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程玲何健龙付萍于广磊...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对烟台四十里湾15个站进行了11个航次的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并同步监测其它环境因子(表层水温、盐度、透明度、无机氮等).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9属82种,其中硅藻13科30属68种,是构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甲藻7科8属13种,金藻1科1属1种.浮游植物丰度与种类多样性年度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模型,种类数最高峰出现在9月(48种),次高峰为4月(40种),5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少(12种);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0月(9264.9×104 cells·m-3),次高峰3月(1039.0×104 cells·m-3),最低值同样出现在5月(31.5×104 cells·m-3).调查期间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在60%水平聚类分为四个类群:类群I为5月浮游植物群落,类群Ⅱ以11月至次年1月为代表的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类群Ⅲ为7—10月的夏秋浮游植物群落,类群Ⅳ为3、4、6月的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表层水温、盐度、磷酸盐和无机氮等环境因素影响,其它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较小.

    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基于GIS的陕北红枣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何钊全尚雪张铜会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物的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作物生长适宜区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陕北红枣,作为该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其生态适宜性分布特征尚不明晰.因此,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适宜地形、气候、土壤及植被因子权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确定陕北地区红枣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等级和面积.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红枣生态适宜区自陕北南部和东南部向西北和北部地区递减,年降雨量、年积温及高程是限制红枣在陕北西北部适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红枣最佳生态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主要集中于富县、黄龙县、甘泉县及宜川县.其中,红枣最佳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在富县分别达到5036.58 hm2、23114.25 hm2,即富县是陕北红枣生态适宜性分布的最优区县.一般适宜区主要集中于延长县、绥德县、清涧县、延川县、宜川县、子洲县及宝塔区.因此,未来可以在红枣优适宜区进行精准培育种植,着重提升红枣品质.在一般适宜区增加红枣种植面积,提高红枣总产量.以期为该地区红枣优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陕北精品红枣规模化发展.

    陕北红枣GIS生态适宜性空间格局

    高光谱与拟合多光谱植被指数反演武夷山亚高山草甸LAI的对比研究

    安德帅徐丹丹刘月朱建琴...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重要的生态学参数,被广泛用于指示植被密度、生物量、碳、氮物质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作为生态过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地面实测高光谱遥感数据能以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高的光谱分辨率监测植物的光谱特征,为精准反演LAI提供了基础.本项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岗山顶的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种高光谱植被指数和拟合多光谱植被指数反演叶面积指数的统计模型,并比较高光谱与多光谱对叶面积指数反演的效果,阐明用于反演高覆盖率亚高山草甸的最适高光谱和拟合多光谱植被指数.结果表明:高光谱新植被指数(NVI)对于反演LAI有最好的效果,R2=0.85,P<0.01;依据高光谱NVI拟合而成的多光谱NVI反演结果次之,R2=0.82,P<0.01.几种常用比值植被指数NDVI、MSR、RVI和GNDVI在高光谱和拟合多光谱反演结果中相差不大,表现较好,R2都在0.65以上.通过对比高光谱和拟合Sentinel-2A和Landsat-8两种多光谱卫星波段的反演结果发现,光谱响应函数中具有更窄波段范围的近红外、红、绿、蓝波段构成的植被指数可以得到更好的反演结果,而固定波段的高光谱植被指数未必在每种植被指数中都具有最好的反演效果.同时,发现当某种植被指数反演LAI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越大,说明这种植被指数越有可能随LAI的增大而出现饱和现象,相反的,斜率越小则说明该种植被指数没有出现饱和现象.此外,在研究区内使用高光谱和拟合多光谱波段植被指数法反演LAI,NDVI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之前的很多研究和判断都认为NDVI不适用于反演高覆盖植被的LAI,这个发现是具有意义的,表明高覆盖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在一定范围内是能够被NDVI(应用最广泛的植被指数)较好的反演,进一步扩展了NDVI反演LAI的适用性和可能性.

