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特征及其对异常降水的响应

    凡茜玉朱长明罗敏玄张新...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别山区作为生态过渡地带是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敏感区之一,研究区域尺度异常降水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定量辨识区域植被活动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对于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密集时序MODIS 13Q1遥感影像,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定量反演区域植被活动时序变化特征,并结合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日降水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 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时空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对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9 年大别山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为分段性上升的趋势,整体增速为0.01/10a(P<0.05,双尾),2011 年前后到达区域峰值,然后进入高位震荡;(2)2000-2019年大别山区异常降水频次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东部及南部异常降水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活动与异常降水显著相关且空间分异明显突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正相关区域明显增加.平原低海拔地区(<200 m)正相关的区域占比仅为 25.30%,到高海拔地区(>1000 m)正相关区域占比可达 54.91%.表明区域异常降水对大别山区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活动的影响截然不同,高海拔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而低海拔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则表现出更为脆弱.

    植被活动大别山遥感监测异常降水生态交错带(Ecotone)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绩效与实施偏差

    王坤鹏欧名豪吴文俊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生态-福利"绩效内涵及评价模式构建基础上,引入物元可拓模型,探讨了成都市 2009-2018 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并分析其实施偏差.结果表明:①2009-2018 年成都市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水平等级整体呈现出"较差"等级向"优秀"等级跃升趋势,但其转化状态不稳定.②2009-2018 年成都市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在经济绩效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而其生态绩效和福利绩效却整体偏低.③政府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成本系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等指标对成都市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提升有重要贡献,而化肥施用量不合理与耕地保护的农村劳动力投入过少成为制约其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④耕地保护的多重显性和隐形效益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实施较低的内在因素,而耕地保护相关利益主体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抉择是其绩效高低的核心外在因素.因此,加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绩效内涵及绩效动态评估模型研究,探索耕地保护的多重显性和隐形效益显化及内化机制应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耕地补偿物元分析利益主体绩效实施偏差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测度及空间扩散路径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李江涛文兰娇张安录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武汉城市圈 48 个区(县)2000-2020 年 5 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总体特征.(2)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最快的区域均集中于武汉市及黄石市下辖区县.(3)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非均衡程度有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 2005-2010 年非均衡程度最低.(4)2000-2020 年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分级的重心集中分布于武汉市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江岸区以及鄂州市的鄂城区.(5)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方向为西北—东南—西北,其空间扩散路径整体呈现回旋状.该研究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在县域尺度耕地非农转换方向和均衡性的动态可视化,为协调土地非均衡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重心曲线扩散路径武汉城市圈

    果洛藏族自治州藏传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格局

    邹慧婷李荣赵扬玲郭泺...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黄河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的地位重要.该州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藏族人口占90%以上.寺庙作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承载着多项文化功能,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利用格局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建立缓冲区,利用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藏传寺庙在不同海拔、坡度以及坡向上的地理分布特征,分析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与寺庙 0-6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86%的寺庙分布在海拔低于 4373 m的区域,其中分布在4046-4226 m高程范围内的寺庙数量最多;72%的寺庙分布在坡度范围为6-15°的斜坡地和15-25°的陡坡地.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草地也是发生土地转移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草地向林地的转移和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移是主要转移类型;建筑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移,1990-2020 年增加了 200%.寺庙 0-6 km内 3 个缓冲区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均远远高于研究区平均水平,其中 0-2 km、2-4 km、4-6 km缓冲区的林地面积占比在研究时段内的均值分别为 19.99%、19.56%、17.69%,距离寺庙越近,林地受到寺庙的保护,原始森林得以保存.但景观指数显示,距离寺庙越近,景观格局的结构组成越复杂,寺庙的存在也可能导致了周围景观的破碎化.本研究为藏族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土地利用土地动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传寺庙空间分布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敏感性评价

    李元征冯智志李立杨晓雨...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国范围生态敏感性评价鲜有报道,且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存有不足.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利用遥感、气象、土壤等数据,评价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五种生态问题及其综合的生态敏感性,并在国家、生态区与流域片三个地理单元层面上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23.48%和 3.78%区域分别为土地沙化和冻融侵蚀极敏感区.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后者主要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山区.59.36%、51.26%、9.56%区域分别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冻融侵蚀敏感区.石漠化与土地盐渍化的极敏感区与敏感区均较少.② 26.00%和 68.17%区域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别为极敏感和敏感.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后者广泛分布在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苏北外的地区.高敏感地理单元主要包括两生态区(西北>世界屋脊)与三流域片(内陆河>黄河>西南诸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冻融侵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化GIS

