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径级绒毛白蜡矿质养分再吸收特征比较研究

    董林水宋爱云马翠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绒毛白蜡人工林的养分循环过程,系统分析了不同径级绒毛白蜡雄株N、P、K、Ca、Mg的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表明,落叶前绒毛白蜡叶片 N、P、K发生了明显的养分回流,而 Ca和 Mg则在叶片中进一步的富集.绒毛白蜡植株个体N元素的养分再吸收效率集中分布在 40%—60%之间,Ca元素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则集中分布(-10%)—(-40%)之间,而其他元素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取值范围则相对分散.对比表明,绒毛白蜡小径级植株N元素再吸收效率高于中大径级植株,而其K元素再吸收效率则明显低于中大径级植株.相关分析表明,绒毛白蜡N与P的养分再吸收效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落叶前叶片的有机 N、P组分在分别被水解为氨基酸和无机 P之后再转运出来,而这两种生理过程是同时进行且存在密切关联的.Ca与Mg的养分再吸收效率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Ca和 Mg 分别为细胞壁和叶绿素的重要结构性元素,落叶期这两种元素在植物叶片中经常出现持续积累的"负转移"现象,说明这两种元素的养分再吸收生理过程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绒毛白蜡幼树成熟鲜叶N/P比值大于 16,而当绒毛白蜡直径在 10 cm以上时,N/P多小于 14,说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人工林逐步由P限制转变为N限制;因而,建议随着人工林林龄的增长逐步增加氮肥的施用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系统认识绒毛白蜡人工林的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绒毛白蜡养分再吸收径级矿质元素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的常用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翟夏杰崔丽娟李伟赵欣胜...
    18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囊括了自然形成为主的沼泽、河湖、滨海滩涂与人工构建为主的水稻田、水库、池塘等多样的亚系统类型.湿地因与珍稀水禽等生物在繁衍迁徙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生态净化作用而被称为"鸟类乐园"和"地球之肾".在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耦合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湿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演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科学评价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系统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依托经济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和价值进行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进而满足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评价研究较为繁杂,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凝练了湿地生态系统相关评价的概念、类型及其方法与应用,针对目前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湿地评价湿地价值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

    大气气溶胶浓度和粒度特征研究进展

    王静怡李晓明
    200-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质量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气溶胶由于能直接影响空气质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表征气溶胶性质的浓度和粒度两个重要特征量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分别从大气气溶胶浓度和粒度的数据获得方法、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溶胶地面监测方法将进一步优化,遥感监测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应用,尤其从数据源和反演算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反演的精度,而且多源大数据的应用也将是推进气溶胶研究的重要方向.

    浓度粒度遥感反演时空分布驱动因素

    退化草原草场修复和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阳辉廉诗启曹建生侯翔龙...
    207-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对草原生态功能的认识不足,对其生产功能的利用和依赖过大,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治理速度远跟不上退化速度.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于退化草原草场修复机制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梳理和总结过去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结果表明:在机制研究方面,基于功能性状的群落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下行效应原理、阈值模型及集成过滤模型成为退化草地恢复的最新理论依据,同时,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包括植被群落盖度发生变化,还包括优势植物物种发生变化,牧草品质和产量下降,物种多样性的流失;在技术研究方面,草地恢复从单项技术改良转向系统综合治理,形成以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结构优化配置、土壤及种子库修复为主体思路的恢复治理技术.目前,比较成熟的草原修复技术包括围栏封育、飞播种草、浅耕翻、免耕补播、划区轮牧和限时放牧等.同时,政府为遏制草地退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设立了众多生态建设项目,如草原家庭承包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集成创新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是未来我国草地退化与恢复的研究方向.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围栏封育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入侵软体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特性及检测研究进展

    刘金苓陈慧莹刘仟惠潘广娜...
    21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管圆线虫有复杂的生活史及繁多的宿主,具较强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存在严重健康威胁.外来软体动物的入侵已成为广州管圆线虫扩散的重要途径.对入侵软体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日渐增多,宿主体内线虫的检测技术也在逐步完善.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入侵软体动物的文献研究仍较分散,在入侵软体动物的易感特性和检测技术方面仍缺乏系统探讨.因此,文章综述了近 20 年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全球入侵软体动物的研究,系统分析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入侵软体动物的种类、易感性、地理分布、基因特征、寄主响应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报道的易感广州管圆线虫的全球入侵软体动物至少涉及 15 种.福寿螺、褐云玛瑙螺、中国圆田螺、河蚬可被 L1—L3 幼虫寄生,感染后氮代谢和氧化代谢增强.入侵软体动物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易感性与宿主种类、发育期、孳生环境、感染剂量及感染时长有关.广州管圆线虫检测包括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后者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广州管圆线虫可"搭乘"入侵软体动物在全球扩散.同步阐明入侵软体动物的扩散规律和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习性,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发生、防控及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广州管圆线虫入侵软体动物地理分布易感性检测方法

    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倩倩朱永恒白钰鹏方梦恬...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健康是指土壤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土壤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绿色发展,而很少涉及旅游地土壤健康.为了解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土壤生态功能三个方面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综述.旅游干扰造成土壤容重、坚实度和重金属含量增加,凋落物厚度和土壤肥力下降;旅游干扰致使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其中在重度干扰区内,土壤动物表层聚集度、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下降;旅游干扰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各个环节,也致使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旅游活动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其影响程度与受旅游干扰的强度呈正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展旅游干扰研究的内容,重视旅游地土壤健康评价;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应加强对旅游地的科学管理,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旅游干扰土壤健康土壤性质土壤生态功能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火灾现状、特点与防控综述

    王庆飞郝泽周吴泽鹏李乐...
    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和城镇交界域(Wildland-Urban Interface,WUI)主要是指荒地植被和居民生活区交汇混合的区域.该区域易发生火灾,并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工林面积增加,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易发生火灾的交界域面积持续增长,世界各国均面临交界域火灾高发的风险,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由于生态化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森林和城镇交界域面积逐年增加,通过简述国内外交界域防灭火现状和研究进展,归纳交界域的主要特点,提出新形势下我国交界域火灾面临的难点、挑战和相应的防控原则,以期为我国交界域防灭火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交界域火灾防控对策气候变化多功能林业人工林保护城市林业

    外生菌根真菌的氮循环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嘉楠杨颖丽
    240-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适应复杂的生态环境,植物与土壤真菌形成互利共生的联合体-菌根.菌根的建立是以共生体双方的营养交换为基础的,真菌为植物供给氮源,磷源等营养元素,作为回报植物为真菌生长提供碳源.外生菌根真菌与共生植物之间的营养代谢与交流,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文章主要总结了外生菌根真菌氮循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外生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氮源的吸收方式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列举了外生菌根真菌氮循环通路中,已被证实的化合物与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外生菌根真菌与共生植物之间营养互利、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外生菌根真菌氮循环营养交换铵态氮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