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如松

半月刊

1000-0933

shengtaixuebao@rcees.ac.cn

010-62941099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

生态学报/Journal Acta Ecologica Sinica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动物生态、植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农业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土壤生态、海洋生态、淡水生态、景观生态、区域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经济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生态、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原创性研究报告和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介和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洞庭湖流域洪涝风险评估及雨洪径流过程响应

    张凌暄焦胜卢洁牛彦合...
    395-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汇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雨洪径流过程与洪涝风险的重要因素,探索一种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流域洪涝风险评估方法对流域洪涝风险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修正并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各年份流域洪涝风险,揭示洪涝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而后利用SCS-CN模型与局部等体积法模拟分析各年份雨洪径流过程特征,并基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探究雨洪径流过程与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的相关关系,以此验证新模型运用于洪涝风险评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40年间源景观建设用地的扩张最为显著,汇景观持续减少,以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源景观空间上集中于环洞庭湖与湘江流域.(2)40年间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流域洪涝风险逐渐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其中湘江与环洞庭湖流域洪涝风险较高,资水流域洪涝风险次之,澧水与沅水流域洪涝风险较低.(3)40年间平均径流量、淹没深度及各风险区占比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雨洪径流过程加剧使得洪涝风险不断上升,传统模型模拟结果与源汇景观模型评估结果相吻合.(4)源汇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与雨洪径流过程各特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源汇景观在高程、坡度及距离上的空间格局对于雨洪径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源汇景观模型评估流域洪涝风险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可为流域洪涝风险定量评估提供耦合格局与过程的新方法,为合理配置流域景观格局、保障雨洪安全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源汇景观模型洪涝风险评估源汇景观格局雨洪径流过程洞庭湖流域

    陆域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压力指数构建及不确定性分析

    王永财胡卓玮万华伟侯鹏...
    406-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压力指数是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对陆地表面特别是陆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指标,开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定量评估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在生态系统变化中的作用,为针对性开展人类活动调控和制定生态系统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压力强度和生态系统敏感性出发构建人类活动对陆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指数,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人类活动压力指数主要分布在0-0.2之间,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河南等地人类活动压力指数较高,而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较低;全国农业开发对人类活动压力指数的贡献度最高,为38.91%,其次为农村聚落,贡献度为21.83%;从不确定分析来看,人类活动压力指数在至少60%的模拟次数中属于低值区间的像元比例明显超过高值区间,模拟平均值与原人类活动压力指数相似度在高值区明显低于低值区.因此,人类活动压力指数在高值区稳健性较差,在高值区不确定性增大,而在低值区不确定性相对较低.压力源和生态系统敏感性构建的人类活动压力指数,该指数可以用于大尺度人类活动压力状况评估,可为压力热点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人类分析和识别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撑.

    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压力指数不确定性分析

    "盲区削减"与"功能结构协调"双目标导向下的生态网络协同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吕佩锦刘艳中陈勇张祚...
    420-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和优化生态网络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生态网络优化研究鲜有多目标优化研究,更是忽视了多个优化目标间协同优化的作用,缺乏系统的优化框架.因此,提出一种"生态盲区削减-网络功能结构协调"的双目标协同优化框架,并以武汉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初始生态网络,并开展生态盲区指导下的生态网络优化;然后,基于协调性分析,针对功能结构异配节点,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采用鲁棒性和结构指数对优化前后生态网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武汉市初始生态网络含生态源地17个,生态廊道47条,空间分布呈不均衡性;(2)经调整型生态源地、新增型生态源地、补充生态廊道和非源地斑块优化后,生态盲区占比从31.77%降至15.37%;(3)新增17条廊道,实施三级差异化生态建设后,实现了生态网络协调性;(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结构指数α、β、y分别提高69.16%、56.16%和47.12%,鲁棒性也更强.研究得出,该双目标协同优化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各自的优化目标,还能增强生态网络的稳定性.该模型将为生态网络优化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系统框架,案例结果将为武汉市削减生态盲区、建设功能与结构协调的生态网络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生态网络优化生态盲区复杂网络功能-结构协调鲁棒性

