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IS的云南省森林生态连清体系野外观测网络布局

    郭珂牛香王兵孟广涛...
    1457-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生态连清体系野外观测网络的建设可为森林生态过程研究、服务功能评估及价值化实现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碳中和能力.本研究根据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驱动因素构建指标体系(温度、水分、植被类型、地形和生态功能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生成森林生态区划,并结合森林生态站布局思路,构建了云南省森林生态连清体系野外观测网络,从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层面评价了网络布局的监测精度.结果表明:云南省森林生态区划包括22个不同的森林生态区;共布设31个森林生态站(6个重点站、11个基本站、14个监测站),其中包括22个拟建站和9个已建站;该网络在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层面的监测精度分别为94.29%、94.76%和87.99%,且25个森林生态站分布与云南省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相匹配.该网络可以实现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要素的连续观测与清查,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并为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和国际履约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森林生态区划GIS空间分析网络布局监测精度评价

    不同龄组杉木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与灌木物种多样性

    谢政锠曹小玉赵文菲庞一凡...
    1466-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3个龄组的杉木生态公益林为对象,基于18个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研究了杉木林分中灌木物种多样性与林分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混交度、竞争指数、林层指数、角尺度和开敞度等5个指标来描述林分空间结构,以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4个指标来描述灌木物种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究了不同龄组的杉木林对灌木物种多样性影响程度最大的林分空间结构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龄组杉木林的竞争指数、林层指数、角尺度、开敞度等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混交度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龄组林分之间,灌木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3)不同龄组林分中,林分角尺度是影响杉木林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共同因子,竞争指数是影响杉木幼龄林和中龄林林分中灌木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而林分开敞度是影响杉木幼龄林和近熟林灌木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因此,为提高灌木物种多样性,可采用调节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主,调整林下光照条件和林木之间竞争为辅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案.

    杉木空间结构指标多样性指数灰色综合关联度

    庐山常绿阔叶林种间联结性及物种共存机制

    李坚锋潘萍欧阳勋志彭松立...
    1474-1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性,探讨其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共存机制,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联结系数(AC)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重要值较大的32个主要物种进行联结性分析,并对其常绿与落叶树种进行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测定.结果表明:主要物种总体上呈显著正联结;x2检验结果显示,正、负联结种对分别有263、230对,无联结种对有3对,正负联结比为1.143,检验显著率为27.42%;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正、负相关种对分别有222、274对,正负相关比为0.81,检验显著率为34.68%;种对间的AC值较小,其中介于-0.6<AC≤0.6的种对有345对,占总种对数的69.56%;常绿与落叶树种之间的正、负相关种对数分别为110、137对,正负相关比为0.80,检验显著率为34.41%;其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上均表现出较低水平,但也存在部分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正相关种对.庐山 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处于较稳定的演替后期,种间联结比较松散,物种分布相对独立.生境选择及资源需求互补或互利共生是常绿与落叶树种共存的主要原因.

    种间联结常绿阔叶林生态位共存机制庐山

    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

    林惠瑛周嘉聪曾泉鑫孙俊...
    1482-1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细菌是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土壤细菌沿海拔梯度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差异较大的海拔梯度上,而在不同海拔相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分布规律仍有待探究;另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之间如何联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武夷山不同海拔(1200、1400、1600、1800和2000 m)黄山松林为对象,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多样性、结构和功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0~10和10~20 cm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非线性分布,其群落结构在较高海拔(1800、2000 m)与较低海拔(1200、1400、1600 m)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功能预测分析共得到6类一级生物代谢通路,包括46个二级代谢通路功能,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且丰度较高的预测功能基因在海拔梯度上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辅因子与维生素代谢,转化和折叠、分类与降解等的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呈增加的趋势;而氨基酸代谢、生物降解与代谢、膜转运、信号传导、细胞运动、细胞生长与死亡、药物抗性和环境适应等则相反;(3)不同海拔土壤细菌二级代谢通路预测基因相对丰度的变化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细菌预测功能基因组成的差异随细菌群落结构而变化,反映出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可能具有密切的联系;(4)土壤温度和pH是影响0~10 cm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预测功能基因的关键因素,而在10~20cm 土壤中,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为pH和可溶性有机碳.本研究揭示了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土壤细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提供依据.

