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斑块质量对沙蒿金叶甲种群特征的影响

    张大治马志芳赵富强周春梅...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我国西北荒漠沙化区主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对控制土壤沙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平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沙蒿金叶甲是黑沙蒿的一种重要食叶类害虫.试验选取位于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窑子(GYZ-A、GYZ-B)、长流水(CLS)及刘家寨(LJZ)4 个黑沙蒿植物斑块,于 2020 年 6 月—9月期间调查了不同生境中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分析了不同生境斑块中沙蒿金叶甲的形态学特征、性比差异及环境因子对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有虫株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斑块内沙蒿金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及有虫株率差异显著(P<0.05),种群数量 2.28 头·株-1-10.43 头·株-1、有虫株率 56.02%—90.56%.不同斑块内沙蒿金叶甲成虫雌虫数量均多于雄虫(P<0.05),雌雄性比分别为 1.38:1、1.05:1、1.2:1、1.23:1.斑块间沙蒿金叶甲体重(0.03 g—0.05 g)、体长(6.89 mm—3.76 mm)、体宽(4.09 mm—4.71 mm)均差异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有虫株率与植物的丰富度指数(P<0.05)、沙蒿的长势(P<0.01)、土壤全氮(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沙蒿的盖度、土壤有机质是影响种群结构特征的关键因子.

    斑块质量沙蒿金叶甲种群结构有虫株率性比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张娜刘茜尹锴王超越...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县乡融合发展,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生态指数由四个指数构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可以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基于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从县域及农村居民点两个尺度,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分析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忠县)2002-2019 年的乡村聚落生态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县域尺度上,绿度变化幅度较大,湿度、干度、热度变化幅度小,四个指数体现出生态质量总体好转;(2)大部分区域绿度为高等级;湿度为中等;干度为较低;热度为中等,建筑用地、东南部地区与整体不同,变化反复无规律.(3)2002 年、2010 年环境质量以中等等级为主,2019 年主要为优.(4)2002-2010 年变化较小,2010-2019 年变化剧烈,总体质量明显好转.(5)从农村居民点区尺度来看,2002 年环境质量较差,2010 年有所好转,2019 年较差.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三峡库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参考.

    忠县RSEI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

    莫莫格湿地白琵鹭繁殖生态及观赏管理

    宋宏伟高忠斯李发扬邹红菲...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兼顾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助于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综合功能的发展.了解湿地水鸟繁殖生态是做到科学保护的前提,适度发展旅游是湿地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莫莫格湿地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繁殖生态的观测,以期为开展湿地水鸟保护及观赏管理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白琵鹭在 4 月初到达莫莫格,在具有常年积水的苇塘处筑巢,4 月中旬开始产卵,孵化期为 23-26 d,平均窝卵数为 4.3±0.7 枚.雏鸟于 5 月中下旬开始出壳,其生长发育遵循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白琵鹭适合作为观鸟对象,莫莫格湿地区域内的白鹤湖及周边村屯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条件.开展以白琵鹭等水鸟为代表的鸟类观赏活动,进而以带动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观鸟莫莫格湿地白琵鹭繁殖生态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江戈平孟丽红刘友存何楷南...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对研究区 2010、2013、2016、2019 年生态安全格局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总体相对稳定,2013 年生态安全指数最高,2016 年生态安全指数最低;(2)空间上,以九江、宜春为主的增长极在该城市群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较为显著,其他城市相对稳定;(3)城镇污水处理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无害化处理率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设,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相关对策与建议,确保形成健康稳固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驱动力指标体系

    2002-2020年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李春霖汤萃文卢国春王亚宁...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借助ArcGIS和RS技术,以 2002-2020 年五期的TM影像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为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的土地类型草地、沙地和林地,面积和占比为 93.08%—93.26%.2020 年保护区耕地、林地、盐碱地面积较 2002 年增加,建设用地、沙地减少,裸土地面积不变;2013 年后林地、草地稳定增长,耕地、沙地、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保护区各类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差异较小.林地和沙地的最大斑块指数逐年下降,景观形状指数则逐年缓慢增加,破碎化程度升高但增加程度极小.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为因素、沙尘因素和植被因素.整体水平上看,保护区景观破碎度保持稳定,整个生态系统土地利用不丰富,生态稳定度低.

