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81-2020年黄淮海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异规律及演变趋势

    赵俊芳谢鸿飞杨嘉琪彭慧文...
    3104-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1-2020年黄淮海冬小麦种植区气象、灾情、作物、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冬小麦参考作物蒸散量和需水量确定不同发育阶段冬小麦水分亏缺指数,结合冬小麦干旱等级分级标准,探讨不同干旱等级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异规律和演变趋势,对该地区防灾减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981-202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旱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冬小麦受到重度干旱的影响区域减少,而受中旱的影响区域在明显增加;对于全生育期,1981-202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重度干旱,其次为中度干旱,最后为轻度干旱。冬小麦干旱等级在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且呈条带状分布,35° N以北、120°E以东的冬小麦种植区基本常年处于重旱状态;对于冬前生长期,1981-2020年黄淮海主要种植区冬小麦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重度干旱,其次为中度干旱,最后为轻度干旱。冬小麦冬前生长期发生重旱的区域在明显减少,而发生中旱的区域在明显增加;对于越冬期,黄淮海主要种植区冬小麦受灾最为严重的是特旱,其次为重度干旱,最后为中度干旱。冬小麦越冬期发生重旱的区域在明显减少,而发生中旱的区域在明显增加;对于返青抽穗期,1981-2020年冬小麦干旱主要为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4个等级,发生重旱的区域在明显减少,而发生特旱的区域在明显增加;对于灌浆成熟期,1981-2020年冬小麦干旱主要为无旱、轻旱和中旱3个等级,发生中旱的区域在明显减少,而发生轻旱的区域在明显增加。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旱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分布特征

    张凯迪姚筠凌新锋燕少威...
    3113-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量足迹模型通常用于解释通量观测数据的来源问题,以估算通量源区的位置和大小及不同的通量源区的相对贡献度。本文基于涡度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CO2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Kljun足迹模型对安徽省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20年11月1日-2021年10月30日的观测数据进行通量源区分析,探讨了不同大气条件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情况。结果表明: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异特征,年变化呈现"W"型双吸收峰特征,全年CO2通量均值为-0。81 μmol·m-2·s-1;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CO2通量日均值(-3。7 μmol·m-2·s-1)最小,碳吸收能力最强,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CO2通量日均值(1。03 μmol·m-2·s-1)最大,表现为碳排放;研究区主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南风,因此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方向;通量贡献率为80%时,全年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为158。17 m;大气稳定状态下的通量源区范围均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且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显著不同,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范围最大,冬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源区范围最小。本文对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的准确模拟,对于未来从单一站点的通量到区域尺度的上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通量源区模型在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的运行情况,对提高该区温室气体预算的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涡度协方差Kljun模型通量源区

    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气候影响

    彭记永张溪荷王冰余卫东...
    3121-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准确评价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特征,对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1-2022年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数据和2008-2022年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及夏玉米生物量和产量数据,分析了郑州站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规律,明确了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除6月份为碳源外,7-9月份均为碳汇。不同气候年型下,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多年平均值为1197。5±129。9gC·m-2·a-1;生态系统呼吸(Reco)多年平均值为711。2±129。9 g C·m-2·a-1。不计算收获后的籽粒,夏玉米农田整体表现为CO2的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多年平均值为-342。8±52。3 g C·m-2·a-1。籽粒收获移出农田后,根据理论产量计算,夏玉米农田表现为弱的碳汇,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et biome productivity,NBP)为-41。3 g C·m-2·a-1(占 NEE 的 12。0%);根据实际产量计算,夏玉米农田在籽粒收获后表现为较强的碳汇,NBP为-105。9 g C·m-2·a-1(占NEE的30。9%)。郑州站气候呈现暖干化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无显著影响,日照时数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GPP影响显著(P<0。05),并通过GPP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和Reco产生间接影响(P<0。05)。夏玉米生长季,日照时数增加15。6 h·a-1,GPP增加19。4 g C·m-2·a1,NEP增加6。6 g C·m-2·a-1,表明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气候变化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碳达峰碳中和