    海拔梯度土壤细菌16SrDNA群落结构功能预测

    次生富集型地质高背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代子雯方成车婷李娅娟...
    1493-1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和柳州市柳江区15个次生富集型地质高背景土壤,分析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并从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全量及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区土壤全Cd(T-Cd)含量范围在0.214~4.045 mg·kg-1,属于Cd地质高背景土壤.EDTA浸提的Cd有效态(Cd-EDTA)含量高于CaCl2浸提的Cd有效态(Cd-CaCl2),且Cd-EDTA与T-Cd含量存在线性关系(R2 =0.66).(2)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中最优势种是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横县区域土壤变形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柳江区域土壤;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柳江区域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优势种,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横县区域土壤被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柳江区域土壤.(3)研究区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真菌,横县区域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柳江,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柳江区域.(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SOM和T-Cd与细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呈负相关,但与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呈正相关.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d-CaCl2呈显著负相关,与Cd-EDTA呈正相关;而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d-EDTA呈负相关,与Cd-CaCl2呈正相关.

    地质高背景土壤高通量测序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群落

    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土壤N2O排放对温度的响应

    刘丽君朱启林何秋香张雪彬...
    1501-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土壤N2O排放对温度的响应,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CK(不施秸秆和生物炭)、LC(1%生物炭)、HC(2%生物炭)和HS(2.75%秸秆)4个处理分别在10℃(T1)、20℃(T2)和30℃(T3)3个培养温度下的N2O排放.随培养温度升高,CK、LC、HC和HS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降低,NO3--N含量升高.相同温度下,添加不同物料的土壤铵态氮浓度表现为CK>LC>HC>HS,硝态氮含量表现为HC>LC>CK>HS.不同温度下,添加不同物料的土壤N2O排放差异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T1~T3),CK、LC、HC 和 HS 处理土壤 N2O 累积排放量分别升高 了 46.49%~412.81%、64.69%~456.55%、7.42%~145.96%和105.91%~1421.66%.T3时,生物炭添加越多对土壤N2O排放的抑制作用越明显,LC和HC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处理,减排分别为64.27%和159.43%;添加秸秆显著促进土壤N2O排放,HS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CK、LC和HC处理高了 178.12%、456.87%和721.54%.因此,升温有利于土壤N2O排放,秸秆还田促进土壤N,O排放,秸秆制成生物炭后还田显著降低土壤N,O排放.

    温度秸秆生物炭土壤N2O排放

    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对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影响

    马美娟余卫东胡燕辉
    1509-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土壤水分预报精度与天气预报准确率关系密切.为了了解天气预报准确率对土壤水分预报精度的影响,本文利用2010-2020年郑州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资料和逐日气象数据,基于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模拟了土壤水分逐日变化,计算该模型在不同月份及不同作物下的模拟精度.通过分别设置日平均气温±1~2℃和降水量±10%~20%的变化幅度,分析气温和降水预报偏差对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模拟R2年内表现为"大-小-大"的趋势,而NRMSE和MARE的趋势为"小-大-小";11月—翌年3月的模拟效果优于其他月份.冬小麦的R2为0.910,NRMSE为15.14%,MARE为8.57%;夏玉米分别为0.841、27.62%和15.49%,模型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高于夏玉米.(2)当气温预报偏差±1℃/2℃,对NRMSE和MARE略有影响,但R2均未发生变化;气温预报值偏高,土壤水分模拟精度偏高;反之,模拟精度偏低.(3)当降水预报值偏多10%~20%,土壤水分模拟精度比降水正常时低;预报值偏少,则模拟精度提高,但NRMSE和MARE最大变幅分别为6.16%和3.23%,均小于降水预报偏差幅度.(4)当气温和降水预报同时存在偏差,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变化趋势主要由降水预报偏差所决定,即降水预报值比实际值偏多,模拟精度下降,预报值偏少,模拟精度上升;NRMSE和MARE最大变幅分别为6.19%和3.23%.

