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ODIS-EVI的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

    朱林富谢世友杨华马明国...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MODIS-EVI数据,在ArcGIS中运用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四川省 2000-2020 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变化中,增加类型的面积占 46.35%,减少类型的面积占 45.81%,不变类型的面积占 7.84%;植被覆盖减少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小于 500 m、3000-4500 m,坡度小于 5°,平地、南坡、西南坡,平原、台地等区域,以灌丛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增加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 500-3000 m,坡度 5-15°,东北坡、东坡、东南坡,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等区域,以耕地和林地为主;植被覆盖不变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 4500 m,坡度大于 15°,北坡、西坡、西北坡,大起伏山地、极大起伏山地等区域,以建设用地和高山植被为主.研究结果从宏观上揭示了四川省近 20 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可以为四川省在未来的生态植被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MODISGoogleEarthEngine变化趋势分布指数地形分布

    毛竹扩张过程中竹与树空间关系的点格局分析

    宋述灵文仁权宋庆妮栾丰刚...
    196-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竹与树木相互作用关系是解释毛竹扩张的关键.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竹阔界面样地(50×100 m)调查样地内毛竹和树木的植株空间分布距离,采用Programita软件对树木与毛竹、毛竹母竹与新竹的空间关联性进行O-ring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0-100 m的整个界面区域,毛竹与树木在0-10 m任何尺度都是负关联.由毛竹纯林向混交林过渡,毛竹与树木的负相关距离加大,由2-3 m增加到2-9 m;(2)毛竹与不同生态型树木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较大差异,无论在任何区域,从0-10 m尺度上毛竹与落叶树都无关联,但在0-100 m整个界面区域,除<1.0 m尺度外,毛竹与常绿树是负关联;扩张前期(前沿区)毛竹与乔木的负相关距离比与灌木树的大;(3)毛竹母竹与新竹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空间关联性有较大差异,在0-40 m区域内,仅2013年在1 m尺度下母竹与新竹呈正关联,在40-80 m区域内,随扩张年份增加,母竹与新竹关联尺度距离由2007年的6-7 m下降到2013年1 m和3-6 m.结果表明毛竹与树木间存在明显的相互排斥作用,竹与树的作用强弱与树木的生态型特征、扩张阶段和二者相对密度有关.毛竹扩张方式可表现为前期远距离放置新竹,扩张后期进行密度填充.研究结果可为竹子扩张程度判定及扩张预测、防控提供参考.

    竹林—阔叶林界面竞争排斥种间关系井冈山自然保护区Programita软件

    氨氮胁迫下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研究

    计红林育青陈诚何梦男...
    204-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揭示氨氮浓度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至窑河闸段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土著洄游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耦合研究区域内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了含有氨氮指标的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栖息地模型.假定入流边界氨氮浓度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0 mg·L-1),选取栖息地面积、栖息地斑块数和栖息地连通性指数三个景观生态学特征指标,定量评估了高、中、低三组代表性流量下氨氮对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氨氮指标情况下的洄游通道质量相比,(1)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下降 1.6%、6.7%和 3.4%,氨氮对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的影响较小.(2)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斑块数分别增加 4.5%、28.7%和 3.6%,在原本具有较高破碎度的情况下氨氮影响最大,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和协同效应.(3)鲢幼鱼下洄游通道连通性分别降低 54.3%、34.6%和 24.8%,连通性下降幅度与入流边界流量成反比.研究结果可为鱼类栖息地指标体系构建和基于水质需求的生态流量调度提供依据.

    氨氮鲢幼鱼栖息地模型二维水质模拟洄游通道

    不同亚热带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韩柱程然然周卫荣林怀桑...
    2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尤其是针对原生天然林及皆伐后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景德镇地区典型亚热带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常绿阔叶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对 0-30 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176.98 g·m-2)显著高于人工林(99.88 g·m-2)和次生林(94.35 g·m-2)(P<0.05);(2)0-15cm土层是细根的主要分布区,该土壤层细根生物量均占总细根生物量的 70%以上,相同森林类型中,0-15 cm土壤层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 15-30 cm土壤层,在相同土壤层,天然林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3)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细根有向土壤深层发展的趋势.(4)森林类型和土壤深度对活细根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亚热带森林保育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亚热带森林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

    声景数据采集技术与模式的研究综述

    王静怡李春明林婴伦翁辰...
    219-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景包含来自生物、地理和人类社会的丰富信息,可以作为反映生态系统特征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声景的监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重要一环,其产生的声景数据已逐渐在声环境质量主观评价、声景规划、物种识别、生物多样性评估、人体身心健康评价等方面得到应用,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目前市场上能进行声景数据采集的设备技术参数各不相同,设备的使用方式也多样,不利于研究结果的对比.文章详细梳理了声景数据采集设备的关键指标,包括传声器的灵敏度、频率响应、采样率等.总结了开放空间的人工调查、大尺度的参与式感知和固定站点的长期监测三大常用的声景数据采集模式的实践方法与应用场景对比.面对日益丰富的声景大数据,急需从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和元数据信息等入手实现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从而完善声景大数据的管理和共享,针对生物发声的特殊性,还需要充分考虑其生物生理等特征.同时对未来声景监测网络化发展进行了展望,期待推动我国声景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

    声环境声景生态学物种识别生物多样性采集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于金鹏晁赢阎祥慧罗锋...
    226-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和环境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优质耕地资源短缺与粮食生产需求的突出矛盾背景下,原位钝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切实可行,且能保证作物安全生产的修复措施.文章从钝化剂种类、钝化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效果的因素,并对未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科学、合理、高效使用钝化剂和钝化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复合污染钝化修复重金属活性耕地安全利用

    国际工业碳排放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王新平王亚宁魏秋实
    23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 1991-2021 年发表的 8985 篇与工业碳排放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及进展,为国内工业碳排放后续研究提供前瞻性参考.结果表明:(1)自 1991 年起,国际工业碳排放研究经历了萌芽、稳步提升、爆发增长三个阶段,该领域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近五年年度发文量的环比增速维持在 6.01%—19.70%之间.在国际上,美国最早开始进行工业碳排放研究,我国发文量位居第一,但研究起步较晚,且我国与除澳大利亚外的国家合作较弱.(2)研究内容聚焦于"二氧化碳排放"、"大气二氧化碳"、"生态系统"、"能源消耗"等方面,"工业生态学"、"黑碳"、"可再生能源"、"城镇化"等关键词突现强度大,预计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趋势.(3)研究热点包括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研究、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主题,体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应用的演进过程.综上,国内学者应借鉴国际研究相关经验,在把握整体研究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重点、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从工业碳排放角度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工业碳排放研究进展WoS知识图谱

    基于文献计量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骆新燎赵海霞顾湘朱天源...
    24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之一,已成为景观生态、环境管理等学科关注的热点与前沿.以绿色基础设施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从研究基础与特点、研究方向与热点和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演变趋势等方面,分别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 1362 篇文献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 547 篇文献进行梳理.结果显示:(1)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国外研究体系相对完善;(2)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正沿着"格局-过程-服务-优化"的方向发展,其核心议题始终是提高区域或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3)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澳洲、东亚等地区,其中,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更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而国内侧重其实践研究;(4)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多尺度综合研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空间格局优化等会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绿色基础设施CiteSpace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