    克氏针茅与多根葱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添加、干旱和播种方式的响应

    彭擎天王晓光霍光伟乌云娜...
    3132-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氮添加、干旱和不同播种方式条件下,同一生境中克氏针茅和多根葱的适应特征,开展盆栽控制实验,探讨克氏针茅和多根葱地上、地下部分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提高了两种植物N含量、克氏针茅地上部分N∶P、多根葱N∶P和地上部分C∶P;降低了多根葱地上部分P含量、克氏针茅地下部分C∶N和多根葱地上部分C∶N。(2)干旱提高了两种植物N∶P、克氏针茅地上部分C∶P和多根葱地下部分C∶P;降低了克氏针茅和多根葱P含量、多根葱地下部分C∶N。(3)混播提高了克氏针茅和多根葱地下部分C含量、多根葱地上部分N含量、克氏针茅C∶N和C∶P以及多根葱地下部分C∶N,降低了克氏针茅地上部分N含量、多根葱地下部分N含量、克氏针茅P含量、多根葱地下部分P含量、多根葱地上部分C∶N及地下部分N∶P。综上所述,氮添加降低了克氏针茅地上部分和多根葱地上部分N利用效率,而提高了多根葱地上部分的P利用效率;干旱提高了两种植物的P利用效率,加剧了P限制;混播提高了克氏针茅N、P利用效率。在氮沉降不断增加和干旱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两种植物生长受P的限制将越来越明显。

    氮沉降干旱胁迫播种方式生态化学计量学养分限制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鸟类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及鸟击防范策略

    张俊张洁高云万霞...
    3142-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航运业务量最大的机场之一,近年来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亟需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和鸟击风险评估,为鸟击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采用样线法调查了飞行区和8 km净空区范围内6种生境中的鸟类,共记录17目44科128种18386只次。对上述鸟种进行鸟击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严重危险鸟类24种,很危险鸟类13种,较危险鸟类26种,一般危险鸟类65种,严重危险鸟种中水鸟占68。42%。在鸟类的时间分布特征上,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值均呈春>夏>冬>秋;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湿地-林地生境中的多样性指数值最高(H=3。37),居民区-林地生境最低(H=2。40),其他4类生境依次呈湿地(H=3。00)>居民区-湿地(H=2。97)>林地(H=2。81)>机场草坪(H=2。76)。对环境因子和鸟类组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对净空区鸟类分布的贡献度和解释度最高,分别为43。4%和68。6%。因此,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在今后的鸟击防范工作中,需加强净空区湿地管理,制定针对水鸟的防控策略并建立候鸟预警体系,以期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

    鸟击鸟类多样性湿地型净空区风险评估冗余分析

    淮河下游库塘湿地东方白鹳迁徙停歇期不同生境中的行为模式

    李永民张建春韦兵李东伟...
    3152-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迁徙停歇地可以为候鸟提供长途跋涉所需要的能量,适宜的停歇地对于候鸟顺利完成迁徙过程至关重要。2023年1-2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焦点动物法对安徽省釜山水库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迁徙种群日行为节律进行观察,并比较在不同生境下的行为模式。观察期间,单日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为505只,超过该物种全球数量的5%。东方白鹳在釜山水库停歇期间,主要行为活动为取食(53。29%±30。32%)、休息(32。81%±26。68%)、警戒(10。45%±6。35%)和整理(3。45%±2。95%),取食为迁徙停歇期的主要行为,在一天中存在07:40-08:40、12:40-13:40和16:40-17:40三个高峰期;在明水面和滩涂生境中,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最多,在农田中,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最多;迁徙停歇期间,平均取食持续时间为86。48±112。70 s,滩涂生境中啄取次数最多(8。80±14。72次),农田中取食成功率最高(44。44±52。71%);平均食物大小为40。24 cm,主要为鱼类(97。30%),且多为死鱼(94。44%),食物平均处理时长为75。07 s,食物大小不同则分别采取啄食或吞食的方式;淮河下游人工库塘东方白鹳迁徙停歇地的新发现及迁徙停歇期行为模式的研究,为丰富和完善该物种迁徙停歇网络以及迁徙行为生态学提供重要资料。

