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杨胜利

月刊

1000-3061

cjb@im.ac.cn

010-64807509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生物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工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主要报道生物工程研究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刊登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组织工程、生物信息、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等。栏目设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等。《生物工程学报》创刊于1985年。20多年来,本刊始终以推动生命技术发展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宗旨,及时报道我国生物工程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为科研教学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刊已被美国<CA>,<BA>,<MEDLINE>,及<俄罗斯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等检索系统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诊治研究中的进展

    史云蔚左涛徐平
    32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其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容易出现耐药,且患者预后较差.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靶向治疗和耐药机制研究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目前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治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三阴性乳腺癌

    NLRP3炎性小体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丁恺志龚妍春李晓诺朱袁婕...
    337-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性小体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受体和传感器,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的病理作用.近期研究表明,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 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参与了对公共健康具有高度影响的疾病的发生,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是主要由工作和周围环境引起或加重的肌肉、关节、骨骼等运动系统疾病,以及相关神经、循环系统损伤的疾病.NLRP3 小体的激活可以诱导炎症及引发焦亡,造成机体进一步损伤.因此,以 NLRP3 炎性小体为切入点,开展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炎症性疾病中 NLRP3 炎性小体活动的机制及作用已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对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途径及机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NLRP3炎性小体在肌少症、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NLRP3炎性小体骨骼肌骨骼关节肌肉骨骼系统

    纳米抗体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唐秀兰邓安琦陈文聪赵妍...
    350-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抗体(nanobody,Nb)是在骆驼科血清中发现的一种新型抗体,具有体积小、特异性强、稳定性高、易于表达和能识别隐藏的抗原表位等优势,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纳米抗体筛选与优化过程,包括纳米抗体文库构建、体外展示和亲和力成熟 3 个重要技术阶段的分类与特点.其中,简要描述了天然、免疫及半合成/合成文库的制备方法与重要参数,并系统介绍了应用噬菌体、酵母、细菌、核糖体/mRNA和真核细胞等表面展示系统,以及酵母双杂交、高通量测序和质谱鉴定方法,共 8 种不同体外展示技术进行快速筛选的方法及其优缺点,汇总用于提升纳米抗体功能可靠性的体外及计算机辅助亲和力成熟技术平台,为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快速获得稳定、可靠、特异的纳米抗体类药物或诊断制剂提供了参考.

    纳米抗体体外展示筛选亲和力成熟

    CRISPR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佳慧赵佩佩秦梦飞赵燕秋...
    36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CRISPR 传感检测技术具有便宜、简单、便携、高灵敏和高特异等优点,被称为"下一代分子诊断技术".由于 CRISPR-Cas 系统具有特异的识别、顺式切割和非特异性的反式切割能力,已经实现了对DNA和RNA等核酸靶标以及蛋白质、外泌体、细胞和小分子等非核酸靶标的检测.为了解不同CRISPR传感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发展历程,促进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根据不同Cas蛋白的活性特征,对目前的CRISPR传感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检测的靶标类型,依次总结了各种CRISPR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开发新型CRISPR传感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生物传感器即时检测分子诊断

    生物活性材料与牙周组织再生

    陈紫琴罗岚骆凯许雄程...
    37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经由材料表面或界面产生特殊生物或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组织和材料间的结合、诱发细胞活性或引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近年来,生物活性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本文对不同类型生物活性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推动其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生物活性材料牙周组织再生组织工程

    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干性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文静赵可旭张可越陈晓阳...
    39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死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已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一大疾病死因.肿瘤的耐药、转移和复发,仍然是临床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难题.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潜能、高致瘤性和高耐药性等特征的细胞亚群,能够抵抗放化疗等非特异性治疗手段,在肿瘤发生、转移、耐药和复发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干性维持机制、微环境和代谢重编程等领域已成为了研究热点,最新研究成果为肿瘤干细胞的鉴定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和策略.本文对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133 和CD44 等)、自我更新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信号通路(Wnt/β-catenin和Hedgehog等)、微环境特征、代谢重编程(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等),及其在肿瘤的起始、发展、转移和耐药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自我更新转移微环境代谢重编程耐药

    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3的研究进展

    吴诚诚张帆帆汪娟李娜...
    41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病毒能够引发多种传染性疾病,给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研发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冠状病毒基因组能够编码多种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解旋酶非结构蛋白 13(nonstructural protein 13,NSP13)是冠状病毒编码的一种关键非结构蛋白,能够调控病毒复制和宿主先天免疫反应.因此,NSP13 被认为是研发抗冠状病毒药物的重要靶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NSP13 相关研究成果,对冠状病毒解旋酶NSP13 的来源与结构、序列保守性、解旋机制、酶抑制剂、蛋白互作以及免疫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且分析了NSP13 研究目前面临的问题,为研发靶向NSP13 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3解旋机制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

    蛋白质动态平衡网络维稳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明阳吴玉湖杨宣叶王进千...
    43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其在体内有多种存在形式,而这些形式之间如何维持动态平衡对细胞发挥正常功能来说至关重要.诸多因素会影响蛋白质稳态,包括一些内外源性的刺激、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调控因子的作用等.当错误折叠的蛋白在细胞中不断积累时,会导致蛋白质稳态失衡并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进而引发相关疾病.同时在错误发生后,机体的许多"监控"就会感知这些异常,并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蛋白质维持稳态.本文旨在综述蛋白质动态平衡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并为一些由蛋白合成异常导致疾病的研究等提供新的思路.

    蛋白质稳态失衡动态平衡疾病

    微针技术用于非经皮途径的药物递送研究进展

    王开楠职康康
    446-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经皮给药技术,具有微创、无痛、使用方便和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给药策略.微针技术在过去 20 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已可根据不同需求来定制微针的形状、组成、机械性能和其他特殊功能等.由于微针能以微创方式穿越各种生物屏障,因此许多研究人员探索了微针在除皮肤外各类组织和器官中的药物递送应用.本文综述了微针技术及其近年来在眼睛、血管、心脏等组织和器官的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以期推动微针技术的应用发展.

    微针生物屏障药物递送

    稳定表达CD19-FLUC-GFP的CT26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

    郭雨洁段海潇程奕宁杨斌丰...
    458-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体瘤缺乏明确的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治疗靶点.因此,通过慢病毒将已经明确的靶点分子CD19 带入实体瘤细胞系,研究CD19 CAR-T细胞对其的杀伤,能够为 CAR-T 细胞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支撑.本研究利用三质粒慢病毒系统构建了稳定表达CD19、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结肠癌CT26细胞系CT26-CD19-FLUC-GFP.该细胞系与CT26细胞系的生长活性一致.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代次CT26-CD19-FLUC-GFP细胞,证实了CT26-CD19-FLUC-GFP细胞连续传代至第 5、10、22 代后 CD19 及 GFP 的稳定表达.进一步证实,连续传代至第 22 代的CT26-CD19-FLUC-GFP细胞中的CD19 mRNA及FLUC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T26 细胞.与T细胞相比,CD19 CAR-T 细胞能够显著杀伤 CT26-CD19-FLUC-GFP 细胞及 MC38-CD19 细胞.CT26-CD19-FLUC-GFP 细胞腹腔植入小鼠体内 1 周后,通过活体成像仪可以检测到腹腔区域的FLUC表达.上述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CD19-FLUC-GFP的CT26细胞系,且该细胞系能够被CD19 CAR-T细胞特异性杀伤.

    CD19萤火虫荧光素酶CT26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慢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