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宿主植物蒺藜苜蓿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跨世代效应

    竹嘉妮黄弘杜勇唐建军...
    912-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通过增强宿主植物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帮助其适应低磷环境,但这种可塑性改变能否跨世代传递并影响后代适应低磷环境,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亲代实验(实验1)和子代实验(实验2),研究AMF影响宿主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根系酸性磷酸酶分泌的跨世代效应.实验1表明,土壤低磷水平下接种AMF的亲代宿主植物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且根际土中有更高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而高磷水平下,接种AMF处理的宿主植物酸性磷酸酶活性与不接种AMF的处理无显著差异.实验2表明,在当代低磷环境下,来自亲代低磷接种AMF的后代,其根系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来自亲代低磷不接种AMF的后代,而亲代高磷处理的后代(有AMF和无AMF)之间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在当代高磷环境下,来自亲代不同处理的后代根系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AMF对宿主植物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的生理可塑性能够跨世代传递,且该跨世代效应受到亲代磷水平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酸性磷酸酶跨世代效应低磷表型可塑性

    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差异性

    李晗吕刚李叶鑫程昊天...
    919-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改良效果,以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刺槐林、榆树林、混交林、灌木林、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的加深整体呈下降趋势,均存在明显的表聚性;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峰值均出现在0~10 cm 土层,与其他土层差异显著,土壤蛋白酶活性峰值分布在0~30 cm 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刺槐林、榆树林、混交林、灌木林和荒草地的主成分综合得分依次为2.94、1.68、4.44、-2.66、-6.39,植被恢复效果表现为混交林>刺槐林>榆树林>灌木林>荒草地,表土层恢复效果最佳,随着土层加深效果逐渐下降.混交林地可作为该排土场的主要植被恢复模式.

    排土场植被恢复养分酶活性综合评价

    稻虾种养模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徐荣杨婷韩光明吴雷明...
    925-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稻单作模式(MR)为对照,选取扬州稻虾种养模式(CR)的6个示范点,分析不同种植年限(1、2和3 a)、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和生育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成熟期)条件下土壤还原性物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化,旨在揭示稻虾种养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该模式的田间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相较于MR,CR在0~40 cm 土层中的活性还原性物质、Mn2+和Fe2+含量逐年增加,且与MR间差异有逐年增大趋势;其中3 a时CR 0~20 cm 土层中的活性还原性物质显著高于MR(P<0.05);CR运行2~3 a时,0~20 cm 土层土壤速效磷占比较1 a时显著增加(P<0.05),连续运行1~3 a时铵态氮、速效氮、速效氮占比、速效磷占比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CR较MR有一定的增加趋势(P>0.05).综上,相较于MR,CR持续运行1~3 a,虽可能增加0~40 cm土层的次生潜育化风险,但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耕层土壤(0~20 cm)氮、磷的有效性,改善土壤肥力.

    稻虾种养模式还原性物质次生潜育化养分供应能力

    不同母质柑橘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综合评价

    王珏周卫军商贵铎谭洁...
    93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母质柑橘园土壤养分特征,阐明土壤母质对肥力影响,为果园精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集了 5种不同母质的柑橘土壤,共计217个样点,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以及大、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柑橘园土壤平均pH<5.5,土壤呈酸性;除板页岩、石灰岩外,其他母质土壤有机质匮乏;第四纪红土交换性钙、镁含量丰富,其他母质较为匮乏;各母质土壤的碱解氮、有效锌、硼、钼含量适宜,速效钾、有效磷、硫、铁、锰、铜过量.方差分析表明,除有效铜、锌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在不同母质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效铁、铜、钼高于其他母质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低于其他母质.通过主成分综合评分得出,5种母质土壤综合肥力大小为板页岩>砂岩>第四纪红土>河湖冲沉积物>石灰岩.随着柑橘种植年限延长,板页岩、河湖冲沉积物、石灰岩土壤肥力有极显著提升,第四纪红土肥力有显著提升.综合分析,板页岩发育的土壤养分最为丰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硼、有效磷、有效硫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子,针对不同母质土壤养分间的差异,可因地制宜地对果园土壤进行精准管理,以确保果园的良性发展.

    柑橘园土壤母质土壤养分种植年限

    上海城市绿地土壤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空间分布特征

    雒淑红骆玉珍张维维刘文...
    941-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严重危害上海园林绿化植物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在绿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土壤中两种病原菌ITS基因丰度进行了定量测定,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两种病原菌在上海绿地土壤中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地土壤pH偏碱性,含水率偏高,各理化指标变异系数较高;绿地土壤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9.7%和11.6%,检出样品ITS基因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09×105和2.42×105 copies·g-1;立枯丝核菌ITS基因丰度在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心城区和郊区绿地土壤中的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其丰度受绿地类型影响显著;齐整小核菌ITS基因丰度在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以及中心城区和郊区绿地土壤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丰度与土壤全铬、全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砷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防控上海绿地土壤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数据.

