、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和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等数据基础,采用AHP-PCA熵权组合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四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聚集模式下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量化了各影响因子对四山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障碍度。[结果](1)2014-2021年重庆四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整体以改善趋势为主(面积占比36。24%);局部出现恶化趋势(面积占比24。20%),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槽谷地带。(2)研究区不同等级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移,生态环境质量极差和优的区域具有一定稳定性,分别有59。36%和73。22%的区域未发生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差、一般和良的区域流动性相对较大,发生转移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3。69%,54。09%和43。65%。不同山脉中,明月山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较高,中梁山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趋势最小,缙云山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恶化的风险较其他山脉更大。(3)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四山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p<0。01),高—低模式下生态环境质量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低—高模式下,反映出生态环境可能存在潜在受损状态。(4)重庆四山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各因子中地下水水位障碍度最大,其次为植被覆盖率、生物丰度和城镇开发强度;障碍度变化较大的为隧道建设密度、地下水水位和地表水体丰度,其中隧道建设密度障碍度增加,地下水水位和地表水体丰度障碍度降低。[结论]四山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向好发展,局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隧道建设密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加。

    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人类活动障碍因子AHP-PCA熵权

    川西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归因分析

    张恺易桂花张廷斌李景吉...
    36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川西高原3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揭示自然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而为川西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并分析了川西高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存储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双变量Moran's I指数分析了川西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使用冗余分析揭示了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川西高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249。24 mm,土壤保持量为226。18 t/hm2,碳存储量为118。56 t/hm2。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之间以及水源涵养和碳存储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呈增强趋势,土壤保持和碳存储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保持稳定。[结论]2000-2020年,协同关系是川西高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存储功能之间的主导关系,水源涵养主要受降水和气温影响,土壤保持主要受林地、灌木和降水影响,碳存储主要受林地和灌木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冗余分析川西高原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李瑞发崔旺来
    37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阐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进而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构建"健康-风险-服务"框架对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空间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状况逐步改善,综合生态安全指数从0。528上升至0。568;空间上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格局,莫兰指数从0。292变化为0。322,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有所加强。(2)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影响程度高达0。753,因素间交互作用比单一因素作用的影响程度更强。(3)各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自然因素和景观因素对西南地区的影响较大,人类因素的影响集中于中部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结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各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生态治理时需关注污染源防治、国土规划利用以及跨区域共保联治等方面,助力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

    生态安全时空演变长三角城市群

    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

    王绍邦李志英龙晔杨柳...
    387-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 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而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1)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数量增加—用地扩张—局部收缩"的演化特征;(2)地形是湖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多因子复合作用持续驱动聚落空间演化,形成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阶段性特征;(3)城镇化中后期,各湖泊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异愈发增强,集聚与收缩现象并存。[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需结合各湖泊区域发展趋势引导乡村功能专业化转型,加强乡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探索人口收缩区域的村庄布局和用地优化。

    乡村聚落空间演化驱动因素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滇中高原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