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叶片性状对海拔的响应

    贾傲郑梦娜陈之光廣田充...
    769-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生态学常规方法、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冷龙岭不同海拔(3600~4200 m)原位生长及移栽的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叶片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探究其叶片性状对海拔的响应以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气温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约为0.66℃·100 m-1),而辐射和降水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海拔原位生长的雪白委陵菜,总体上其叶片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叶片大小及比叶面积均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而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系数和叶片紧密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然而,从3800、4000和4200 m移栽到3600 m的雪白委陵菜,其叶宽、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紧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不同海拔原位生长还是移栽的雪白委陵菜,其叶片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均表现出对海拔变化的敏感性,植物通过来改变自身性状以适应环境,且叶片性状之间存在协同变化.

    海拔梯度移栽形态解剖结构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对间伐的响应

    郑子潇王丹阳胡保安吴会峰...
    780-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稳定性是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关键指标,对维持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对间伐的响应,以山西省好地方林场的不同密度调控强度的3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100株·hm-2(HT)、1415株·hm-2(MT)、1850株·hm-2(LT)、2100株·hm-2(CK))为对象,利用干筛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间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0~10、20~30 cm 土层中,MWD、GMD分别表现为MT>LT>HT>CK和LT>MT>HT>CK;CK林分在各土层D值最高,在10~30 cm深度土壤中表现显著;>2 mm粒径团聚体主要存在于MT林分中.(2)各土层中,MT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各土层中,MT林分中>2 mm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最高,达45.48%;深层土壤(20~30 cm)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因此,适当间伐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2 mm粒径团聚体中.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角度,建议将该地3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在1415株·hm-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林分密度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影响

    李俊杰韩梦豪赵家豪胡敬东...
    78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南京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内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样地为对象,于间伐1年、5年和15年后对4种间伐处理(对照,无间伐;轻度间伐,25%;中度间伐,45%;重度间伐,65%)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间伐1年、5年和15年后,林下植物种类分别为36、42和60种;与间伐1年后相比,5年后林内植物新增加20种,其中包括5种更新乔木;与间伐5年后相比,15年后林内植物新增加26种,其中包括7种更新乔木.(2)间伐1年后,重度间伐中林下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菝葜(Smilax china)、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间伐5年和15年后,不同间伐强度下林下植物的种类均有所提高,在中度间伐中出现最高值,同时,榉树(Zelkova serrata)、苦楝(Melia azedarach)、榔榆(Ulmus parvifolia)等乡土树种逐渐出现.(3)随间伐时间的增加,灌木和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而优势度指数与之相反,呈逐年降低趋势,均匀度指数未变化.(4)间伐1年后,灌木和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在重度间伐下最大,优势度和均匀度多在轻度间伐下最大;间伐5年后,灌木和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中度或重度间伐下最大,优势度在对照组最大;间伐15年后,各植物多样性指数多在中度间伐下最大.间伐后林下植物种类有所提高,间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正向影响,间伐强度为中度和重度时灌草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有利于乡土树种的定居并加速针叶人工林向针阔混交林过度演替.

    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强度林下植物多样性动态影响

    配比施肥对带状采伐毛竹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李承基官凤英郑亚雄周潇...
    796-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竹是具有经济、生态等综合价值的重要物种,带状采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可机械化经营模式,在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施肥是加快林分恢复的重要措施.2019年选取大年毛竹纯林,在带状采伐后选取N ∶P2O5 ∶K2O 为 2 ∶1 ∶1、3.5 ∶1∶2、5∶1 ∶2.5(A1、A2、A3)3 种施肥配比和 450、600、750 kg·hm-2(Bl、B2、B3)3种施肥量进行二因素三水平施肥试验,探究林下植被多样性对养分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采伐当年,林下植被多样性随施肥配比的N、K比例升高,Shannon指数(H)和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显著递增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表现出低比例时抑制和高比例时促进;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呈显著单峰趋势,各指数受不同施肥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2)2021年,指数H和D'的显著变化趋势消失;指数D和E保持显著单峰趋势,施肥配比为A2时达到峰值.(3)在时间动态上,施肥处理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模式,2021年指数H、D'和D较2019年呈下降趋势,指数E呈上升趋势.(4)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施肥处理的响应与多样性相似,采伐当年施肥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生物量,一个大小年后出现显著抑制作用,A2施肥配比下生物量最低.因此,施肥可促进林下植被生长,增加物种多样性.在配比为N ∶P2O5 ∶K2O=3.5∶1∶2的施肥处理下,林下植被对养分的利用更为充分,有利于提高毛竹林分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毛竹带状采伐施肥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林下群落谱系结构

    谢川陈俊华谢天资刘雅琦...
    804-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人工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群落的谱系结构,可以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的解释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川中丘陵区不同林龄(15~24年、25~34年、35年以上)的人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为对象,基于被子植物分类系统Ⅲ谱系框架,选择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24年人工柏木林的林下灌草层物种的组成均表现出了谱系发散(NRI<0,NTI<0),即共存物种亲缘关系疏远;25~34年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趋于谱系随机;35年以上的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NRI>0,NTI>0).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木层之间的NRI指数均呈显著差异,草本层之间NTI的指数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处在25~34年和35年以上林下草本层之间的NRI以及灌木层之间的NTI均无差异,而与15~24年的相应指数呈显著差异.从同一林龄不同林下层之间的比较看,灌木层的谱系结构指数显著不同于草本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人工柏木林林下灌草层NRI和NTI均与香农多样性指数没有相关性.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谱系结构物种多样性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时间稳定性驱动机制

    张雪儿乔雪涛张春雨赵秀海...
    812-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特征.通过长期大样地的监测数据,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本研究以吉林蛟河21.12 hm2天然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中连续10年的野外调查数据(即2009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复测)为基础,分析了物种异步性、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林分密度和海拔与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探究并确定了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各驱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生物量时间稳定性与物种异步性、林分密度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546、0.249和0.151.生物量时间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路径系数为0.086,而与林分结构的关系不显著(P>0.05),路径系数为0.021.海拔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路径系数为0.443,对生物量时间稳定性有极显著的间接作用.相较于其他林分因子,物种异步性是温带森林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关键驱动因素,生物多样性通过物种异步效应提高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天然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影响的相对作用,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现实意义.

