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铁农田退水对小兴凯湖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影响

    贾雪莹田志杰张冬杰姜明...
    1128-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三江平原富铁农田退水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小兴凯湖作为对象,分析了沉积物磷形态、含量、吸附释放参数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受农田退水影响,小兴凯湖富营养化程度为中度污染,水利连通性较差且周围为稻田的东北泡子为重度污染.沉积物最大磷吸附容量(Qmax)为29.41~125.00 mg·kg-1,对上覆水磷的吸附较容易,且释放率平均仅为11.73%.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受环境因子和自身理化性质影响,环境因子中Fe/P和温度对磷吸附呈显著促进作用,pH在5~9范围内波动对沉积物磷吸附的作用较小;沉积物理化性质中粒径组成和无机磷中Fe-P含量影响显著.本研究成果为揭示富铁农田退水影响下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及内源磷释放风险提供了基础数据.

    铁输入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小兴凯湖

    废弃养殖塘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特征

    张丹张冠雄王可洪王芳...
    1135-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业活动的持续,一些原本用于农业生活生产的鱼塘被废弃,成为适宜水生生物栖息的废弃塘系统.本研究调查了重庆市梁平区4个废弃塘系统与4个鱼塘(对照组)的生境结构、水质与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以了解废弃塘系统的生境与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塘的水产养殖行为引起了水体营养盐浓度升高,水生植物盖度降低,从而降低了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度与密度.废弃塘系统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呈现营养盐浓度较低、捕食与竞争压力更小、水生植物更丰富等特点,支持着更多的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丰度与密度.本研究共收集到39种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其中废弃水塘中33种,鱼塘中19种,群落结构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是腹足类.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中,腹足类和蜻蜓目对水生植物盖度产生了正相关响应,而对营养盐浓度产生了负相关响应.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参考.

    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废弃塘系统生物多样性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的微生境选择及其季节性动态

    王彬朱博伟徐雨杨楠...
    1143-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选择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研究物种在不同季节和时期的生境选择模式,不但有助于全面了解其生态习性和资源需求,还能为物种保护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四川雉鹑是我国特有的典型高山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不同季节的微生境选择尚缺乏系统研究.2014-2015年,在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川雉鹑繁殖季(4-7月)和非繁殖季(8-3月)的微生境选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雉鹑在繁殖季偏好选择乔木盖度较小而草本高度较高的微生境;而在非繁殖季偏好选择裸土比例较大而乔木盖度较小的微生境;繁殖季,四川雉鹑微生境选择需同时满足其食物资源和育幼的需求,而非繁殖季则要在克服食物短缺的同时兼顾安全和保暖需求;四川雉鹑在不同季节的微生境选择不但与 自身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资源需求有关,而且反映了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建议控制四川雉鹑生境内牦牛放牧等人为干扰,以提高保护效率.

    鸡形目繁殖季非繁殖季生境管理植物群落结构

    福建省设施番茄高温高湿灾害分布规律

    杨柳张琪杨再强陈家金...
    1149-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建省福清站2017-2019年气象站数据及设施大棚同期的小气候数据,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ELM)等方法构建设施小气候模拟模型,再用1990-2019年18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反演室内小气候数据,结合设施番茄高温高湿等级指标,研究福建省设施番茄高温高湿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室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效果最好,RMSE分别为2.19和1.20℃,R2为0.87和0.96;BP神经网络方法模拟最高相对湿度效果最好,RMSE为3.77%,R2为0.65.结合设施作物的灾害指标可知,福建省北部、中部地区二级高温高湿灾害发生频数逐年上升,且增幅显著,中部地区三级灾害发生频数逐年减少;各地出现二级灾害概率较大,北、中部出现一级灾害的概率较小,南部出现三级灾害的概率较小.设施番茄在5-7月遭遇的气象灾害等级较高,分布在西北部;8-10月灾害等级最低,全境大部分为二级,部分沿海地区仅出现一级灾害.本研究结果为设施番茄的气象布局及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连栋温室小气候模拟模型高温高湿时空分布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李姣汪杰李朗周翠烟...
    115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地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5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他林地、水库坑塘、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裸土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湖泊面积不断减少;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05-2015年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1.67×108t降至2015年的11.52×108 t,减少1.28%.通过对碳储量转移矩阵分析发现,农田、林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导致该区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InVEST模型

