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修复年限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张奇奇韩广轩路峰周英锋...
    1249-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修复是遏制滨海湿地退化的重要手段.修复年限对湿地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及其潜在机制的长期监测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不同修复年限(0、3、7、10、19年)湿地为对象,探究修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速效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电导率是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控因子;随修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也呈增大趋势,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与电导率、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环境与植物群落结构不断改善,修复工程能够促进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并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滨海湿地修复年限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土壤化学性质

    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和恢复对柽柳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红外碳组分的影响

    邵鹏帅韩红艳孙景宽
    1258-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在土壤有机碳(SOC)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SOC含量的变化,然而SOC含量及其组分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尚需深入探究.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化和恢复柽柳湿地为对象,结合中红外光谱技术,探讨湿地退化与恢复对0~100 cm的SOC含量及红外碳组分的影响,并阐释SOC含量与其组分之间的关系.相较于退化湿地,湿地恢复显著增加了 SOC含量,特别是在上层土壤(0~40 cm),主要归因于恢复湿地高的土壤可利用水分和氮以及低的盐分促进了柽柳叶片光合CO2同化(低的叶片δ13C)和碳固定,进而导致SOC含量增加.湿地恢复显著影响了 SOC组分,与退化湿地相比,恢复湿地土壤具有高的碳水化合物(1050 cm-1)和低的芳香族碳组分(1630 cm-1)相对含量.恢复湿地低的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和高的光合碳产物通过凋落物分解和根系分泌物向土壤中输入较多的小分子有机质,解释了恢复湿地土壤中高的碳水化合物与芳香族碳组分的比值.另外,SOC含量与碳水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与芳香族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恢复湿地高的碳水化合物比例有利于SOC含量的提高.植物和土壤因子对SOC的调控及其对湿地变化的反馈,表明湿地恢复或保护等可持续湿地管理措施增加了地下SOC固定,对实现全球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固持碳中和中红外光谱湿地恢复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水盐异质生境下芦苇水分利用来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宋铁红葛敏佳杨锦媚张东...
    1266-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改道对黄河口湿地植被水文利用来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生长季内黄河三角洲不同水盐生境(潮水区、新生区、故道区)的雨水、地表水、不同土层土壤水以及芦苇体内氢、氧同位素丰度进行了监测,并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生境芦苇的水分利用来源.结果表明:3种生境土壤的含盐量、水势存在显著性差异.含盐量大小为潮水区>故道区>新生区,故道区表层土壤(0~10 cm)含盐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其他生境不同土层间含盐量的差异不显著;水势大小为新生区>潮水区和故道区.对于芦苇的水分利用策略而言,不同生境的芦苇在不同季节的水分利用策略有所差异.雨季(7-9月),潮水区芦苇主要利用地下水(25%)、地表径流潮沟水(25%)以及0~20 cm层土壤水(23%),且利用比例相当;新生区芦苇主要利用地下水(26%)、黄河水(25%)以及表层土壤水(24%);故道区芦苇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50%)以及地下水(27%).降雨增加引起土壤水及地表径流水量增加,土壤表层盐分被稀释,地下水位升高,芦苇易吸取.在旱季(5-6月),潮水区芦苇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50%以上);新生区芦苇对地下水(24%)、黄河水(23%)及各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较为平均,故道区芦苇主要利用20~40 cm中层土壤水(86%),这与可用水源种类及土壤的保水能力有关.综上,在黄河改道形成的水盐异质性生境中,芦苇生长的水分利用策略有所差异,这也是芦苇适应多样化水盐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