    荒漠类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民勤

    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甘肃省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杨浩孙建国黄卓冯春月...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风险时空特征是科学管控生态风险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生态风险变化研究采用的传统时空分析方法没有充分顾及时空相关性.以甘肃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计算1980至2018年生态风险指数(ERI),利用贝叶斯时空模型(BSTM)分析生态风险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ESV以2000年为界先减后增,草地与林地对ESV的贡献最大.(2)ERI总体趋势特点与ESV一致,2010年后风险上升速率逐渐减缓.(3)ERI空间格局呈"南高北低,中间过渡"的分布特点,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陇南、陇东和甘南等部分地区,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河西.(4)ERI 局部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整体表现为以嘉峪关和兰州为中心向四周升高趋势且陇南、陇东等地区变化强于河西,局部变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陇南和陇东等部分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贝叶斯时空模型甘肃省

    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

    宋洁刘学录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已被广泛用于大尺度森林地上生物量估计,但由于其激光光斑采样点不连续,通常使其需要与辅助数据相结合来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的连续分布,且估算方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样本,结合星载激光雷达 ICESat/GLAS数据、Landsat OLI数据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了 3 种基于非参数化算法(普通克里金插值(Ordinary Kriging,OK),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以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独立验证各模型估计精度.结果发现:3 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从低到高依次为SVR(19.053 t·hm-2)、RF(21.074 t·hm-2)和OK(26.362 t·hm-2),平均相对误差(MRE)从低到高依次为SVR(31.890%)、RF(33.314%)和OK(55.398%),且除OK模型外,SVR与RF模型的总体相对误差(TRE)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一步对 SVR 与 RF 模型生成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发现相较 RF 模型,SVR模型生成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更为接近.SVR森林地上生物量估计模型在数量精度和分布精度上都表现更优.结果可为今后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提供借鉴.

    森林地上生物量星载激光雷达普通克里金插值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

    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对Cd添加的生理响应

    鲁泽刚何澍然赵艳杨生超...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栽培驯化改变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特性,但其如何影响药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知之甚少.为研究 Cd 添加对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生物学性状、Cd吸收分配特征及生理响应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2.5、5和15 mg·kg-1共四个Cd浓度梯度,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两种类型灯盏花对Cd的耐性.结果表明:随Cd浓度增加,灯盏花植株Cd含量显著增加,但株高、SPAD值有降低趋势,而叶长宽、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变化较小.在较高Cd添加浓度(15 mg·kg-1)下,两种类型灯盏花生物量显著高于不添加Cd处理,野生型SPAD值显著高于栽培型.同一Cd添加浓度的两种类型灯盏花SOD、POD、CAT活性和GSH、NPT、PCs含量无显著差异.两种类型灯盏花Cd的耐性指数大于 1,平均Cd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大于 0.5,但两种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均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和耐Cd特性,其中栽培型属中耐Cd型,野生型属高耐Cd型.栽培驯化后灯盏花耐Cd能力降低,转移和富集能力变化不明显.

    Cd添加灯盏花栽培型野生型生理响应

    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秦琳汪应宏郭珊珊牛潜...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江苏省 1995-2019 年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显示:(1)1995-2019 年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整体从中度协调迈入高度协调阶段,低碳发展水平逐渐转好,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持续增加趋势,区域整体从中度协调迈入高度协调阶段,低度协调区域变小,高度协调区域明显扩大,高度协调区域呈现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南京、苏州等的苏南区域耦合协调度较高,宿迁等的苏北区域耦合协调度较低.(3)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莫兰指数先增大后降低,区域耦合协调度则呈"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南部以苏州和常州为核心的热点区域,北部以宿迁为核心的冷点区域.研究结果为江苏省城镇发展政策和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城镇化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江苏省

    盐胁迫下木榄根系木栓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常丽芳王友绍赵艳程皓...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木榄幼苗作为实验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盐胁迫下木榄幼苗根系木栓化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盐分胁迫后共获得 35561 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 36351 个上调基因,210 个下调基因.GO注释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细胞和细胞组分、以及结构分子活性等过程中.KEGG代谢通路注释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途径,同时发现拖品烷,哌啶,聚酮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也被显著富集.我们进一步分析得到了 39 个可能与木栓质单体合成、跨膜转运及聚合相关的基因.另外,qRT-PCR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长链酯酰辅酶 A 合成酶 1 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 MYB 转录因子(MYB)在盐胁迫后上调表达.本研究为红树植物耐盐机制以及木栓质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对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有重要意义.

    木榄木栓化盐胁迫转录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