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沿城市化梯度带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娜珠盼·斯德克江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李新国杨秀云...
    1107-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城市化对城市土壤环境的影响,从新疆乌鲁木齐市"城-郊-乡"梯度带采集77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Ni、Pb、Hg、Cu、Zn、V和Co等9种微量元素含量,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对比分析沿城市化梯度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g元素在城区、郊区和乡村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均超出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As元素在城区和郊区土壤中的平均含量超出背景值,Zn和Pb元素在城区土壤中的平均含量超出土壤背景值,其余元素在梯度带各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相应背景值,所有重金属元素在城区土壤中的含量比乡村土壤中的含量高;梯度带上Hg元素呈现极强生态风险态势,其他8种元素呈现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预警指数来看,Hg元素在梯度带呈现重警、中警和重警态势,As元素在城区和郊区呈现预警态势,Zn元素在城区土壤中呈现预警态势,其余元素均呈现无警态势.整体上,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沿城市化梯度带呈现较明显的减少趋势.研究区梯度带表层土壤中Hg元素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其潜在生态风险值得重视.

    城市化梯度带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乌鲁木齐市

    不同有机质对砷在针铁矿上吸附过程的影响

    孙美玲冶育芳赵志西马晓燕...
    1115-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被列为环境中最重要的毒物,有机质对砷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 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针对有机质不同活性官能团对砷吸附的影响,用批实验方法探究砷与不同有机质共存时砷在针铁矿上的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并通过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探究不同有机质对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羧甲基纤维素、单宁酸、对苯酰和十二烷基苯磺酸均抑制了针铁矿上砷的吸附,且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当加入4种有机质时,砷在针铁矿表面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随着pH的变化,含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质对砷吸附速率的影响不同;单宁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羧甲基纤维素和对苯醌体系砷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37、0.03、0.02和0.01 mg·g-1·h-1;因此,单宁酸能够显著提高砷的吸附速率,对苯酿可以有效降低砷的吸附速率,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官能团与砷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所导致的;Zeta电位结果表明,砷、单宁酸和针铁矿之间能够形成三元络合物,红外光谱测定结果也证明了三元络合物的形成.

    有机质针铁矿

    新疆克孜勒河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赵贺赵年桦李丽强壮...
    1123-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克孜勒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20年5月(丰水期)和9月(枯水期)对克孜勒河上、中、下游的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4门28种,主要为硅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总种类数的71.43%和14.29%;浮游动物3类14种,其中轮虫有7种,原生动物4种,桡足类3种;克孜勒河丰水期优势生物有水绵(Spirogyra communis)、表壳虫(Arcella sp.)和懒轮虫(Rotaria tardigrada);枯水期优势生物主要为水绵(Spirogyra communis)、长圆舟形藻(Navicula oblonga)、扁圆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胡梨壳虫(Nebela barbata)和表壳虫(Arcella sp.),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枯水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高于丰水期;克孜勒河浮游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丰水期为1.83,属于中等污染;在枯水期为2.27,属于轻度污染;冗余分析显示,pH、透明度和氨氮是影响克孜勒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pH、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可为克孜勒河水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克孜勒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河湖交汇区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生态健康评价——以南四湖为例

    郝梓然于丽华孔范龙张倩...
    1132-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河湖交汇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020年9月和2021年4月以南四湖流域14条入湖河流的河湖交汇区为研究区域,开展水质、沉积物质量与底栖动物群落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55种,隶属6纲15目39科.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春季各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比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高,不同季节新薛河(S7)、蟠龙河(S9)和北沙河(S11)3个样点分别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水体中的总磷、CODCr和沉积物中的总碳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生物耐污敏感性指数(BMWP)与水质特征相似,对南四湖流域河湖交汇区健康状况的评估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主要河湖交汇区健康状况总体处在轻微-中度污染水平.本研究可为河湖交汇区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河湖交汇区底栖动物环境因子冗余分析生物耐污敏感性指数生态健康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对蝌蚪应激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刁迎珠裴鑫怡王萍史爽...
    1142-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纳米塑料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37期蝌蚪健康状态的影响,将其暴露于50 nm 粒径低、中和高浓度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fluorescent polystyrene microsphere solution,FPMS)7 d(7 d时),之后分别移至清水中饲养7d(14d时)或14d(21 d时),以清水组为对照组,测定了每一取样时间点不同浓度组、同一浓度组不同取样时间点的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和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重长比只在14 d时清水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N/L只在21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低、中和高浓度组都从7 d时至21 d时显著增加;7 d时各浓度组蝌蚪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出现于注射后3h或4h,14d时前移至2h或3h,21 d时又恢复至3 h或4 h,只有21d时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FPMs暴露和初次清除对黑斑侧褶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消失,同时蝌蚪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能力显著增强,但不以受抑制的免疫功能作为代价.