    稳定同位素黄河改道水盐异质性芦苇水分来源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质量

    王晶东陶宝先陈庆海马澍...
    1276-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枯是凋落物分解的重要阶段,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溶性有机碳(DOC)是凋落物分解产物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多侧重叶凋落物在地表分解过程中DOC含量及质量变化,对立枯分解过程叶及非叶器官(如茎、鞘等)DOC含量及质量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例,以凋落物地表分解为参照,研究不同器官(叶、茎、鞘)立枯凋落物DOC含量及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立枯凋落物DOC含量高于或等于地表同类型凋落物,最高相当于地表凋落物的1.64倍.立枯凋落物DOC的E2/E3值高于地表凋落物,C∶C值低于地表凋落物;(2)叶凋落物DOC含量高于非叶器官,分别是茎、鞘凋落物DOC含量的1.28~2.49、1.02~1.57倍.叶凋落物DOC的SUVA254、C∶C值高于非叶器官,E2/E3值低于非叶器官.综上,从分解界面角度看,立枯凋落物DOC含量不低于地表,且其质量较高;从凋落物类型角度看,非叶器官凋落物DOC含量虽低于叶,但其质量高于叶.表明立枯及非叶器官DOC释放在芦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注重立枯及非叶器官凋落物的分解研究,以期深入理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正确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立枯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芦苇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不同单倍型芦苇对稳定及波动水位的表型可塑性响应

    宋慧佳郭霄董乾刘海明...
    1283-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优势物种芦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水位及其波动的响应,本研究以3种不同单倍型(单倍型0、单倍型P和单倍型M)的芦苇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稳定水位(0、15和30 cm)和2种不同频率的波动水位(5天1次、15天1次)下的温室控制实验,研究了不同芦苇单倍型对稳定和波动水位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响应策略,探索不同单倍型芦苇之间的表型可塑性差异.结果表明:(1)高水位下(15、30 cm)芦苇的叶片生物量分别显著下降31.99%和33.54%(P<0.05),芦苇的总生物量、株高、基茎和分蘖数下降.(2)相比于稳定水位和低频率波动,高频率的水位波动显著降低芦苇叶生物量和分蘖数,对总生物量和表型性状都有负面影响,但低频率的水位波动对芦苇表型及生理性状并没有显著的影响.(3)不同单倍型芦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倍型M的株高、生长率、基茎,光合速率,叶片氮磷等性状显著大于单倍型O和单倍型P,并且表型可塑性指数高于单倍型O和P.因此,未来水位升高及频繁淹水不利于芦苇湿地种群的生存和扩散,同时应警惕芦苇单倍型M的扩散.本研究可为湿地修复中植被的保护及入侵防护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水位波动频率黄河三角洲单倍型表型可塑性

    冬季刈割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性状可塑性的影响

    郝春岩张海波王安东石一鸣...
    1290-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季刈割是常见的芦苇管理方式,但刈割对不同地区的群落结构和生长的影响各异.设置2种冬季刈割方式——刈割+移除凋落物(MN)、刈割+不移除凋落物(MY),探究冬季刈割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多样性、芦苇群落性状、单株性状和功能性状可塑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区芦苇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季刈割对芦苇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导致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面积、单叶质量、总叶质量和总质量等单株性状显著降低.刈割处理下,芦苇呈现矮小化趋势,但密度有所提高而群体生物量未显著变化,说明群落性状的变化可能是个体性状与群体密度之间的权衡所致.MN处理下芦苇单株性状的可塑性指数高于MY处理,且密度、生物量均相对较低.兼顾火灾安全隐患消除和芦苇复壮的考虑,刈割后移除地上部是较好的管理方式.

    芦苇刈割群落多样性功能性状可塑性指数黄河三角洲

    黄河故道安徽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赵秀侠卢文轩季索菲方婷...
    1297-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黄河故道水域生态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18年对黄河故道安徽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46属94种,绿藻门种类最多,为20属51种,占总种类数的54.26%;其次为硅藻门,为11属17种,占总种数的18.09%;黄河故道浮游植物丰度为0.507×105~8.406×105 cell·L-1,平均为 2.875×105 cell·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 0.039~0.926 mg·L-1,平均为 0.254 mg·L-1;蓝藻门与绿藻门是浮游植物丰度主体,绿藻门与甲藻门是生物量组成的主体;运用浮游植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评价黄河故道水质现状为β中污-轻污染水平;单因素相似性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发现,不同季节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达显著水平(r=0.625,P<0.05),季节分化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铵态氮、水温、水深、溶解氧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故道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黄湖故道安徽段浮游植物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与溶解性硝酸盐输出变化

