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安全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安全学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福建省昆虫学会
生物安全学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福建省昆虫学会

龙民生 万方浩 Gábor L.L?vei

季刊

2095-1787

jbscn99@126.com

0591-88191360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

生物安全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iosaf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安全学报》是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福建省昆虫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生物安全科学国际前沿的中英文学术杂志(季刊),于2011年在国内外出版发行,2017年10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9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日本、加拿大及EPPO植物检疫性菌物名录的比较分析

    张慧丽赵鹏黄静段维军...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现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期为我国科学合理制定检疫性菌物名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世界三大菌物名称注册库Fungal Name、Mycobank及Index Fungrum信息,对上述名录中检疫性菌物学名、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4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录共涉及检疫性菌物218种,分布在2界4门30目61科114属中.其中,中国有82属130种,日本有43属61种,加拿大有30属41种,EPPO有41属67种.在检疫性菌物涉及类群方面,4个国家或地区各类群所占比例不同,4个国家或地区名录中子囊菌门占比均为最高,中国和日本名录中卵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相近,加拿大卵菌门占比较高,EPPO担子菌门占比较高.4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检疫性菌物情况分别为中国77种,日本34种,加拿大22种,EPPO 25种.4个国家或地区共有的检疫性菌物有5种,分别是栎枯萎病菌、栎树猝死病菌、马铃薯癌肿病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马铃薯黑粉病菌.[结论]由于菌物分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检疫性菌物的分类地位已经发生变化,4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与国际公认现用学名不一致情况最为明显,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亟待修订完善.

    外来物种生物安全检疫性菌物名录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生物体获得遗传信息的方式之一,对生物体进化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昆虫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被报道,如在鳞翅目(如家蚕、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半翅目(如柑橘粉蚧、烟粉虱)、鞘翅目(如咖啡果小蠹、米象、光肩星天牛)、膜翅目(如金小蜂)、双翅目(如果蝇、白纹伊蚊)等昆虫中广泛存在水平转移基因,且不同的水平转移基因对昆虫的营养合成与共生、吸收与消化、毒素产生与解毒、生长和发育、体色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就HGT的研究步骤与技术方法、评判HGT发生的方法、昆虫HGT的供体与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为探究水平基因转移的作用机制、理解昆虫的进化、遗传和行为、并将水平基因转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水平基因转移昆虫水平转移基因基因功能

    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2种寄主脂肪体组织的影响

    付浪孟娥付婷婷乔婷...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繁育的Tb-On品系,椰心叶甲繁育的Tb-Bl品系)寄生对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滴形态的影响,为解析该蜂调控靶标寄主脂肪体代谢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椰扁甲啮小蜂幼体内脂滴以及被寄生的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肪体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在相同发育时段(在寄主体内分别发育至48、72和96 h)内,Tb-On品系与Tb-Bl品系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无明显区别,在发育早期仅头部及表皮可见少量脂滴,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充满整个幼体体腔.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分别寄生同一种类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不同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水椰八角铁甲蛹被寄生后24 h脂滴逐步裂解,脂滴的染色面积上升而光密度值下降,而椰心叶甲蛹在被寄生后48 h其体内的脂滴才逐步裂解.随着寄生蜂幼体的不断发育,2种寄主蛹内脂滴染色面积和光密度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脂滴着色逐渐变浅甚至消失.[结论]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在相同发育时段内无明显区别;被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后,水椰八角铁甲蛹脂肪体组织的裂解早于椰心叶甲,裂解出的脂滴可为椰扁甲啮小蜂幼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脂类营养物质来源.

    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脂滴寄生幼蜂

    豚草入侵新疆伊犁河谷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扩散途径

    孙明明刘彤赵文轩王寒月...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豚草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入侵的植物,对入侵地经济发展、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危 害.研究分析其入侵扩散媒介、切断其扩散来源对有效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全 l境调查,分析豚草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结合地统计学,定量分析豚草不同入侵时间及生境的传播扩散特征,总结其扩散媒介和途径.[结果]豚草在伊犁河谷分布种群共计186个,其分布 l具有明显生境偏好,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河道和林下.道路两侧分布种群最多,占总分布种群点的32.34%,河道两侧分布面积最大,占伊犁河谷分布面积的69.01%.新源县是豚草的主要发生区,已形成4个严重入侵区和多个扩散源区.[结论]豚草早期扩散具有随机性,在不同生境内种群呈集中分布.不同生境中扩散媒介各有侧重,以农牧物资运输和牛羊携带为主.因此,道路和河道两侧是防控的重点,同时要加强对农牧产品调运和动物活动的监管,减少动物辅助扩散传播.研究为豚草在伊犁河谷的防控研究提供中烟基础数据.

