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姜左

双月刊

1008-7931

xbsce@jssvc.edu.cn

0512-66503831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方主义"与"地方性"的轇轕——谈沈从文"地方性"思考的矛盾与困境生成

    李冬旭
    86-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他在书写"地方性"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地方性".沈从文关注的"地方性",使其陷入"内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化"的陷阱."地方性""文化相对主义"加剧了与"现代性""文化普遍主义"之间的矛盾,沈从文困境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坚守本土文化与被动接受西方现代性话语的矛盾心态.

    沈从文地方性东方主义现代性

    "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的交错——新见1940年代中期三篇李健吾集外佚作考释

    高强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历史和现时(致俞)》《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是新发现的李健吾创作于 1940 年代中期的三篇集外佚作.《论历史和现时(致俞)》引出了李健吾和俞 两人关于戏剧《金小玉》的争辩,从中可见历史性创作日渐被现时性创作取代的迹象.梳理考辨《舞台和文学——法国十七世纪》《看司徒乔的画》可以发现,尊重现实和对抗现实这两种立场态度共存于李健吾笔端.这三篇佚作既揭示了"政治人"所宣扬的"政治任务"逐渐取代"文化人"所看重的"文化任务"的过程,也表明"政治人"与"文化人"的身份认同共存于李健吾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作家身上,进而使其对"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同表关切."政治任务"与"文化任务"的交错,最终折射出抗战结束后文艺嬗变转型的繁复面目.

    李健吾佚作文艺转型戏剧

    叶圣陶三篇佚文与《民报·民话》

    金传胜张舒怡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6 年至 1937 年间,上海《民报·民话》登载的《便宜的饭》《语言同文章》《编辑小学教科书应当选定词儿——小学校教科书字汇检讨》是《叶圣陶集》未收的三篇佚文.经考证,《民报·民话》主编洪乔即叶圣陶的妹夫、小说家江红蕉.叶圣陶的文章之所以屡次出现于该刊,应是江红蕉约稿的结果.《民报·民话》的撰稿人虽以旧派通俗文人为主,但也接纳周而复等"左翼"青年作家的来稿,在新、旧文坛的沟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有益探索.

    叶圣陶佚文江红蕉《民报·民话》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征稿"编辑出版理论研究"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

    以线代色 以针代笔沈德龙刺绣作品欣赏

    沈德龙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