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李晨笛杨小波李东海史建康...
    513-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对五指山山地雨林原始林、尖峰岭低地雨林、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次生林内建成的各1600 mn2样地进行常年监测,基于2012-2020年监测数据,从群落结构、树木生长、树木死亡、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分析群落近8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12-2020年,(1)五指山山地雨林、尖峰岭低地雨林的径级结构与树高结构均呈倒"J"型,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树高结构呈近"L"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结构更加复杂.(2)小径级个体树高生长速率较快,随胸径增加树高生长速率降低,胸径生长速率升高;死亡个体数量随胸径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出小径级个体对阳光等资源的强烈竞争.(3)翻白叶(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四蕊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海南山矾(Symplocos hainanensis)种群变化率分别为-6.07%、+7.10%、+12.52%、+14.29%,种群变化率均大于5%,属于快速变动种群,表现出喜阳先锋种逐渐被耐阴演替过渡种取代.(4)五指山山地雨林α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变化率为+1.48%,尖峰岭低地雨林为+1.59%,吊罗山山地雨林为+4.19%,霸王岭云雾林为+12.26%;进入和退出树种多为偶见种,是引起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海南中部山区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群落演替均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

    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树木生长树木死亡群落更新植被恢复

    南盘江流域松栎混交林的分层多样性特征

    李杰李远发陆道调叶绍明...
    524-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热带天然林通常呈混交、复层和异龄的特征,也有少数林分在垂直方向上呈分层现象,但有关分层林分各层次上的多样性特征研究很少.分析垂直层次上的物种和结构多样性特征,有助于认知分层形成的原因及其在维系物种共存中的作用.本文采用11个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标和3个结构多样性指标分析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松栎混交林的分层多样性.结果表明:(1)下木层的物种丰富度(R)、Shannon指数(H)、Simpson(D)、Brillouin指数(HB)和Fisher's alpha多样性指数(α)均明显高于上木层(P<0.01).整体上,下木层的多度(N)和4个均匀度指数[Heip(Eh)、Pielou(EH)、Alatalo(Ea)、Sheldon(Es)]亦大于上木层.层间物种Jaccard相似性为0.29~0.52;(2)在下木层和上木层中,各有56.4%~60.1%、56.7%~58.9%的树木个体处于随机分布状态(W=0.50),19.1%~23.9%、17.3%~21%处于聚集分布状态(W=0.75,1.00),19.6%~20.8%、21.5%~26.0%处于均匀分布状态(W=0.00,0.25);(3)下木层的平均混交度(M=0.50~0.72)大于上木层(M=0.31~0.61).每块样地下木层混交度随混交等级增加而增加,以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状态(M=0.75,1.00)为主(44.4%~64.4%).上木层整体则以低度混交(M=0.00,0.25)为主(22.6%~64.5%);(4)各上下层的大小比数均值约为0.5,每个大小比数等级轴上的频率值接近20%.这些结果暗示,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及各层次上的多样性特征,可能是物种共存和物理结构维持的重要机制,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中予以重视.

    混交林多样性分布格局上木层下木层

    不同干扰方式下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恢复特征和构建机制

    于晶晶丛微丁易靳利晓...
    534-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特征和构建机制,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选择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皆伐和择伐3种干扰方式后自然恢复40~60年的森林类型以及老龄林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并利用Null模型定量分析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在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刀耕火种干扰后,全氮、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与老龄林无显著差异,但植物多样性仍显著低于老龄林(P<0.05);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指数与老龄林无显著差异,而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老龄林(P<0.05).皆伐和择伐干扰后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大多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老龄林(P<0.05),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3种不同干扰方式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老龄林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刀耕火种和皆伐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性,且土壤细菌的网络结构(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和模块性)大于真菌;而择伐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性.Null模型分析表明,不同干扰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随机性过程相对贡献(细菌为54.76%~66.58%,真菌为87.62%~93.57%)高于确定性过程(细菌为33.42%~45.24%,真菌为6.73%~12.38%).刀耕火种干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恢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土壤细菌的恢复程度高于真菌,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相互关系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干扰影响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构建机制,对预测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干扰类型生态网络构建机制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生态服务权衡协同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于航金磊谭炳香戚曌...
    54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亦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核心区.科学评估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成效及生态环境恢复效率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为例,采用InVEST模型评价工程对安塞县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洪水调节、碳储量、产水量)的影响,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模拟不同工程实施情景下安塞县的生态系统服务.2000-2015年,工程改变了安塞县的土地覆盖类型,与退耕还林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耕地转为林地、灌木、草地等)面积为464.93 km2(占研究区面积15.8%),其中退耕还草所占比例最高(71.8%).工程实施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都有所变化,其中洪水调节功能提高了 33.4%,碳储量提高了 39.6%,土壤保持提高了 5.3%,产水量减少了 22.4%.退耕情景分析表明(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与比例不变):在陡坡和河岸农田优先退耕还林(草)将显著提高土壤保持功能,且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在距离河岸带约100 m以及陡坡耕地优先实施工程会减弱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效应.本研究为工程规划提供更加合理的实施方案,提高生态治理的效果.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优先区情景模拟InVEST模型

    长期施肥对农牧交错带栗钙土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高日平赵沛义刘小月张君...
    552-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干旱栗钙土土壤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揭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特征,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农田合理培肥和科学评估施肥效果提供依据.依托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轮作定位施肥试验(2004-2019年),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牧交错带栗钙土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而不平衡施肥(如NP、NK、PK、N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土壤容重有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施肥方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土壤养分均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肥施用>化肥平衡施用>化肥不平衡施用>不施肥;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细菌数量显著提高108.36%~118.92%,真菌数量提高27.68%~50.46%,放线菌数量提高35.43%~40.25%;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用化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尤以有机肥与化肥两者配施联用效果最好.以合理氮、磷、钾多元素配比施用对农牧交错带干旱栗钙土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不平衡施肥土壤性状也有所改善,而长期不施肥土壤性状明显退化.