    时间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物种异步性林分结构森林生态系统

    沙漠先锋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生活史对策对降水格局的响应

    刘美玲李新荣谢惠春毛晓宁...
    820-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米(Agriophiyllum squarrosum)是流动沙丘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物种.然而,对于沙米如何适应流动沙丘这一特殊的生境,全球变化背景下沙米的生活史对策如何响应降水格局的变化,研究还相对匮乏.本研究采集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沙米种子库,分析了种子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且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观测了3个年份(2017-2019年)的降雨模式对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的影响,进而阐述沙米的生活史对策对降水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沙米种子库主要分布在20~60 cm深度的土层中.3个年份不同降雨模式下的田间种群动态表明,沙米的萌发、存活和死亡对降雨变化极为敏感.持续稳定的降水模式(2018年)更有利于沙米种群的数量稳定增加并顺利完成生活史,实现种群的延续;而随机性较强的降水格局(2019)容易造成幼苗的大量死亡,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及延续.2018年在持续稳定的降水格局下,沙米顺利完成其生活史,并进行更高的繁殖分配,使沙米产生更多、更大的种子,实现种群的繁衍.而降水波动性及不确定性最大的2019年,产生的种子数量较少,种子千粒重也较小.本研究表明,降水是决定沙米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沙米种子库的垂直分布异质性,赋予其休眠特征,这对于沙米种群的存续至关重要.萌发策略呈现为机会主义萌发特征,有利于沙米对沙漠生境不确定性较强且数量稀少的降水的有效利用;繁殖策略倾向于利用持续稳定的降水产生更高的繁殖分配,实现种群的繁衍.沙米生活史对策对降水格局响应敏感,在其适应沙区稀少且极强的不确定性降水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沙米种子库降水格局种群动态繁殖特征

    不同恢复措施对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张加涛张雅荣刘亚玲索明春...
    828-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于干旱地区的内蒙古荒漠草原,在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如何有效恢复荒漠草原的生态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人为定向培育是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探讨了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结构及地上生物量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重度退化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短期封育提高了杂类草的相对盖度,使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2.11倍;添加有机肥提高了禾草物种丰富度,使群落地上生物量提高了3.97倍;补播显著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盖度、密度,使群落地上生物量提高了 9.76倍.在重度沙化区,补播显著提高了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但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在中度退化区,添加复合肥显著降低了短花针茅群落杂类草物种数,提高了禾草及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添加复合肥显著提高了柠条锦鸡儿-丛生禾草群落中禾草物种丰富度,但对植物群落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喷施叶面肥显著降低了藏锦鸡儿-灌丛化禾草群落杂类草的盖度和密度,提高了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区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

    菌根类型对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根叶功能性状关联的影响

    韩飞张家铱夏蕾高剑飞...
    838-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和吸收根(即1级根)是植物地上和地下资源获取器官,研究二者功能性状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本研究在江西省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10种丛枝菌根(AM)树种和8种外生菌根(EM)树种,分析了叶片和吸收根的形态性状(叶厚度、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根直径、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和化学性状(叶与根的碳、氮浓度及碳氮比)在不同菌根类型间的变异及关联.结果表明:与AM树种相比,EM树种的叶片较厚、比叶面积较小,且根直径较细、根组织密度和根碳浓度及碳氮比较低.AM和EM树种的叶片与吸收根的形态性状均不相关,而化学性状(氮浓度和碳氮比)在AM树种中呈正相关,但在EM树种中则不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AM还是EM树种,比叶面积与比根长均呈正交分布,可见叶片与吸收根获取资源具有独立性.此外,根直径与根氮浓度在所有树种和AM树种中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在EM树种则呈临界负相关.根直径与比根长则是在所有树种和不同菌根类型树种中均呈正相关.总之,本研究的结果强调了菌根类型在调节叶片与吸收根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上具有重要性,并建议今后在评估木本植物根系的不同功能性状或根叶功能性状关系时应考虑菌根类型的影响.

    叶片吸收根功能性状经济谱丛枝菌根外生菌根

    不同降水条件下沙鞭种群生殖株丛空间格局

    王志韬任珩辛存林张东梅...
    846-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则能够揭示物种有性繁殖过程应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学适应机制.本研究利用群落学调查和基于完全随机、泊松聚块和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生殖株丛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探讨了空间格局对降水梯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沙鞭种群生殖株丛的主要类型.在 89、107.8、117.4、186、191.1 mm·a-1降水梯度上聚集尺度分别为 0~90、0~35、0~100、0~125、0~70 cm;(2)基于完全随机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对降水的响应规律显著,整体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剧,沙鞭种群生殖株丛聚集尺度从0~125 cm下降至0~35 cm,聚集强度从24.92增长至97.14;(3)在89和107.8 mm·a-1降水条件上,基于泊松聚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别在27~28和6~7 cm中正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但符合基于嵌套双聚块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沙鞭生殖株丛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反映了物种有性繁殖过程及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随降水量上升沙鞭生殖株丛种群采取扩张策略聚集尺度逐渐增大,而种间竞争激烈则采取"抱团"的策略,聚集尺度下降、聚集强度上升,在降水量较小时会采取在较小尺度中呈小聚块的策略.

    有性繁殖禾本科植物权衡适应策略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