    张东段慧真蒋浩郭文静...
    1307-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为输入氮和磷通过河流体系输送到河流下游以及海洋,给河流以及滨海生态系统带来压力,但河流水沙调控过程带来的溶解性硝酸盐(NO3-)输出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借助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水库下游300 km范围河水在泄水阶段和泄泥沙阶段水NO3-含量以及硝酸盐氮和氧同位素(δ15NO3和δ18ONO3)组成,说明河水NO3-来源变化及其对水沙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2018年6月底泄清水阶段河水NO3-含量中间值为13.11 mg·L-1,均值为13.04±1.20 mg·L-1(n=11),δ15NNO3和δ18ONO3中间值为1.8‰和8.8‰,均值分别为2.2‰±1.6‰(n=11)和9.2‰±2.1‰(n=11);2018年7月上旬泄泥沙阶段河水NO3-含量中间值为15.46 mg·L-1,均值为15.42±1.26 mg·L-1(n=10),δ15NNO3和δ18ONO3中间值为1.3‰和9.4‰,均值分别为0.6‰±2.1‰(n=10)和8.9‰±1.7‰(n=9);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泄水阶段和泄沙阶段NO3-含量以及δ15NNO3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δ18ONO3差异不明显(P>0.05);黄河干流河水NO3-主要来自于土壤NO3-和化肥NO3-,泄水阶段贡献比例为15.1%±11.2%和63.7%±10.8%,泄沙阶段贡献比例为11.2%±10.6%和70.4%±11.6%.泄泥沙阶段化肥NO3-对河水NO3-贡献比例增大,与泄沙阶段河道内农田淹没导致化肥NO3-释放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探究了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对河水NO3-行为的影响机制,在泄泥沙阶段,河水流量增加导致化学肥料NO3-输出量增加,对黄河下游水体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影响.

    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硝酸盐氮和氧同位素铵氧化作用

    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草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及产流产沙量

    陈泽勋刘廷玺王怡璇张俊怡...
    1316-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典型草原坡面产流产沙方式独特,侵蚀过程复杂,量化影响该类坡面产流产沙变化因素的贡献,对揭示草原土壤侵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3个降雨强度(30、60、90 mm·h-1)、3个坡度(4°、9°、14°)以及3种植被盖度(0、35%和66%)的27种组合,开展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草原坡面产流产沙试验,定量分析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植被盖度和坡度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及产流产沙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坡面产流、产沙总量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均呈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初始产流时间则与之相反.降雨强度、植被盖度、坡度对初始产流时间、产流总量和产沙总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降雨强度主要控制初始产流时间,贡献率在60%左右,植被盖度为影响产流总量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在75%以上,产沙总量则与坡面坡度关系密切,贡献率值55%以上,基于雨强、坡度及植被盖度对典型草原坡面径流过程的影响,建立径流含沙量模型,径流含沙量模型可用三元指数函数方程来描述,决定系数为0.824,显著性水平<0.001,模拟精度较好.本研究可为典型草原坡面产流产沙总量的模拟和预测提供参考.

    典型草原土壤侵蚀坡面径流人工降雨径流含沙量模型

    近30年黄河三角洲吸附态氮污染量化分析

    陈默牟乃夏王有霄王赛...
    1324-1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河三角洲非点源污染中吸附态氮的污染负荷,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从1991-2020年每5年为一期,基于中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污染负荷模型,结合降水、土地利用、土壤表层氮含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区各期的土壤侵蚀与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结果表明:从1991-2020年,黄河三角洲的平均吸附态氮负荷模数从701.94 kg·km-2·a-1减少到361.51 kg·km-2·a-1,污染负荷整体呈现跌宕下降;1995年研究区内吸附态氮污染负荷计算结果大于0,即视为存在污染负荷的面积为1317.2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1%,到2020年,存在污染负荷的面积降低至765.31 km2,占研究区的26.2%;降雨、耕地面积变化与吸附态氮污染负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是污染负荷改变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高负荷所在区域的特征.

    非点源污染吸附态氮负荷土壤侵蚀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