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

宋礼华

双月刊

2095-1736

swxzz@163.com

0551-62673629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9楼

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冶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宝军刘洋刘红昌李咏梅...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着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生物冶金技术是实现矿物加工和有色金属冶金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性技术,同时在矿山重金属污染场地原位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生物冶金技术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生理特征和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冶金在硫化铜矿浸出、难处理金矿氧化预处理、铀矿浸提、稀土提取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针对高效浸出微生物选育、生物浸出界面作用机制、高效节能装置和工程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进一步拓展生物冶金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

    生物冶金铜矿金矿铀矿稀土

    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比较研究

    王梦园黄诗云刘红昌刘洋...
    11-2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稀土矿区环境中常见的黄色黏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比较研究这两种细菌及其发酵液与离子型稀土矿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溶液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作用前后细胞和矿物相的形态、结构、稀土元素分布和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稀土矿物作用过程具有一定差异性,在溶浸稀土矿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直接作用体系相比发酵液间接作用体系溶浸稀土离子效果更好,而黄色黏球菌直接作用体系弱于发酵液间接作用体系.此外,稀土矿物的存在可以促进黄色黏球菌脂质和蛋白组分的分泌,抑制其多糖组分的分泌,而对铜绿假单胞菌,稀土矿物的存在对脂质和蛋白组分分泌影响较小,但促进了多糖组分的分泌.

    离子型稀土矿黄色黏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矿物表征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

    不同比例黄铁矿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王艺蓉陈璐刘红昌周雨行...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辉锑矿(Sb2S3)的嗜酸微生物溶解过程,研究不同比例黄铁矿(FeS2)对嗜酸微生物-辉锑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的锑耐受菌;属水平丰度最高的为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iobacillus),是酸性矿山环境的代表性优势属.SEM-EDS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体系中,Sb2 S3∶FeS2为 1∶1和 1∶2时,矿物残渣表面发现较多腐蚀坑及细微颗粒,且Sb2 S3∶FeS2为 1∶1时矿物界面反应更强.XRD和XPS结果表明,FeS2 促进了嗜酸微生物对Sb2 S3 的氧化分解及硫的氧化.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Sb2 S3∶FeS2为 1∶1时微生物作用体系腐蚀电流密度最大,电荷转移阻抗最小.结果对理解锑矿区锑的迁移转化和环境归趋,进一步促进锑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辉锑矿黄铁矿嗜酸微生物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

    中度嗜热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对砷的耐受性研究

    陈彦臻张广积郭嘉乐杨超...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使用的L.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A.caldu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喜温嗜酸硫杆菌)这 2 种中度嗜热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价态的砷[As(Ⅲ)和As(Ⅴ)]对2 种中度嗜热菌生物氧化处理金矿效果的影响,并与A.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T.thiooxidans(Thiobacillus thiooxidans,氧化硫硫杆菌)这 2 种嗜中温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度嗜热菌对As(Ⅲ)的耐受性明显弱于嗜中温菌,但对As(Ⅴ)的耐受性与嗜中温菌接近.同时,As(Ⅲ)对铁氧化细菌生长的影响大于硫氧化细菌.实验发现,提高菌种接种量并对细菌进行驯化有利于中度嗜热菌对砷毒性的适应,在实际矿浆体系中通过提高接种量可以使中度嗜热菌最终适应高砷环境,最高质量浓度可达约1.54 g/L,获得较好的矿物氧化浸出效果,砷浸出率达到 70%以上仅需 10 d.

    生物氧化中度嗜热菌砷价态驯化菌种接种量

    微波强化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浸出废线路板中铜的条件优化

    刘倩李如燕李翔马长文...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电子废弃物中金属铜的生物浸出率,用微波强化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对废线路板中铜的浸出,采用Plackett-Burman法和Box-Behnken法优化强化浸出条件.Plackett-Burman法表明微波功率、辐照时间和浸出时间能够显著影响废线路板中铜的生物浸出率.最陡爬坡实验确定 3 因素的中心值为微波功率 340 W、辐照时间 3.60 min和浸出时间6.80 d.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浸铜条件.研究发现,微波功率、浸出时间、微波功率和浸出时间及辐照时间和浸出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浸铜有显著影响,辐照时间有影响但不显著.模型预测最优条件为微波功率 336.10 W、辐照时间 3.59 min和浸出时间 6.82 d,预测最优浸出率为 75.69%.调整微波强化废线路板中铜的生物浸出条件为微波功率336 W、辐照时间3.60 min和浸出时间 6.80 d,实际铜浸出率为75.41%±0.76%,与模型预测结果相近.表明所得最优条件真实有效,可用于后续研究.