    基于HEA模型的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模拟与分析

    宋振宏刘旭华刘华民曹晓霭...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达里诺尔湖富营养化问题,通过 2000-2020 年达里诺尔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混合演化算法(HEA)对达里诺尔西部、中部和东部叶绿素 a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并揭示其三个采样点的变化规律.结合阈值数据和敏感性分析量化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夏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但三个采样点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2)达里诺尔湖西部、中部和东部HEA模型模拟值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2)分别为 0.50、0.62和 0.7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 2.08、1.62和 1.09 mg·m-3;(3)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和阈值条件下,叶绿素a浓度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生化需氧量(BOD5)、铵态氮(NH4_N)和水温(WT)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水深(WD)、透明度(SD)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pH相关性不明显.研究显示,HEA算法较好地解释并模拟了叶绿素 a 的含量变化,模型总体精确度较高,可为达里诺尔藻华早期的预测预警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达里诺尔叶绿素a浓度混合演化算法(HEA)生态阈值

    考虑下垫面影响的海南岛干旱区昌化江流域旱涝时空分布规律

    邹艺朱丽蓉林尤文李旦...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 20 个气象站点 1970-2019 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 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 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运用下垫面数据修正分析结果,评估流域旱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别划分流域的易旱、易涝区.结果表明:流域冬春季节干旱问题较其它季节突出,但整体上干旱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内夏秋季雨涝问题较为严重,且总体雨涝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年干旱易发区与秋季雨涝易发区较为集中分布于流域下游;总体昌化江流域旱涝灾害有逐年缓解趋势.

    旱涝时空分布下垫面修正昌化江流域海南岛

    科尔沁区异色瓢虫色斑多型现象季节性发生研究

    赵圆飞石凯董永义兴安...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 2018 和 2019 两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异色瓢虫(共计 3582 头)进行色斑多型现象的季节性发生研究,共发现105 类色斑变型,具体为黄底型变型 96 类,黑底型 9 类,其中当地新记录色斑变型 78 类.从季节分布看,夏季具色斑变型 49 类,秋季有 87 类,所有变型中以十九斑变型个体数量最多.黄底型高斑类型(16-19 斑)占比在夏秋两季均显著高于低斑(0-7 斑)和中斑类型(8-15 斑);同一类型中低斑、中斑类型在夏季占比明显较高,高斑类型则在秋季占比显著高于夏季.黄底型异色瓢虫鞘翅各斑点出现概率在秋季均高于夏季,但概率大小顺序在夏秋两季大体相同,均以斑点 3 出现概率最大,斑点 1/2 出现概率最小.

    异色瓢虫色斑多型捕食性天敌季节性发生斑点位置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王东丽徐源于百和赵晓亮...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 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竹柳(Bamboo willow)和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6 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其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83-4.52 g·kg-1、0.13-0.21 g·kg-1 和 0.05-0.17 g·kg-1,除苜蓿土壤全氮和苜蓿、刺槐土壤全磷外,其余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新排土;其中土壤有机碳在刺槐和苜蓿模式下较高,在沙棘模式下较低,而全氮与全磷均反之,各恢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各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而土壤全磷在垂直土层变化不明显.各恢复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分别变化在 13.68-30.69、19.30-106.60 和 1.13-3.61;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下的土壤 C/N、C/P和 N/P整体表现为高于其他模式且在垂直土层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复垦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与土壤各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紧密相关,土壤 C/N、C/P 更易受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 N/P 更易受土壤磷的影响.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受磷限制性大,需及时补充磷肥,而新疆杨恢复模式需补充氮肥.

    露天煤矿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养分限制

    高铁驱动下的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杨小飘赵宇鸾吴强王华飞...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铁路开通对推动沿线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高铁对山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影响,为优化山区民族旅游型村落土地利用格局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利用 2010-2020 年土地利用数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影像,基于空间重构定量测度、GIS 空间分析和地形梯度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广高铁开通前后肇兴侗寨"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数量变化来看,2010-2020 年肇兴侗寨"三生"空间演变趋势与城镇化扩张趋势相似,生产空间面积减少 3.62%,分别向生活和生态空间转移 1.72%和1.9%.2)从演变特征上看,肇兴侗寨"三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显著,生活空间呈现从核心向外围扩张的边缘化特点,其蚕食生产空间现象突出,生态空间面积先减后增,共增加 34.3794 hm2.3)从地形分布指数上看,坡度、高程和地形位对肇兴侗寨"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和时空演变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三生"空间地形位指数、分布优势地形位和演变优势地形位均呈现规律性分布,生产和生态空间具有在低地形梯度上向生活空间转变的显著特征.

    山区村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高速铁路肇兴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