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口湿地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马巧珍张婷婷赵峰张涛...
    913-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沟是河口湿地与水域之间营养物质输运和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关键栖息地和迁移通道,维持其良好的连通状态对河口湿地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与高级别潮沟相比,低级别潮沟生态脆弱性更高,其高连通的样段为河口鱼类群落提供关键栖息地。本研究以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低级别潮沟为对象,选取2类(水文、鱼类游泳相关)共6个指标(潮沟截面面积、β指数、线径、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分析低级别潮沟连通程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并验证鱼类群落在低级别潮沟的生境偏好机制。结果表明:路径数、路径长度、节点中心连通性3个指标代表的节点路径组,其所区分的高中低连通潮沟之间鱼类丰度和生物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有效指示低级别潮沟连通度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由于节点路径组主要由量化潮沟与局部邻近斑块横向连通性的指标构成,河口湿地低级别潮沟鱼类生境偏好可能与潮沟横向连通度相关性更强,与纵向连通和水文连通相关性更弱;高度连通潮沟对鱼类来说具有更高的节点中心连通性(节点连接数均值为11)、更多的路径选择(路径数均值为6)、更广的可游动范围(路径长度约800 m),适宜其觅食、避难等适宜栖息地的范围越大,更能吸引适宜碎屑食性、游泳能力强的小型鱼类或幼鱼聚集。本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潮沟廊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河口湿地低级别潮沟连通指数鱼类群落栖息地选择机制

    秦岭细鳞鲑与同域物种拉氏鱥几何形态学特征:生活史阶段效应及种间差异

    黄青峰邓楚可夏静怡严红娟...
    922-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活史阶段效应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及其同域分布物种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几何形态学特征的影响,采集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和拉氏鱥的侧面照片,运用Tps软件建立各种群的薄板样条模型、提取形态学特征参数并用Y=lgAi/lgA公式校正,统计分析各项相对几何形态学特征的种内种间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和拉氏鱥整体结构框架背景网格图在头部、背部、腹部、尾部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秦岭细鳞鲑和拉氏鱥几何形态学特征种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生活史阶段效应对两物种的几何形态学特征均影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在PC1和PC2水平上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无重叠分布样本,拉氏鱥存在个别样本重叠分布,两物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形态特征均分别形成相对集中的组。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几何形态学特征存在显著种间差异与种内变异,未来基于形态特征开展物种分类鉴定、种群保护以及分化与适应研究应特别考虑生活史阶段效应。

    秦岭细鳞鲑拉氏鱥生活史阶段同域物种几何形态学特征

    长江口临近海域刀鲚的摄食习性

    李丹李士虎徐军田汤建华...
    930-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在长江口调查了冬、春两季的张网渔获物,共收集刀鲚样品1580尾,分析了刀鲚胃含物及摄食习性。结果表明:刀鲚胃含物中的饵料生物共鉴定到28种,是以浮游动物食性为主的广食性鱼类,优势饵料生物为中华哲水蚤;刀鲚自身的体长和海域中优势饵料生物状况是影响其食性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刀鲚的摄食强度春季高于冬季,与性腺成熟度和水温密切相关,春季刀鲚样品中幼鱼较多,当年孵化刀鲚幼鱼因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摄食,此时海域水温高,饵料生物丰富,其摄食强度较高;而冬季刀鲚样品中成年刀鲚较多,该季节刀鲚多处于产卵后期,卵巢的发育约束了胃的扩张,再加上水温的降低,其摄食强度较低。刀鲚样品未出现由桡足类向十足类的食性转变期,桡足类在刀鲚幼鱼和成鱼的饵料生物中均占据优势地位,这种现象或与长江禁捕效应带来长江口饵料生物和鱼类生存空间的竞争压力有关。

    刀鲚长江口摄食习性季节差异体长

    红鲫鱼在突扩流场中的游泳轨迹和运动模式

    段永彬刘中赞黄明海陈志伟...
    937-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对水流环境的游泳行为响应机制对鱼类的生态保护和仿生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红鲫鱼为对象,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和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鱼类在台阶绕流形成的突扩流场中的游泳行为,考察了不同水力参数下鱼游轨迹及运动模式。通过分析不同行进过程中的鱼体形态,得到鱼摆尾频率、转角、摆幅和身体变形波长、波速等运动特征参数,并分析了各运动参数与水流及运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鲫鱼在突扩流场中采用直接沿主流突进和绕回流区上行这两种典型的上溯轨迹;当沿主流直接上溯时,鱼体运动模式与其在均匀流场中类似,鱼游速度、摆尾频率、头部摆角和尾部摆幅等运动参数随当地流速增加而增加;当绕回流区上溯时,鱼体运动模式与其在均匀流中的运动模式有较大区别,摆尾频率、摆幅和变形波长等运动参数随其在流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较大变化;各运动参数中只有摆动频率与当地流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该模式下鱼的头部摆角与尾部摆幅、变形波长和运动相位差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鱼类在复杂流场中游动机理的认识,为鱼类仿生应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红鲫鱼突扩流场游泳行为运动特征

    流速、照度与群体个体交互对鳙幼鱼趋流游泳行为的综合影响

    向露露石小涛林晨宇石尚上...
    946-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流、光照与集群个体交互作用是影响鱼类过坝效率的关键因素,明确三者对鱼类运动特性的综合影响对提高水电工程过鱼效果意义非凡。本研究以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对象,设置不同照度、流速、群体大小水平进行实验,考察不同工况下鱼体的趋流性、上溯积极性和游泳稳定性,量化其在3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非疲劳游泳行为。结果表明:鳙幼鱼趋流性随流速递增显著增加,0。15与0。25 m·s-1流速间递增趋势最为显著(3个照度水平下均P<0。001),随光照变化因流速而异,且在明亮群体条件下得到显著提升;光照可有效消除单尾鳙幼鱼的逆流后退趋势,且集群个体交互作用对鱼群上溯有明显促进作用;流速能有效提高鳙幼鱼的游泳稳定性,照度能够显著提高群体稳定性,三尾组各流速下的稳定性均随照度增大显著增加(0。15~0。65 m·s-1流速下均P<0。05),而集群个体交互作用在黑暗环境中会削弱其稳定性;可通过调整鱼道进口和下行通道上游入口中的水流、光照和集群情况,优化鱼类的过坝环境,从而提升过鱼效果。