    气温降水土壤水分水量平衡蒸散

    氮素输入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陈友余杨国姣梁潇洒丁聪...
    1517-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群落水平的养分特征是调控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大气氮沉降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种间变化过程和改变植物物种水平养分特征的种内变化过程来影响群落水平养分特征.明确上述两种过程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野外氮素添加实验,分析了氮素输入对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群落水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两种过程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0~50gN·m-2·a-1的氮素输入量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所关注的17种植物中,8种植物的氮含量与氮素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大多数物种的磷含量和N:P对氮素输入不敏感.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植物群落水平的氮含量和N:P均显著升高,而磷含量则无显著变化.氮素输入所引起的群落水平上植物养分特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种内变化过程所导致;其对于氮含量、磷含量和N: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5%~99%、61%~91%和97%~100%.研究表明:(1)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氮素输入的响应具有较强的物种特异性;(2)尽管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对于氮素输入非常敏感,但群落水平上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改变主要是由少数优势物种的种内水平上养分特征变化所导致的.

    群落组成生态化学计量学种内变化氮沉降半干旱草原

    地震滑坡体自然恢复后次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生态位特征

    尹才佳马龙朱大海邹书珍...
    1525-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生态退化,而地震滑坡体的植被恢复、再生过程能给生物-环境的协同进化带来契机.为了深入了解地震滑坡体次生植被恢复特征,本文对汶川特大地震间遭受严重破坏、经11年自然恢复的滑坡体次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共记录物种116种,隶属于56科93属.其中,草本植物78种,木本植物38种,植被群落以次生草本群落为主;物种主要由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等先锋植物组成,如草莓(Fragaria ananassa)和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等,此外苔藓(Leucobryum glaucum)也较为丰富.分别选取重要值前20位的草本和木本植物优势物种为对象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发现:(1)滑坡体次生植物群落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物种分布频度呈正相关(P<0.05),次生木本植物主要物种的重要值变异系数与其生态位宽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2)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主要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不呈正相关,说明并非所有植物都符合生态位重叠随生态位宽度增加而增加这一规律;(3)生态位相似性与生态位重叠呈显著正相关(P<0.01),次生草本群落和次生木本群落物种间的平均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12和0.13,表明地震滑坡体次生植物群落的物种生态位分化明显,资源利用方式差异较大.地震滑坡体次生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较为和谐,以保证物种的长期共存适应.

    地震滑坡体次生植物群落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湖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闫妍覃金华房磊胡宝清...
    1535-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指示因子.本文基于CASA模型,利用MODIS月度植被指数产品、TerraClimate气候数据集、ChinaCover2010 土地覆被类型等数据,研制了 2000-2019年湖南省月度NPP数据集(250 m),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湖南省主要流域的NPP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湖南省植被NPP均值为566.92 g C·m-2·a-1,湘江流域(上游)年均NPP最高,为625.28 g C·m-2·a-1,洞庭湖环湖区年均NPP较低,为492.11 g C·m-2·a-1;流域间NPP年际波动趋势相似,2008年以前呈增加趋势,2008-2009年呈现短暂剧烈下降随后缓慢回升趋势;约38%陆域面积的NPP呈现单调增加趋势,约10%陆域面积的NPP呈现单调减少趋势,主要分布于洞庭湖环湖区与"长-株-潭"城市群.气候因素对月均植被NPP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流域存在差异,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水汽压(0.331)、温度(0.318)、太阳辐射(0.299)、降水(0.062),其中降水与NPP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显示,极端气候事件(如雪灾、水灾等)与人类活动(如土地开发、退田还湖等)造成了湖南省植被NPP的降低,但在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需要区分NPP变化背后的生态效应差异.

    CASA模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Mann-Kendall检验阈值效应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