    城市绿地立枯丝核菌齐整小核菌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水文管理措施对长白山区恢复泥炭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赵婧段磊磊王铭王升忠...
    948-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白山区天然泥炭地、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高水位、高-低水位循环和低水位)及退化泥炭地(弃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文管理措施对恢复泥炭地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泥炭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泥炭地>恢复泥炭地>退化泥炭地;退化泥炭地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天然泥炭地和恢复泥炭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天然泥炭地最低.在恢复泥炭地,随着恢复区管理水位的下降,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逐渐降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高-低水位循环恢复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水位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位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DA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共可解释研究区土壤酶活性变异的81.2%,水位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酶活性的主控因子.适宜的水文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退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氮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提升土壤的生态功能,加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长白山区泥炭地恢复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水环境因子对镧系元素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

    孙梨宗郭橙台培东
    95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镧系元素(稀土)应用的不断拓展引起了人们对其生物安全性的关注.为探明环境因素对镧系元素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研究水环境因子(pH、HCO3-、Ca2+-Mg2+、K+和Cl-等)对镧系元素生物毒性和生物蓄积性的影响,分析不同水环境条件下4种代表性镧系元素(La、Ce、Gd和Ho)的毒性大小及其趋势.结果表明:在标准水中,La对斑马鱼成鱼的96 h-LC50为165.6 μmol·L-1,毒性大小与水中pH、HCO3-和Ca2+-Mg2+浓度显著相关,其斜率分别为0.912、1.135和0.222,而与水中Cl-、Na+、K+和S042-的浓度无显著性关系;4种镧系元素均可在测试开始阶段与HCO3-络合形成沉淀颗粒,pH的降低或HCO3-的减少可促进颗粒态镧系元素向可溶态转化,从而增强其生物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在pH 5.0和HCO3-0.2 mmol·L-1(排除沉淀影响)条件下,4种镧系元素呈现毒性一致的趋势(对斑马鱼的96 h-LC50为6.11~6.43 μmol·L-1);可见,在标准水中,4种镧系元素毒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单个元素的有效态差异而不是元素的不同毒性所致.因此,在生物毒性机制的差异被揭露之前,镧系元素可视为一组具有毒性相加模式的元素进行生物毒性评估,评估过程应注重pH和碳酸盐的影响.

    镧系元素斑马鱼毒性效应环境因子作用模式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秋冬季城市森林公园獐的活动节律分析和生境选择

    韩茜梁涛张曼玉刘萌萌...
    963-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獐(Hydropotes inermis)是东亚特有种,其自然分布范围仅限于中国与朝鲜半岛,过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獐种群数量锐减和分布空间破碎化,形成孤立的岛屿化分布.为了解獐在岛屿化城市森林公园中的生存状况,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南京老山森林公园及周边对秋冬季獐进行监测,分析了其活动节律和生境选择偏好.2020年10月—2021年3月,共设置了35个相机位点,期间共拍摄獐的有效照片233张,有效探测次数245次,相对丰富度指数为10.7.獐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分别在04:00-06:00和18:00-20:00达到高峰;獐活动节律存在月间变化,月活动高峰为12月;不同的温度区间对獐的活动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4~6℃时獐的活动强度最大;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獐对常绿落叶阔叶林、优势灌丛高度≥120 cm的生境有显著偏好,且相对丰富度指数与距最近路口距离呈正相关,与干扰指数呈负相关.与其他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和水网地域相比,城市森林公园中的獐虽呈现出典型的晨昏活动模式但无明显的夜行性活动特点,对距最近水源距离呈随机选择.老山地区獐受干扰强度较大.因此,合理管控老山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有助于獐种群的保护.

    干扰指数微生境温度广义线性模型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圆尾蝎鲎种群动态

    应紫薇林吴颖肖晓波赵心忆...
    973-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本研究于2014-2020年在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展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种群动态调查.总计观察到圆尾蝎鲎990只,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第6个调查年相比第1个调查年下降94.60%,表明圆尾蝎鲎资源保护已势在必行;雄鲎占80.28%,雌鲎占17.50%.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呈现显著季节规律性,种群数量与温度及北风和南风风向状态值(0和4)呈显著正相关,显示出滨海风向标生物特征.本研究揭示了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区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圆尾蝎鲎风向种群数量季节规律

    亲本繁殖和胚胎孵化温度对斑马鱼孵化表现的影响

    郑雪丽付世建夏继刚
    979-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本效应(parental effect)指亲代的表现型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因素而非基因型对子代表现型差异和适应性的影响,对子代适合度的维持与提高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为探究亲本效应对鱼类胚胎发育可塑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卵生鱼类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用2×2双因素设计,测定了不同亲本繁殖温度(22、28℃)和不同胚胎孵化温度(22、28℃)及其交互作用对斑马鱼孵化表现(孵化率、胚胎死亡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孵化历时、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本繁殖和胚胎孵化温度交互作用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孵化历时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亲本繁殖与胚胎孵化温度相一致时胚胎的死亡率更低、孵化时间更短;斑马鱼孵化表现受亲本效应(代际发育可塑性)和子代发育环境(代内发育可塑性)的双重影响,亲本效应对早期生活史阶段鱼类表型特征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温度亲本效应表型可塑性胚胎孵化斑马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