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杨胜利

月刊

1000-3061

cjb@im.ac.cn

010-64807509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生物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工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主要报道生物工程研究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刊登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组织工程、生物信息、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等。栏目设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等。《生物工程学报》创刊于1985年。20多年来,本刊始终以推动生命技术发展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宗旨,及时报道我国生物工程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为科研教学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刊已被美国<CA>,<BA>,<MEDLINE>,及<俄罗斯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等检索系统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编导读

    407-410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肉类掺假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甘永琦卢曼曼赖青鸟朱斌...
    41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类掺假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风险和侵犯宗教信仰行为.快速、有效、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技术是有效监管肉类掺假的关键手段.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DNA宏条形码技术发展迅速,具有高通量、高精度和速度快等特点,并且可以实现复杂样品中多个物种的同时检测,因而在肉类及其制品的掺假检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中介绍了近20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DNA宏条形码的技术特点和研究方法,综述了近年来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肉类掺假检测中的应用,讨论分析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应用于肉类掺假检测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高通量测序DNA条形码宏条形码技术肉类掺假物种鉴定食品安全

    单萜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

    张帆王颖李春
    427-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萜类化合物是萜类化合物的一种,一般具有挥发性和较强的香气,部分单萜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生理活性,是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因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合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为微生物生产单萜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改造微生物细胞可以得到不同种类的重组菌株,用于生产不同性能的单萜类化合物.文中将围绕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设计与改造、高产单萜类化合物底盘细胞的设计与优化等几个方面阐述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微生物生产单萜类化合物中的最新策略与进展.

    单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微生物合成生物学

    环氧角鲨烯环化酶在三萜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进展

    陈翠玉庞亚如陈泉冰李春...
    443-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代谢产物中最具多样性的化合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环氧角鲨烯环化酶(oxidosqualene cyclases,OSCs)催化2,3-氧化鲨烯环化生成不同类型的甾醇和植物三萜化合物,对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OSCs酶催化2,3-氧化鲨烯发生环化多样性的机理尚不清晰.文中总结了近几年OSCs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催化功能;基因与蛋白的分子进化关系;OSCs酶蛋白结构;分子模拟与分子计算.期望为三萜环化酶的蛋白质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萜化合物环氧角鲨烯环化酶分子进化催化机理分子模拟

    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机制解析中的组学应用及进展

    国陶红宋馨宇陈磊张卫文...
    460-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的生物工程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使得对于混菌系统中成员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其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现有人工混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全新混菌系统的人工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进而促进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未来规模化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能够高通量分析各种生物分子、提供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多组学分析可以获得混菌系统中细胞的"全景",在揭示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中各个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多种组学技术在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机制解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从代谢网络、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膜转运、胁迫响应、混菌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结构合理性等方面探讨混菌系统机制解析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利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组编辑等新兴生物技术改造微生物混菌系统实现其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混菌系统相互作用组学机制解析

    解脂耶氏酵母表达调控工具的开发及天然产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张金宏崔志勇祁庆生侯进...
    478-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脂耶氏酵母是一种重要的产油酵母,由于其能利用多种疏水性底物,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盐等胁迫耐受性,具有高通量的三羧酸循环,可提供充足的乙酰辅酶A前体等特点,被认为是生产萜类、聚酮类和黄酮类等天然产物的理想宿主,在代谢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因编辑、表达和调控工具被逐渐开发,这促进了解脂耶氏酵母合成各种天然产物的研究.文中综述了近年来解脂耶氏酵母中基因表达和天然产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在该酵母中异源合成天然产物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解脂耶氏酵母非常规酵母表达调控系统天然产物合成代谢工程

    微生物水泥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王磊王绪霞李斐崔明娟...
    506-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是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在其周围微环境中形成碳酸钙沉积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其原理目前研发出了"微生物水泥".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已成为生物、土木、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就与微生物水泥密切相关的关键酶——脲酶、碳酸酐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主要包括两种酶的基因、蛋白结构、调控机制、工程菌的构建以及脲酶与碳酸酐酶在MICP过程中的协同关系等,并对MICP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借助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开发能适应广泛环境、高性能的生物水泥,这将开启MICP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微生物水泥脲酶碳酸酐酶

    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畅平文祥葛菁萍林宜萌...
    518-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石燃料的挖掘和燃烧导致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与化石燃料相比,微藻被认为是一种更有前途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它具有生长速度快、含油量高、不占用耕地的特点.尽管微藻被认为是生产第三代生物燃料的最佳生产者之一,但单独培养微藻容易污染且采收成本高,与化石燃料和传统可再生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利用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能够实现自絮凝降低微藻采收成本,而且培养体系不易污染、油脂产率与高价值副产物产量较高.因此,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是一种经济、节能、高效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的研究现状、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微藻产油的因素,总结了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技术的应用,最后对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体系发展的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微藻共培养油脂生物量机制应用

    多约束代谢网络模型的研究进展

    杨雪张培基毛志涛赵欣...
    53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约束的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s,GEMs)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代谢表型的预测.而实际细胞中代谢速率除计量学约束外,还受到酶资源可用性和反应热力学可行性等其他因素影响,在GEMs中整合酶资源约束或者热力学约束构建多约束代谢网络模型可以进一步缩小优化解空间,提升细胞表型预测的准确性.文中主要对近年来多约束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同多约束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研究基因敲除影响、预测可行途径和提供代谢瓶颈信息等方面的应用.将多种约束条件进一步与代谢模型整合,可更准确地预测细胞代谢的瓶颈和关键调控改造靶点,从而为工业菌种代谢工程改造提供精确的设计指导.

    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酶约束热力学约束多约束模型关键酶瓶颈反应

    放线菌核糖体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谢运昌姚仕杰李炜单润润...
    546-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糖体工程(ribosome engineering)是一项利用靶点位于细菌RNA聚合酶及核糖体功能因子的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抗性突变,进而提升菌株次级代谢生产潜能的技术.该方法无需依赖菌株完善的遗传操作体系,可应用于发掘几乎所有放线菌菌株中潜在的宝贵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广泛应用于放线菌基因组挖掘和次级代谢产物增产优化.核糖体工程效果显著,迄今为止,已从百余种放线菌菌株中发掘了10余种新结构分子和提升近30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效价.鉴于此,文中从核糖体工程的发展角度出发,对该技术的建立与优化,及其作用机制的阐明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同时也全面分析探讨了该技术在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开发中的推广应用,以期为核糖体工程的发展完善及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综合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放线菌核糖体工程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组挖掘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