    高光谱模拟多光谱遥感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武夷山国家公园

    榆中县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研究

    屈雯陈英谢保鹏裴婷婷...
    197-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表征,识别土地利用转型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8年和2018年榆中县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软件,运用价值当量因子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指数、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榆中县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榆中县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是榆中县土地转型的主要模式.(2)研究期间,榆中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草地ESV占比最大,占比达54%,单项ESV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二者累计占比接近ESV总量的50%.(3)榆中县ESV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ESV的热点区位于榆中县南部,冷点区位于榆中县中部,ESV空间分布呈现南部高,中部低,北部较高的特征,且ESV低值区在榆中县中部进一步扩散.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土地转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榆中县

    新疆巩乃斯河枯、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燕妮田伊林刘雨薇崔东...
    208-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疆巩乃斯河的生态状况,团队先后在2018年10月(枯水期)和2019年6月(丰水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生活类型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0种,隶属3门4纲8目27科,主要以节肢动物门为主,其中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spp.)、长跗摇蚊族(Tanytansini sp.)、四节蜉属(Baeits sp.)、亚美蜉属(Ameletus sp.)和Cheilotrichia sp.是优势类群.经过分析发现枯、丰水期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T检验结果显示: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丰水期(P<0.05),两个时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完整,枯、丰水期均以收集者为主;在生活类型方面,枯水期时固着型动物最相对丰度最大为43.20%,丰水期时蔓生型动物相对丰度最大为57.53%.经过对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之间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水温是影响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巩乃斯河后续相关研究以及伊犁河水系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枯水期丰水期环境因子

    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研究进展

    王鹤琪范高华黄迎新周道玮...
    219-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北方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研究影响草地生产力变化的因素对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综述了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为管理因素等对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变化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北方草地生产力变化的分析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亦会对草地生产力造成影响.放牧、刈割、施肥、草原开垦等人为因素会对草地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通过有计划火烧、灌溉、围栏封育及混播等措施能潜在的提高草地生产力.

    中国北方草地生物量增温围栏封育火烧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2000年至2019年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综述

    赵锐杨梦任昕芸俞阳...
    230-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分类回收是实践垃圾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对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综述分析,可以为完善其政策机制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文献计量学,对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后续研究展望.通过对发文数量、发文国家、发文期刊、研究机构等一系列文献计量指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2000—2019年间,共发表了599篇与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发文量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发文的主要学科类别,《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4)南安普顿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清华大学是垃圾分类及回收行为研究的主要机构;(5)关键词共线分析表明公众垃圾分类行为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显示:探索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减小分类行为的时空异质性,以及设计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是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关键.

    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文献计量

    活性硅缓解植物重金属胁迫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林翰志陈涛蒋少军周洋...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可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并增加其在食物链传播的风险.硅是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植物生理、生化和代谢功能,在缓解植物的重金属胁迫及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从活性硅促进组织结构发育、调节基因表达、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及建立重金属内部隔离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活性硅缓解植物重金属胁迫的生物学机制.建议针对硅材料的施加方式、自然条件下硅缓解复合重金属污染胁迫机制、硅材料在土壤中的老化机理等方面,系统开展长期田间实验,以阐明活性硅缓解植物重金属胁迫作用机制并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

    植物重金属胁迫缓解机制土壤

    土壤氨基糖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综述

    马玲玲杨世福林钊凯唐旭利...
    252-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留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土壤中的积累动态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周转.土壤氨基糖(soil amino sugars,ASs)作为目前已知的表征微生物残留物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微生物异源性和稳定性,通常被用来建立微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之间的联系.回顾了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指标的原因与应用,通过简单比较多种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加深对微生物残留物指标的理解.并且基于现有研究,总结出土壤氨基糖积累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将来的研究应在关注微生物残留物多因素影响积累机制的同时,扩大研究范围,以期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更精确的碳汇估算、更科学的农业耕作、森林管护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氨基糖土壤碳库土壤结构微生物过程微生物残体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模式构建及其规划思路综述

    余丞程王霖娇盛茂银
    264-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山区是我国西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及农村人口集中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喀斯特石漠化,从而引发耕地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受损及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和区域贫困问题.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生态恢复,如生物、工程和农业治理模式,治理工程的实施初步遏制了石漠化的扩张,但相对缺少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模式治理研究.生态旅游作为具有生态性、经济型双层属性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对典型地区的喀斯特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分析和西南喀斯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探讨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态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模式,提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旅游模式修复治理下的规划思路,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