    铅锌废渣场周边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王广昊孔星杰孙彩丽吴攀...
    116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铅锌废渣场周边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梯田玉米地、梯田萝卜地、梯田荞麦地、云南松林地、柳杉林地、次生林地)为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了铅锌废渣场周边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以及6种土壤胞外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素二糖水解酶、β-1,4-木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与6种土壤胞外酶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胞外酶活性基本呈现一致的规律性,表现为次生林地、云南松林地和柳杉林地高于梯田菜地,高于坡耕地.坡耕地转变为次生林地、梯田萝卜地和梯田玉米地,有助于降低土壤中Zn含量;除梯田玉米地和云南松林地外,当坡耕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中Cu含量显著降低.此外,相较于重金属,土壤养分(有机碳、总氮和铵态氮)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着更大的影响,是酶活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酶活性土壤养分重金属

    基于MSPA的街区蓝绿基础设施格局及其热缓解特征

    苏王新张刘宽常青
    1173-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蓝基础设施在解决城市热环境、提升热舒适性以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高分辨率影像,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量化城市蓝绿基础设施(GBI)格局特征,统计分析街区GBI组成结构与街区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并探究GBI热缓解能力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山五园地区GBI面积占比为60.61%,地表平均温度(Tm)与GBI面积比呈显著负相关,且与树木占比的相关性大于水体和草地,与核心区占比的相关性依次大于孔隙区、边缘区、环路区、桥接区、支线区;GBI空间形态格局显著影响其热缓解特征;在GBI核心区面积占比大于10%的街区,Tm与核心区和孔隙区面积占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树木、草地和水体等类型面积占比无相关性;在核心区占比介于1%~10%的街区,Tm与树木以及环路区、桥接区和支线区面积占比均呈显著负相关;核心区占比小于1%的街区,Tm仅与边缘区面积占比呈显著负相关;未来街区GBI规划设计除考虑绿地覆被类型外,应紧密结合街区GBI布局形态特征,可采用扩大规模(围绕现有GBI斑块增加外围边缘区宽度)、提升连通性(连接现有GBI斑块构建蓝绿廊道)、优化活动场地配比(适度增加核心区内部活动场地)等适应性方法,形成街区基于自然的热缓解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可以增进对城市街区蓝绿基础设施格局与热缓解特征关系的理解,为街区尺度缓解热岛效应、提高热舒适度提供参考.

    蓝绿基础设施形态学空间格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热环境三山五园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住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影响因素

    盛尚朱芸郑进凤刘宇...
    1182-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极具重要意义.为分析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住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8-2019年对保护区内的7个苗族传统村落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收集原住民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传统文化认知、保护意识(即保护知识、保护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信息,共计获得72份有效问卷.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原住民的保护知识主要取决于受教育水平,与年龄、收入水平、传统文化认知无显著关系;保护态度和行为与年龄、传统文化认知、保护知识无显著关系,但一定程度上受收入水平影响.本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影响原住民保护意识,而原住民的保护知识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保护行动.为了促进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建议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开展宣传教育、继承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以此调动原住民的保护积极性.

    自然保护区原住民保护知识保护态度和行为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

    基于景观格局的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区生态安全分析

    冯朝晖李宣瑾胡健王凌青...
    1188-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东部属于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域进行景观格局的生态安全研究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提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对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区进行基于景观格局的生态安全变化分析,利用遥感手段将遥感影像解译分类,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构建景观干扰度、景观安全度指数完成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间跨度内,水域、草地、城乡、工矿、居民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逐渐减少;(2)景观优势度较大的是草地和林地,而城乡、工矿、居民地的干扰度、破碎度和分离度较大;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的生态安全度有所下降,城乡、工矿、居民地与水域的生态安全度有所上升;(3)耕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一直处于重警区,林地则处于较安全区;研究区内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呈先上升再略下降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后又受到轻微干扰,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提升生态安全度.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安全青藏高原东部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高妍冯起李宗省
    1197-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三个子系统的各自发展特点选取评价指标,分析2011-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耦合协调度计算,分析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关联性大、耦合度高,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根据综合评价值计算,生态子系统的发展先下降后升高,而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呈稳步升高趋势,生态子系统的逐渐向好发展与国家公园政策的实施有密切关系;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稳步提高,先后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和良好协调发展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国家公园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耦合协调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祁连山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