    长期施肥农牧交错带土壤性状土壤微生物

    近10年典型区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库平均驻留时间变化特征

    王玺洋李晓晖辛在军何石福...
    56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弄清土壤有机碳库平均驻留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 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土壤活性碳库(MRTa)和缓效性碳库平均驻留时间(MRTs),揭示了 2009-2019年江西东乡红壤性水稻土表层土壤MRTa和MRTa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东乡2019年红壤性水稻土表层土壤MRTa与MRTa均值分别为26.5 d和14.1 a,与2009年相比,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整体上,东乡南部地区活性碳库和缓效性碳库更为稳定,且东乡地区红壤性水稻土 MRTa与MRTs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不同地理位置的MRTa与MRTs变化幅度分别达-1.3%~544.5%和-6.7%~1375.5%.这种时空变异,部分源于土壤活性碳和缓效性碳组分构成的空间分异.尽管存在较大空间变异,与南方其他稻作区相比,东乡地区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库近10年变得更为稳定.

    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平均驻留时间时空分异

    水稻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

    宋鹏杨振中万祖梁王鑫彤...
    569-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探究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辽南稻区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盘锦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和穗肥减量16 kg·hm-2(N1)、常规穗肥用量32 kg·hm-2(N2)两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处理的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脲酶、FDA水解酶活性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显著降低,成熟期较S0N2显著提高6.2%~13.5%;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分蘖期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较S0N2显著增加20.8%~26.7%和22.3%~28.7%.秸秆秋季湿耙还田显著提高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钾、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分蘖期和成熟期硝态氮含量以及分蘖期pH值,水稻分蘖期土壤铵态氮含量较S0N2显著提高42.2%~41.0%,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含量S1N1和S1N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FDA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与土壤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秸秆秋季湿耙还田结合减量施用穗肥在稳定产量同时维持了土壤营养物质均衡,促进了土壤养分供应和转化,对辽南稻区秸秆处理有指导意义.

    秋季湿耙还田水稻秸秆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

    再生稻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

    熊丽邵彩虹张文学Marios Drosos...
    57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改单"背景下,再生稻种植对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再生稻种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肥力水平的影响,选取了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3种稻作模式,并分析了三者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相比,再生稻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但其与双季稻无明显差异;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均呈双季稻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田的趋势,相对应地,三者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0.66、0.47、0.40,且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稻作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再生稻田中土壤烷基碳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季稻但低于双季稻,而其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却显著高于双季稻但低于单季稻.再生稻田土壤的烷基碳/烷氧碳比值较单季稻显著提高了 23.81%,但较双季稻则显著降低了30.67%;且该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2=0.95,P<0.001)和肥力指数(R2=0.96,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再生稻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单季稻,却显著低于同为两稻模式的双季稻,这与不同稻作模式下的肥料投入、淹水周期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稻作模式再生稻土壤肥力土壤有机碳核磁共振

    牦牛排泄物输入对滇西北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范峰华王雪张昆郑荣波...
    584-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牦牛放牧对滇西北高寒湿地土壤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改变土壤氮的迁移转化过程,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然而,关于牦牛排泄物输入对滇西北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泥炭沼泽湿地为对象,采用原位土芯室内控制实验方法,研究牦牛排泄物输入对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粪便和尿液输入初期促进土壤铵态氮(NH4+-N)积累,但整个培养期则表现为消耗NH4+-N,积累硝态氮(NO3--N),表明该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粪便和尿液输入提高土壤脲酶活性(P<0.05),降低反硝化酶活性(P<0.05).粪便输入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P<0.05),尿液输入降低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P<0.05).粪便输入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作用无显著性影响,尿液输入对土壤硝化作用影响显著.粪便输入抑制土壤反硝化作用,而尿液输入促进反硝化作用.牦牛排泄物输入通过影响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改变土壤反硝化过程.

    排泄物输入泥炭沼泽湿地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羟胺和亚硝态氮非生物过程N2O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

    漆梦婷罗柳王宛珍钱伟...
    591-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湿地氮转化的非生物过程可产生氧化亚氮(N2O).羟胺(NH2OH)和亚硝态氮(NO2-)可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N2O,但其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不甚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典型河口——闽江河口湿地为对象,通过不加氮(CK)、加NH2OH和NO2-3种处理,研究其非生物过程N2O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N2O产生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NH2OH、NO2-和不加氮土壤非生物过程N2O 产生速率分别为 16.88~307.99、-0.50~27.51 和-1.20~2.97 ng·g-1·h-1.土壤添加 NH2OH 非生物过程产生N2O的贡献为20.74%~98.73%,而添加NO2-贡献为1.27%~79.26%.5种植被土壤在3种处理下非生物过程N2O平均产生速率差异显著(P<0.05).NO2-非生物过程N2O平均产生速率为秋茄>互花米草>芦苇>海三棱藨草>短叶茳芏土壤,而NH2OH非生物过程N2O平均产生速率为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芦苇>短叶茳芏>秋茄土壤.土壤中羟胺具有较高的非生物产生N2O潜力,不同植被土壤NH2OH和NO2-非生物过程产生N2O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pH、NO2-、NO3-、Fe2+、Fe3+和C/N是影响 NH2OH和NO2-非生物过程产生N2O的主要影响因素.

    羟胺亚硝态氮非生物过程氧化亚氮闽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