    鱼类洄游行为策略集群个体交互作用过鱼设施

    光照周期对两种鱼类社会性及社会奖赏情景下行为策略的影响

    曾足仙龙家兴何娇阳付世建...
    959-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体互动有助于成员的行为发展和生长发育,探究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奖赏的机制、表现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考察光照周期改变对鱼类社会性及社会奖赏情景下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亲缘关系较远、群体互动特征不同且生境光照周期状况迥异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雪鲷(Pseudotropheus zebra)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了短光照周期处理的两种鱼类在六臂迷宫探索时针对社会奖赏刺激鱼群的决策行为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与中华倒刺鲃相比,雪鲷表现出更高的探索性和群体互动;雪鲷在群体决策时间上体现出集体智慧;短光照对雪鲷个性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导致雪鲷社会互动时间和个体决策精度的下降;短光照导致中华倒刺鲃探索行为的上升和凝聚力的下降,但对决策的时间、精度以及群体互动时间均没有显著影响;光照周期对鱼类个性特征和群体互动影响存在种间差异,总体上对中华倒刺鲃的群体个性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对雪鲷的决策策略影响更为显著。这可能与二者社会互动和个性特征差异以及生境光周期特点相关。

    短光照周期中华倒刺鲃雪鲷决策勇敢性凝聚力

    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耳石微化学指纹特征

    胡玉海姜涛刘洪波陈修报...
    967-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的生活史履历模式及了解此江段刀鲚资源现状,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禁捕后长江泰州段刀鲚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个体的耳石均存在Sr/Ca比值小于3的低值区(对应淡水生境)和大于3的高值区(对应半咸水或海水生境)的波动变化,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境履历;根据淡水系数将泰州段洄游型刀鲚分为短期淡水依存型和长期淡水依存型;两者淡水系数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类型上溯刀鲚群体起源于长江不同区域的产卵场;结合性腺发育状态调查发现,泰州江段对于洄游型刀鲚来说主要起到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对经济鱼类资源和生境恢复效果提供了最新的数据依据。

    刀鲚耳石微化学长江江苏泰州段生境履历资源

    鮻幼鱼的耳石锶标记

    张川张明燡郑春芳章欣仪...
    975-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鮻(Liza haematocheila)幼鱼耳石锶标记的安全与有效性,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20~100 mg·L-1)六水氯化锶(SrCl2·6H20)浸泡1、2和3 d对鲮幼鱼进行耳石标记,之后,将不同标记的幼鱼转入自然海水中续养90 d。结果表明:标记结束时,所有标记组Sr/Ca比值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续养90 d时,除标记ST1-20标记组未出现高Sr/Ca比值区外,其他标记组均在离耳石核心1。1~1。3mm区域出现显著高于对照的Sr/Ca比值,且续养90 d时其锶标记效果仍可见;在整个实验期间,标记组体长、体质量、肥满度和死亡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选择40 mg·L-1六水氯化锶标记1 d(ST1-40)和20 mg·L-1六水氯化锶标记2d(ST2-20),之后,续养36、38 d时两个标记组肌肉中锶含量均恢复到对照水平。综上所述,鮻幼鱼的耳石锶标记方法具有有效、稳定、安全的特点;在实验中,较实用的标记方法为添加外源锶40 mg·L-1标记1 d和添加外源锶20 mg·L-1标记2 d。

    耳石标记效果增殖放流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太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燕文明姚琦蔡永久黎明杰...
    982-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功能摄食类群参数表征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基于太湖流域河流7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两大生态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西部丘陵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高于东部平原区。功能摄食类群参数与功能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更高,物质循环能力与功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物质纵向输送与功能丰富度指数和Rao二次熵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沿岸物质输入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筛选出对生物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溶解氧、总氮、硝态氮、底质指数和浊度,对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影响较大的是溶解氧和硝态氮。分段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直接负向效应,也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作用于生态系统功能而产生间接效应,而底质指数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直接正向效应,也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间接正向作用于生态系统功能。

    功能多样性分类学多样性功能摄食类群冗余分析分段结构方程模型

    不同培养温度下杉木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CO2释放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元方慧应宇馨陈子亮娄肖寒...
    993-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输入能够影响土壤有机碳(SOC)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然而,针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凋落物输入对SOC矿化激发效应及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13C标记的杉木叶凋落物为对象,比较不同培养温度(15、25和35 ℃)条件下凋落物添加对不同来源CO2释放速率和累积量、SOC矿化激发效应以及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结果发现:凋落物添加提高土壤总CO2释放速率和累积量,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总CO2释放速率和累积量增加幅度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温度下土壤CO2释放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凋落物添加促进土壤来源CO2释放累积量,呈正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温度升高,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土壤来源和凋落物来源CO2释放累积量均呈增加趋势,但SOC激发效应呈下降趋势。此外,凋落物添加降低土壤呼吸CO2释放速率的温度敏感性,且凋落物来源CO2释放速率的Q10值低于土壤来源CO2的Q10值。本研究表明,不同培养温度下凋落物输入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凋落物输入能够降低土壤呼吸CO2释放速率的温度敏感性。

    叶凋落物土壤呼吸速率激发效应温度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