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陈志南

月刊

1671-8135

biotech@mail.las.ac.cn

010-82624544;82626611-6511/6631

100190

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Journal China Bio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共同主办,是我国生物工程领域全国性学术团体、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月刊)内容涉及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领域。设有学术论文、研究进展、研究报告、专题论述、技术与方法、评论、新闻报道、生物工程领域知识产权研究、市场与商情、会议消息、动态等栏目,还以杂志专集、增刊等的形式出版生物工程专题著述。本刊创刊于1976年,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中央级综合性生物工程专业刊物,编辑委员会由国内知名生物工程专家、管理部门领导组成,发行面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台湾及海外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也有相当的订户,和海外建立有广泛的刊物交换联系并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全年订阅价180元,邮发代号:82-673,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细胞外囊泡的产量优化与应用

    王晨蕾程临钊刘森泉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与优化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高产平台,验证此平台是否适用于功能蛋白的装载与递送.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流式细胞术或Western blot(WB)检测细胞目的基因表达,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浓缩EVs,分别利用WB与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EVs标记蛋白表达、粒径分布与产量.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A549细胞损伤模型验证EVs递送功能蛋白的能力.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通过Annexin V检测细胞凋亡,利用qRT-PCR检测Wnt/β-catenin下游基因AXIN2、TCF4、NKD1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CD9、CD81均能在HEK293T和HEK293F上过表达,NTA检测显示CD9更有助于EVs产量的提高.实现在贴壁细胞体系中EVs产量提升4倍,在悬浮细胞体系中EVs产量提升6倍.之后验证高产平台是否适用于功能蛋白Wnt3a的装载与递送.WB结果证实此高产平台能装载Wnt3a蛋白,NTA检测表明此高产平台在装载Wnt3a的同时将EVs产量提升3倍左右.CCK8、Annexin V结果显示CD9 Wnt3a EVs能明显提高A549细胞在LPS诱导损伤后的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机制上,qRT-PCR表明CD9 Wnt3a EVs激活了 Wnt/β-catenin下游基因AXIN2、TCF4、NKD1的表达.结论:构建了一种基于CD9过表达的EVs高产平台,该平台对EVs产量的提升在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中均得到了验证,该平台对功能蛋白Wnt3a的递送能力在LPS诱导的A549细胞损伤模型中得到了验证.该平台为实现EVs量产提供了新策略,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功能蛋白递送平台,在生物学研究和无细胞治疗领域开拓更多应用.

    细胞外囊泡CD9CD81Wnt3a

    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熊胆粉对神经炎症的保护效果评价

    葛紫霏李瑞莲未金花张毓宸...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熊胆粉是从黑熊胆囊中提取的一种传统中药,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被认为是熊胆粉中发挥活性的主要成分及重要药物质量标准.但TUDCA在熊胆粉中的含量只占20%~30%,这引起了对熊胆粉其他成分功能活性以及其与TUDCA在生物活性上是否存在差异的疑问.探讨熊胆粉和TUDCA对神经炎症的改善作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TUDCA和熊胆粉对小胶质细胞BV-2进行预处理,再通过脂多糖(LPS)诱导BV-2的炎症反应,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V-2细胞中炎症因子和相关炎症通路中关键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在动物实验中,分别用TUDCA和熊胆粉连续灌胃处理C57BL/6J小鼠21天,用LPS连续腹腔注射7天,通过对小鼠脑组织病理切片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评价TUDCA和熊胆粉对小鼠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TUDCA和熊胆粉都能有效抑制神经炎症.在相同剂量作用下,TUDCA和熊胆粉在抑制神经炎症的效力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熊胆粉的其他活性成分可能与TUDCA共同在抑制神经炎症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熊胆粉中不同成分的具体功效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不仅拓展了对熊胆粉作用机制的认识,也为开发新型抗神经炎症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熊胆粉牛磺熊去氧胆酸脂多糖神经炎症

    野大豆黄酮UDP-糖基转移酶GsUGT1的挖掘及功能表征

    杜冰洁李泳幸冯旭东李春...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 & Zucc.)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富含多种黄酮和黄酮糖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糖基化可以将黄酮苷元转化为更稳定、生物活性更强、结构更多样的糖苷.通过基因组分析和酶挖掘,报道了一种来自野大豆的黄酮UDP-糖基转移酶GsUGT1,该酶主要作用于甘草素7-OH位置,对6种黄酮受体具有催化活性.此外,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异源表达GsUGT1并对其纯化,酶学性质表征发现在pH为7.0、温度为35℃时,酶的催化活性达到最大,米氏动力学研究表明GsUGT1的催化效率kcat/Km为6.70×10-5 pmol/(L·s).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对GsUGT1的催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首次报道了野大豆来源的UDP-糖基转移酶GsUGT1,该酶有望成为酶法合成黄酮糖苷衍生物的有效工具.

    黄酮UDP-糖基转移酶糖基化野大豆

    半理性设计改造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催化合成氯乙酰胺

    杨柳姜龙刘耀杰万玉鹏...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次报道了固定化CAL-B突变体通过直接酰化的方式催化生成氯乙酰胺.氯乙酰胺在医药工业上主要用于合成长效磺胺B(SMPZ)和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利用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合成氯乙酰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针对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采用半理性设计的策略并进行迭代突变,获得酶活提高的突变体Lv-01(A281L/W104A/T159A/I189A/V190A).与野生型相比,比活性(U/mg)提高了 1.76倍,进一步通过固定化提升氯乙酰胺生成效率63.95%.通过Discovery Studio进行分子对接分析了突变体Lv-01相比于野生型催化效率提高的原因,S105、H224与底物氯乙酸的氢氧根脱氢的氧离子相连,由原本的范德瓦耳斯力变成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促使氯乙酸与铵根离子结合脱去一分子水形成氯乙酰胺.