    豚草生物入侵伊犁河谷生境偏好地统计学

    双链RNA对薇甘菊根基因MmEXPA4的靶向抑制

    欧正慧王抗抗武强钱万强...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结合薇甘菊较强的节节生根能力的生物学特性,研发利用RNAi技术抑制薇甘菊根系生长基因表达的生物防治技术,为进一步开发薇甘菊靶向防控技术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同源比对方法,鉴定出调控薇甘菊根系发育的关键基因(MmEXPA4),体外合成该基因的双链RNA(dsMmEXPA4),利用dsMmEXPA4注射薇甘菊根部,研究其对薇甘菊根系生长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sMmEXPA4处理30 d后,所有不定根的数量、鲜重和最长不定根的长度均显著降低.q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dsMmEXPA4处理后第4和第5天,MmEXPA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沉默效率分别为43.96%和52.11%.此外,通过Fluorescent Stereo Microscope Leica M165 FC发现,被荧光标记的dsMmEXPA4能在根系中测检到较强的绿色荧光信号.[结论]MmEXPA4基因可作为抑制薇甘菊根系发育及快速生长的潜在靶点,为利用RNA干扰技术生物防治薇甘菊提供理论基础.

    薇甘菊双链RNA入侵杂草MmEXPA4抑制植株生长

    4种入侵性雀麦属种子的形态鉴定

    徐瑛赵雷张吉红虞赟...
    14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不实雀麦、硬雀麦、双雄雀麦和旱雀麦因具危害性已被公认为入侵性杂草,其种子(小花)常随进境农产品进入中国,由于外观形态较为接近易引起混肴,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建立鉴定方法.[方法]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4种雀麦小花的小穗轴、基盘、内稃、外稃等外部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比对.[结果]不实雀麦外稃脉纹呈脊状排列;旱雀麦内稃脊具长毛被,小穗轴疤痕面明显塌陷;硬雀麦小穗轴和基盘疤痕明显拉长等宏观特征可用于种间区别.在微形态方面可通过内外稃冠细胞分布密度进行区别.[结论]结合宏观和微形态特征的鉴定方法可用于4种雀麦属杂草种子的快速识别.

    雀麦属入侵种小花鉴定

    万宁市小海红树林生境适宜性评价及修复分析

    薛飞王高丹杨帆王琰...
    154-16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评估复杂环境条件与红树林分布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一定区域尺度上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及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方法]以万宁市小海为研究区,选取水文动力、水质底质、地形高程3个大类环境变量,通过层次分析法搭建评价结构模型,结合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并将各环境指标经归一化处理后基于GIS技术获取小海红树林适生区的空间分布.[结果]影响小海红树林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水深高程、潮位、潮差、盐度等因子;研究区港北口门附近区域红树林生境适宜性较高,面积约121.6 hm2;西南侧及东南侧区域适宜性适中,面积约328.5 hm2;南侧及中间部分区域适宜性较低,面积约137.2 hm2.[结论]小海区域的气候、水质和水文动力条件均较适宜红树林存活、生长,相当一部分清退的养殖塘具备红树林种植修复的基本生态条件,但需进行生境改造,并依据生态位原理合理搭配红树物种,以期达到修复效果.

    红树林层次分析法生境适宜性生态保护修复

    基于MaxEnt模型的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适生区预测

    杨帆赵远征张晓明王东...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加强腐烂茎线虫的检疫防控工作,对其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方法]根据腐烂茎线虫在我国最新的分布和环境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生区.[结果]MaxEnt模型的AUC平均值为0.929,预测结果准确可靠.预测结果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生区面积为41.8万km2,占全区面积的35.31%.研究表明,在2021-2040年和2041-2060年,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的总适生区面积将不断扩大;其中在SSP1_2.6气候情景下,在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将出现腐烂茎线虫的高适生区;在SSP3_7.0气候情景下,在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通辽市将出现腐烂茎线虫高适生区.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腐烂茎线虫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最湿月降雨量、最冷季平均温、昼夜温差月均温、最湿季平均温.[结论]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建议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出现腐烂茎线虫高度适生区的盟市,应加强调运检疫和疫情监测,防止腐烂茎线虫进一步扩散.

    腐烂茎线虫MaxEnt潜在适生区气候模式

    入侵植物薇甘菊在贵州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趋势

    曾晓丽喻三鹏田茂娟张念念...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植物,2016-2022年间,多次在贵州省发现其入侵种群.预测薇甘菊在贵州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规律,可对贵州薇甘菊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球筛选薇甘菊分布点1001个,结合22个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潜在分布情况,并进行主导因子分析.[结果]当前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高适生区面积为1.5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8.60%,主要位于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适生区呈扩增状态,适生区分布中心坐标(26.43°N,107.00°E)由黔南州向贵阳市转移;影响薇甘菊适生范围的主导因子是年平均温度、昼夜温差平均值、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冷月份最低温、年降水量和最热季平均降水量.[结论]薇甘菊在贵州的适生区范围广,温度和降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适生区呈扩增状态,整体向北迁移扩散的趋势明显.

    薇甘菊MaxEnt适生区预测质心转移贵州

    蠋蝽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廖江花何浩锋张江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蠋蝽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捕食能力.[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和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结果]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和4龄幼虫的捕食行为均符合Ⅱ型功能反应;随着茄二十八星瓢虫密度的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逐渐降低,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明显大于4龄幼虫;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和4龄幼虫的实际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和10头.[结论]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

    茄二十八星瓢虫蠋蝽捕食功能搜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