    基于"水-土耦合"视角的城市开发容量评估与诊断——以杭州86个水管理单元为例

    陈前虎许越
    434-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水环境问题涉及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三个过程,而当前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未能明确水问题的成因及背后的责任边界.对此,基于"水-土耦合"视角,引入水质"效应值""实测值""目标值"概念,构建起"三值联动"分析的城市开发容量评估与水质问题诊断系统,并以杭州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控制断面、子流域、行政边界三要素划分的水管理单元明确了属地管理部门的责任边界.(2)82.6%的研究单元水环境容量盈余(效应值<目标值),其余水环境容量亏损的单元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以南片区;67.4%的研究单元水质达标(目标值>实测值),主要分布在杭州主城区西部和北部,水质超标的单元集中在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湘湖新城等地区;87.2%的研究单元存在过程监管或末端治理缺位(效应值<实测值)的情况,其中68.0%研究单元的末端治理到位但过程监管还存在漏洞(目标值>实测值),其余32.0%的研究单元在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上都有漏洞(目标值<实测值).(3)该评估诊断系统能够实时把握土地开发容量动态与水质约束条件,为"水-土耦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的决策工具.

    水管理单元水环境质量开发容量多情景诊断水-土耦合

    典型负供电地区电力行业隐含碳减排路径

    王雨菲戴雨岐杨钦琨徐琳瑜...
    44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系统是我国能源系统的枢纽与核心,双碳目标主导下的电力系统正处于低碳转型期.而对于负供电地区,其高比例外来电产生的隐含碳排放未得到足够重视,仅通过直接碳减排已无法满足低碳转型要求,需要将隐含碳排放纳入考虑,从而实现用电减排两不误,这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集成经济-能源-社会三要素,基于电量供需平衡,综合调控"电源-电网-负荷"三侧,构建电力行业LEAP模型分析电力供需结构与碳排放变化趋势,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究负供电地区电力行业隐含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隐含碳排放是负供电地区不可忽视的碳排放来源.负供电地区电量缺口扩大将引起隐含碳排放增加,而引入高煤电占比的外购电力并不利于当地隐含碳减排.进一步探究发现充分发挥非化石能源的资源潜力,控制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用电增速可有效弥补电量缺口,进而提升隐含碳减排效果.因此,未来负供电地区需加强源荷双向管理,加强本地风力和光伏等新能源电源支撑,同时加速推进负荷侧特别是工业领域的绿色节能管理,并引入高新能源比例的外购电力.

    隐含碳减排LEAP模型负供电地区情景分析电力行业

    宁东煤炭基地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评价

    武春丽侯晓磊杨建英赵廷宁...
    46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北干旱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不清,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针对性不强,措施单一等问题,以宁东煤炭基地6座煤矸石山及周边自然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立地类型划分,运用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从土壤改良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技术措施状况(技术措施完整性和经济性)3个方面共19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不同立地类型对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旨在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坡向、坡度和土层厚度为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据此将矸石山分厚层急阴坡、中层斜阴坡、厚层斜阴坡、薄层急阳坡、中层斜阳坡、厚层斜阳坡、中层斜半阴半阳坡、厚层斜半阴半阳坡、薄层急半阴半阳坡及厚层平台9种立地类型;(2)中层斜半阴半阳坡立地类型,推荐"砾石沙障"模式或"活体沙障"模式;厚层急阴坡、薄层急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环保树脂网工程护坡+排水沟+微喷"模式;中层斜阴坡、中层斜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排水沟+草方格"模式;厚层平台立地类型,推荐"植苗造林+草方格+截水沟"模式.

    煤炭矿区煤矸石山立地类型技术模式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土壤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段海霞罗崇亮师茜康生萍...
    475-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影响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流,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抗逆性,在改善土壤质量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AMF与植物共生抑制植物产量积累,不利于维持土壤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AMF在调控植物-土壤系统中表现出的作用不一致,这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此,需总结现有研究,系统的阐明AMF对植物-土壤系统生产力、抗逆性和养分循环的作用及其机理.总结了 AMF与植物-土壤系统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 AMF对植物-土壤系统生产力和抗逆性的作用机制;探讨了 AMF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过程.提出AMF-植物-土壤系统共生领域中尚待系统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分析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抗逆性养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