    微波强化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废线路板铜浸出优化

    响应面法优化间接生物浸出铜钴矿中有价金属的工艺参数

    田炳阳李京泽尚鹤刘学...
    46-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物浸出铜钴矿的基础上,采用生物活性沥浸液为浸出剂和响应面法优化浸出工艺参数以实现铜钴矿的高效生物浸出.菌液体系包含氧化硫硫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铁钩端螺旋菌的混合体系.经 30 组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显著影响铜钴矿中Cu和Co浸出的因素为温度、固液比、初始pH、转速,以及温度-固液比、固液比-初始pH、固液比2 和初始pH 2 的交互影响,而显著影响Fe浸出的因素为温度、固液比、初始pH和固液比2 的交互影响.此外,针对生物浸出铜钴矿中Cu、Co和Fe浸出率的3 个预测模型R2 分别为 0.9864、0.9687 和 0.9381,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真实性.最终,铜钴矿的最优生物浸出参数为温度 47.08℃、固液比 1.17%、初始 pH 0.81、转速120 r/min.在优化条件下,预测值分别为Cu 99.36%、Co 91.87%、Fe 88.43%,浸出 24 h后实测值分别为 100%、96.53%、86.11%.

    铜钴矿生物浸出响应面参数优化拟合模型

    砷黄铁矿生物氧化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洪茂鑫刘玉玲杨宝军王军...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黄铁矿的生物氧化是产生含砷酸性矿山废水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研究含砷酸性矿山废水控制技术,综述砷黄铁矿生物氧化的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和源头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砷黄铁矿的理化性质、化学和生物氧化特性,了解其在矿山环境中的氧化行为.深入阐述微生物、共存离子、有机物、伴生矿物等环境因素对砷黄铁矿生物氧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砷黄铁矿生物氧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反应.环境中砷黄铁矿的氧化和砷的释放主要是由水、氧气和微生物 3 种成分驱动,可以通过隔绝其中任何一种成分来抑制其氧化,因此,着重介绍氧屏障法、杀菌剂法、混合碱性矿物处置法以及钝化涂层法等源头控制方法的机理并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还展望了该领域可行的研究方向,为评估和抑制砷黄铁矿导致的含砷酸性矿山废水提供理论基础.

    砷黄铁矿生物氧化环境因素砷污染酸性矿山废水

    稀土钇生物浸出研究进展

    颜琳琳汪海兰肖春桥方云...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稀土钇(Y)在自然界的赋存状态及分布情况、主要的化学提取与生物提取方法,并从稀土钇生物浸出(微生物吸附、微生物代谢物浸取)、稀土钇对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稀土钇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法提取稀土钇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着优势浸矿菌株匮乏、矿物-微生物互作机制尚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高通量浸矿微生物筛选和功能菌种快速识别方法、加强微生物与钇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微生物对钇元素的选择性浸出研究、推广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浸取,优化原位浸提工艺技术等建议,期望能对我国钇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稀土钇生物浸出微生物吸附微生物代谢物

    嗜酸铁氧化细菌生物矿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周祎王军刘洋杨宝军...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点介绍嗜酸铁氧化细菌的胞内胞外矿化研究进展,概述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内矿化产物性质和影响矿化产物合成的因素,整理现阶段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机制;对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外矿化产物的合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最后总结嗜酸铁氧化细菌矿化产物的应用前景,并指出当下磁性纳米颗粒研究的不足.针对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依赖分子生物学解析胞内矿化机制并拓展其应用范围的新思路,该研究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内胞外矿化及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内矿化胞外矿化黄钾铁矾施氏矿物磁小体

    乙酰氨基酚与乙酰半胱氨酸协同抗衰效应及其机制初探

    蒋立翔韩琼段嘉欣李涵...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药物协同效应延缓衰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衰新策略,以D-gal诱导HUVEC细胞衰老构建衰老模型,探究两种小分子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的协同抗衰效应及其协同抗衰的相关机制.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具有潜在抗衰活性的小分子群,以D-gal诱导HUVEC细胞衰老为模型检测小分子的抗衰活性,并通过Chou-Talalay模型筛选出两种具有协同抗衰效应的小分子组合,进一步利用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研究获得小分子协同组合介导抗衰的相关机制.结果显示,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是具有极佳抗衰活性的小分子对,两者组合可产生协同效应并介导抗衰.该协同组合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有效解除D-gal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显著降低早期炎症因子(IL-1β、COX-2)的转录,该协同组合还显著降低细胞衰老标志物p53 和p16 的蛋白水平,并显著降低p-p38 和细胞核内p65 的蛋白水平.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协同组合可能通过MAPK/NF-κB通路抑制细胞衰老.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协同抗衰提供理论基础.

    细胞衰老乙酰氨基酚乙酰半胱氨酸协同作用MAPK/NF-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