    氯乙酰胺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半理性设计酰化反应

    LSL-Cas9小鼠永生化胚胎成纤维细胞系的构建及应用

    张言包明月韩冰田梦园...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猿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Large T(LT)抗原慢病毒转染含有LoxP-Stop-LoxP(LSL)元件的 Cas9 转基因小鼠(LSL-Cas9)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建立永生化LSL-Cas9小鼠MEF系并用于sgRNA剪切效率的高效验证.克服由于Cas9序列过大而引起的转染效率低的问题,构建一种用于sgRNA剪切效率验证的经济、便捷、高效工具.方法:以LSL-Cas9胎鼠为实验动物,分离其MEF并感染SV40 LT慢病毒;利用潮霉素筛选成功转化的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成纤维细胞标志物表达和细胞衰老情况,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SV40 LT抗原基因在MEF中的整合情况,建立永生化无限增殖细胞系;以IL10Rα基因为例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设计4种sgRNA,利用含有PU6-sgRNA串联PCSP-Cre基因表达盒的质粒转化永生化LSL-Cas9小鼠MEF系;通过T7内切核酸酶Ⅰ(T7 endonuclease Ⅰ,T7EⅠ)法评估sgRNA的剪切效率,挑选靶向性最优的sgRNA.结果:经潮霉素筛选的阳性细胞扩大培养并稳定传代至60代,具备永生化无限增殖细胞系的特点;经PCR鉴定,SV40 LT抗原基因已稳定整合至MEF基因组中;T7EI酶切法证实sgRNA有效引导Cas9内切核酸酶实现了靶基因的切割,4种sgRNA的基因编辑效率分别为28.17%、45.87%、33.61%、38.62%.结论:SV40 LT抗原基因介导的永生化无限增殖LSL-Cas9 MEF系构建成功,可实现sgRNA引导Cas9剪切效率的高效快速验证.

    LSL-Cas9转基因小鼠永生化细胞系SV40LT抗原T7EⅠ

    运用翻译起始区结构优化实现广谱抗病毒蛋白PA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李秋烨谢德健史姝蔡秀怡...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肠杆菌是重要的生物工程宿主系统,约1/3上市蛋白质类生物技术药物由大肠杆菌重组生产.但是,密码子偏性所致目的蛋白表达水平较低、不具备真核生物部分翻译后修饰等多种因素,限制了大肠杆菌系统的广泛应用.广谱抗病毒蛋白,对类似新冠的新突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的高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广谱抗病毒蛋白PA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拓展其应用潜能,通过密码子优化、结合mRNA翻译起始区(translation initiation region,TIR)二级结构最小自由能(minimum free energy,MFE)预测等,对P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密码子的优化,可以实现P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但是总体表达水平并不是十分理想.TIR二级结构MFE的大小与表达水平高低密切相关,通过密码子的同义突变进而改变TIR局部二级结构、MFE大小,可以进一步提高或降低PA的表达水平,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全局密码子的优化结合TIR局部二级结构驱动的MFE调整,是实现PA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一种现实、有效策略,对蛋白质类生物技术药物在原核系统中的高效表达与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翻译起始区mRNA二级结构密码子优化

    抗体识别表位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盛柔方宋飞波葛胜祥李廷栋...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其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对于疾病治疗和疫苗设计至关重要.精确定位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有助于深入了解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抗体药物的设计和优化以及疫苗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单克隆抗体表位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抗体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现有的单克隆抗体表位分析技术有丙氨酸扫描、多肽微阵列、结构域互换、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冷冻电镜技术等.不同技术各具特色,在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实验需求、样本特性及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综述了现有的单克隆抗体表位分析技术,比较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单克隆抗体表位分析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推动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表位识别技术

    基于CRISPR/Cas的体外核酸检测体系的研究进展

    李金成肖美娇陈渝萍
    7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前最先进的检测方法,基于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检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分型、病原体和遗传疾病诊断及环境监控等领域.CRISPR/Cas系统可在指导RNA的导引下精准高效地识别和切割目标DNA/RNA,被用于研发新一代高灵敏、高特异性的体外核酸检测技术.重点综述了 CRISPR/Cas9、CRISPR/Cas12、CRISPR/Cas13、CRISPR/Cas14 系统应用于体外核酸检测的作用机制及高通量多通道检测、目标核酸的富集与扩增和信号输出方式等信号传感方向的技术进展,介绍了 CRISPR/Cas核酸检测在监控内源性疾病、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中的新应用,讨论了其优缺点与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为CRISPR/Cas核酸检测的转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CRISPR/CasCas蛋白反式切割活性核酸检测病原微生物

    致谢

    87页

    酪氨酸酶固定化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兴盛吴逸凡陈振斌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酪氨酸酶(TYR)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能源和环境治理等众多领域.然而,游离酶的稳定性差一直是制约其在工业层面应用的瓶颈.酶的固定化技术不仅增强了酶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也进一步方便了其从反应体系中的分离方法,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固定化酪氨酸酶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提高酪氨酸酶的性能和生产效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因此,固定化酪氨酸酶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综述了酪氨酸酶固定化的技术、固定化载体及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酪氨酸酶固定化技术固定化载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