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足迹的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徐智超温璐张雪峰宋洁...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均显著上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提高4倍和8.5倍;虽然研究区在研究期间生态承载力增速远高于生态足迹,但总体上区域生态足迹仍大于生态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近30年阿拉善地区生态压力呈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由1.57下降到0.81,下降了48.40%;研究期内阿拉善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显著下降,由0.72下降到0.02,下降95%,表明研究期间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驱动生态安全.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核算角度分析,阿拉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非可持续状态,而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已有大幅提升,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仍低于区域生态足迹,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生态安全评价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新疆伊犁不同林龄野苹果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性

    达清珍崔东张雨露赵阳...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新疆伊犁不同林龄野苹果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规律,阐述不同林龄、不同土层野苹果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伊犁野果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伊犁巩留野苹果林内选取土母岩、海拔、立地条件较为一致的野苹果幼龄林(10 a)、中龄林(23 a)、成熟林(33 a),每个林龄林中分别设置三个20 m×20 m采样点样方,按0—15 cm,15—30 cm,30—45 cm,45—60 cm土层深度取样,测定土壤SOC、TN和TP含量,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来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表明,土壤SOC、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下降,而TP含量在土层间无显著变化;SOC、TN含量随林龄先上升后下降,TP含量逐渐上升.3个林龄野苹果林0—60 cm土层土壤C:N为5.24—13.11、C:P为15.03—98.44、N:P为2.69—9.96.由冗余分析(RDA)可知,伊犁河谷不同林龄野苹果林下土壤有机碳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大,全氮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小.

    野苹果林林龄生态化学计量

    基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城市化质量评估方法优化与实证研究

    康舒穆怀中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城市化质量评估中侧重性体现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构建耦合生态环境要素的城市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辽河流域地区为例,定量分析城市化发展质量并分析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耦合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质量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在不同时期协同变化趋势不同,辽河流域地区城市化水平逐年递升,生态环境质量则波动式变化;纳入生态环境要素的城市化质量评估能够更为全面综合体现城市化发展状况,并能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城市化质量生态环境改善辽河流域

    广州市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分析

    林远许晴宜萧倩雯邓碧松...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广州市(龙眼洞、天鹿湖、大夫山、龙头山、滴水岩、王子山、石门)的7个常绿阔叶林为样地,分析城市化对广州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研究发现:(1)7个森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均呈随样地距市中心距离增加而增加;(2)森林土壤的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距离市中心越近数值越高,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距离市中心越近数值越低;(3)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不易氧化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全氮、C:N和样地距城中心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城市化改变了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使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下降.

    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城市化广州市

    粤东七目嶂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杨期和廖金盛杨和生况伟...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植物群落学、区系学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桫椤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物种区系成分、生活型谱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调查表明:(1)群落范围内有46科66属78种的维管植物,其中的蕨类植物有9科9属11种,被子植物有37科57属67种.(2)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约占58%.(3)科和属的分布型均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均超过65%;(4)群落垂直分层显著,乔木层的树高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4—16 m,约占77%;灌木层最大是在0—2 m,约70%;草本层的各区间分布在0—0.4 m的比例比较大,群落层次比较明显.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平均高度均低于沟谷附近其他地段的植物群落,很可能是沟谷特殊的生境和一些人为的干扰所致.(5)群落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均高于周边的风水林.加强对保护区内桫椤的生态监护,在合适地段种植和栽培以扩大种群规模,从而更有利于保护桫椤种群.

    七目嶂桫椤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活型

    油蒿扩繁丛枝菌根真菌的效果及土壤条件优化研究

    山宝琴宋惠子李嘉怡秦爽...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宿主植物扩繁AM真菌的潜能,试验选用了艾蒿、三叶草、黑麦草和紫花苜蓿4种植物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研究培养30 d、60 d、100 d后植物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的变化,测定了100 d后植物根系的真菌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并针对油蒿研究了不同类别土壤对其扩繁的影响,分析孢子密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蒿和艾蒿两种植物的菌丝侵染率平均值约达40%,显著高于其它3种植物(23%—25%),表现出与AM真菌良好的共生性.以油蒿为宿主经过100 d扩繁后,其根围孢子密度平均达57个·10g-1干土,显著高于其它4种植物.油蒿扩繁最大值出现在60 d,其它4种植物虽然孢子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60 d—100 d增长不显著,建议60 d为AM真菌盆栽扩繁最佳期限.相关分析表明植物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与真菌菌丝侵染率、土壤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性.当选用油蒿为宿主植物分别4种土壤类型进行AM真菌扩繁时,土壤养份较高的腐殖质土孢子密度最大.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扩繁油蒿

    贵州岩溶峡谷NDVI变化及与人口的关系

    龙映豪李旭东程东亚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岩溶峡谷NDVI变化,可为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峡谷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以贵州境内岩溶峡谷为研究区,选取2000—2018年NDVI数据和2010年人口数据,探究了其NDVI时空演变规律及与人口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NDVI由0.659增长至0.807,增长0.148,表明植被处于恢复趋势;(2)2000—2018年城市及其附近NDVI较低;期间NDVI上升地区面积超过97%,下降地区不足3%;(3)将2000—2018年NDVI分为6等级,小于0.4、0.7—0.8、大于0.8的区域NDVI占比呈现上升趋势,0.4—0.5、0.5—0.6、0.6—0.7的区域NDVI占比处于下降趋势;(4)2000—2018年随人口密度增加NDVI总体处于下降趋势,期间NDVI增量随人口密度增加呈减少趋势.贵州岩溶峡谷NDVI总体保持上升,人口密度与NDVI变化关系密切.

    NDVI人口空间变化岩溶峡谷贵州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曹芹刘建亮刘坤曾嘉...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泥炭地土壤亚表层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基于Landsat影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上各植被群落的影响

    刘月濮毅涵刘艳清安德帅...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植被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往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研究垂直分带上的植被群落的迁移有助于理解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是研究垂直分带上植物群落迁移的基础,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在研究上是一个难点.因此,本研究基于Landsat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影响分类的主要波段,融合不同季节的波段数据及DEM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对1986—2018年武夷山垂直带谱上的各个植被群落进行准确的分类和监测,并结合期间的气候变化探讨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研究成果显示:利用经过主成分分析的数据来分类山体植被类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较好的分类出草甸,竹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总体分类精度为93.3%,Kappa系数为0.91;1986—2018年期间,武夷山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呈增加趋势,针叶林及草甸面积呈减少趋势,植被的迁移和面积变化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明显;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海拔上限有所上升,草甸和针叶林的分布海拔无明显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特征和海拔分布特征能很好地识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带谱,为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影响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Landsat影像植被垂直带谱气候变化植被群落迁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武夷山国家公园

    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汪远秀黎德川丁贵杰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境内赤水河流域为例,基于成本投入法、机会成本法、生态效益法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阶段的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意愿调查法作为各时期补偿标准参考值,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合理核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以直接投入成本为依据的第一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为639.95元·hm-2.以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的第二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为2750.28元·hm-2.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依据的第三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为11877.31元·hm-2.流域上下游受访者的平均意愿为442.80元·hm-2,则现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范围可在442.80元·hm-2—639.95元·hm-2.

    森林生态补偿补偿标准分期补偿赤水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