    蝌蚪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植物血凝素应激

    外源褪黑素对苜蓿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张育霞张廷伟史历袁月...
    1150-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植物介导法,观察了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后苜蓿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结果表明:饲喂外源褪黑素对苜蓿蚜的发育历期、体型、繁殖力以及实验种群生命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并且褪黑素对苜蓿蚜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随着外源褪黑素浓度的增加,苜蓿蚜发育历期呈延长趋势,生长发育速度减缓,体型减小;成蚜期和产蚜期逐渐缩短;平均每雌产蚜量和日均产蚜量逐渐减少,卵巢管的胚胎数与对照相比呈减少趋势.在高浓度(50 mg·L-1)褪黑素处理下,苜蓿蚜若蚜发育历期最长(11.14d),成蚜寿命(19.85 d)和产蚜历期(14.71 d)最短;体长(1.48 mm)和后足胫节长度(0.77 mm)最短,体重最轻(0.63 mg);平均每雌产蚜量最低,为66.14头·雌-1;而且每条卵巢管中的胚胎数目显著减少.表明饲喂褪黑素对苜蓿蚜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著影响.

    苜蓿蚜外源褪黑素发育历期体型大小繁殖卵巢

    新冠疫情下的鸟类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以香港为例

    田北辰农昀黄啸谢燕华...
    1155-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类是城市生态健康水平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指示性物种.当前珠三角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普遍缺乏与鸟类生态相关的基础数据支撑,导致在生态规划与修复领域对鸟类的生境选择与移动规律的认知趋于定性,不利于构建鸟类友好城市.根据数据可用性及其对珠三角城市生态规划与修复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新冠疫情为切入口,以香港为例,借助Shannon指数与最大熵模型对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的eBird鸟类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香港鸟类对城市人类总体活动强度下降的4条响应规律:(1)鸟类总体多样性变化在繁殖季的标准差(25.68)明显高于越冬季(15.25)和全年(12.43)总体表现,对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反馈敏感;(2)鸟类总体多样性空间格局在疫情期间呈现出"北部高且波动小、中部南部中等且存在季节性交替上升、城市核心区低且波动大"的特点;(3)陆鸟与水鸟优势种分布概率较疫情前增加24%及以上的地区主要由草地、农地、林地、灌丛与乡郊居所5类用地构成;(4)农地是5类用地中唯一在500 m×500 m样方内的面积比重与陆鸟、水鸟优势种分布概率的平均增长量均呈正相关的用地,相关系数分别为0.25和0.049.据此结果,本文建议珠三角城市根据所在地鸟类生态在季节波动、鸟种构成、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特征,制定针对性强的生态规划与修复策略.

    鸟类时空格局生态规划生态修复eBird

    贺兰山岩羊可食植物营养成分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季节动态

    崔璐瑶邱开阳李静尧谢应忠...
    116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贺兰山岩羊可食植物营养成分变化是研究岩羊采食分布范围的重要环节,对阐明野生岩羊与自然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季节(6月、8月和11月)、不同海拔(1100~2600 m)的贺兰山岩羊可食植物为对象,分析其营养成分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8月植物营养价值最佳,除粗灰分,各个营养成分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6月不同海拔之间除粗脂肪外贺兰山岩羊可食植物营养成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月各个营养成分之间在不同海拔差异均显著(P<0.05),11月除粗蛋白外其余养分含量在不同海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拔和季节对岩羊可食植物营养成分变化具有交互作用(P<0.05).因此,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下植物的营养价值不同,建议分时间、分海拔区域对岩羊进行管护,促使岩羊种群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贺兰山岩羊植物营养海拔梯度季节动态

    长三角中心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陈实金云翔黄银兰
    1175-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三角中心区为研究区,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空间格局,探究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长三角中心区生境质量呈现下降态势,省(市)域尺度上的差异性逐渐加强,生境质量等级以较差和差的面积变化为主,优、良好和一般等级的面积变化不大;生境质量等级空间变化上,体现为较差与差、优、良好等级之间的相互转移,南京、常州、镇江等城市的生境质量等级向差与向好转移幅度的均衡性较好,宣城、池州、舟山、安庆等城市的恢复潜力较强;在省(市)尺度近5年的生境质量管理和改善上,浙江省效果远好于其他省(市),省(市)间生境质量管理和改善的差异化,凸显出未来长三角中心区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长三角中心区生境质量时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高程和坡度决定了生境质量的空间格局,人类活动强度驱动着生境质量格局变化.

    生境质量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驱动因子长三角

    基于最优尺度的鄂西南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左岍周勇李晴王丽...
    1186-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景观生态风险对优化生态脆弱山区景观格局和加强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鄂西南山区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地统计、空间自相关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探究最优尺度下山区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鄂西南山区景观生态风险分析最适宜尺度为50 m栅格和4 km网格;1990-2018年,鄂西南山区景观类型结构稳定性较强,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量最大且持续扩张,并且以耕地的转出和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等级以低、较低风险水平为主,局部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存在交错分布现象,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变动也多为相邻等级间的转移;山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主要以高值、低值集聚模式为主,风险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式变化不大,空间分布稳定性较强;提出鄂西南山区景观生态风险防范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为山区生态安全保障决策制定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尺度效应景观格局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鄂西南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