    淮河下游人工库塘东方白鹳迁徙停歇行为模式

    新安江水库浮游植物的鉴定及群落结构变化

    许沛璠杨美琳庞婉婷马静...
    3160-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安江水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集新安江水库河流区、库区不同深度水样,利用eDNA-高通量检测技术分析浮游植物的时间动态变化和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库中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门、绿藻门、隐藻门和蓝藻门组成。水库的河流区街口断面在冬季的优势属为蓝藻门的双色藻属(Cyanobium,8。3%~37。5%)、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7。6%~30。3%),春季优势属为硅藻门的小环藻属(Cyclotella,29。3%)、隐藻门的隐藻属(Cryptomonas,16。2%)。湖泊区大坝前断面冬季和春季的主要优势属是蓝藻门的双色藻属(Cyanobium,16。0%~60。6%)、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7。8%~33。0%)。街口断面小环藻属在5 m水层的相对丰度为15。2%,显著低于其他水层。大坝断面优势浮游植物双色藻属在5 m(50。7%)水层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层水体(分别为25。3%和43。2%)。冗余分析表明,叶绿素、水温、化学需氧量和总氮是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环境因子,eDNA技术在分析水库浮游植物(包括原核藻类和真核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前景。

    新安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eDNA

    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以金川湿地为例

    李紫薇马秋莹姚晓寒阳涛...
    3170-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炭沼泽是地球碳汇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稳定性的维持对湿地碳汇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泥炭沼泽湿地——金川湿地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频度分析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法筛选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层指标稳定性评价结果评估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状态。结果表明:(1)筛选了反映湿地结构、湿地功能及外部环境时空变化特征的20个指标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2)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为0。84,处于稳定状态,外部环境中气候变化指标、农业生产指标变化导致的湿地水文过程波动是影响金川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制约因素。(3)金川泥炭沼泽湿地健康状态指数为63。59,属于亚健康泥炭地。为保持金川湿地稳定性,维持其健康状态,建议对周边旱田实施退耕还湿,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泥炭沼泽变旱田为水田或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同时填埋直线排水渠道,改善湿地排水节律。

    生态系统稳定性层次分析法金川湿地

    增温对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杜旭龙蔡世锋罗素珍刘源豪...
    3180-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是研究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林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生长状况,其变化也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分配动态。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目前,部分研究认为增温会显著增加林木生物量,并且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增温使植物物候改变,生长季延长,生物量增加;但也有研究认为增温对林木生物量并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认为,增温会通过减少地上生物量的分配而增加地下生物量,但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如何响应气候变暖以及这些响应可能的机制仍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变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林木生物量变化的深入研究和林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并认为今后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多种增温方式探究气候变暖对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2)探究林木物候模式或生长速率改变对林木生物量的影响;(3)加强增温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对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研究;(4)将模型模拟、室内模拟实验和野外原位增温实验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全球变暖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根冠比影响机制

    水坝影响下的水体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

    余杨张海萍关兴中杨嘉...
    3191-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建水坝在改变河流水文过程的同时也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具有深远影响。微塑料作为一种分布广泛且难降解的新兴污染物,其在坝前水体中滞留可能导致生态风险,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水坝对河流水系微塑料输移的影响,微塑料在水库中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迁移过程,以及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微塑料丰度和分布特征变化。为深入理解水坝影响下水体微塑料污染状况,本文还梳理了水库蓄水对微塑料截留的效果,以及滞留在水库中的微塑料可能带来的各方面风险,以期为预防和治理未来可能出现的水库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微塑料水坝滞留沉降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