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杜智

双月刊

1009-7090

SGLCTJ@163.com

022-24382234

300170

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83号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Journa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本连接临床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综合性刊物。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hem Abstract)、俄罗斯《文摘杂志》(AJ of VINITI)等国际检索系统。本刊宗旨是以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生物医学工程学及其相关的临床医学各学科,注重生物医学工程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的推广。以生物医学工程高起点为目标,以突出临床医学为特色,内容涉及医疗仪器、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生物控制、生物医学信息测量与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工程等方面。本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上都能搜索到。杂志为大16开,64页,双月刊(每年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采用中国知网系统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做稿件刊发前的比对,杜绝学术不端稿件发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载柔红霉素球形B细胞淋巴瘤-2基因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纳米药物的构建及抗白血病的疗效研究

    肖鹏君刘佳乐孔佑鹏刘兰霞...
    595-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自载体球形核苷酸纳米药物用于白血病联合治疗,并对其形貌、理化性质、药物缓释行为及体内外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化学反应偶联1,3-二亚麻酸甘油酯(1,3-dilinolenin)和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G3139),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具有纳米囊结构的球形核苷酸,并包载化学治疗药物——柔红霉素(DNR),以此构建联合治疗球形核苷酸自载体纳米药物(DBD NP).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子间偶联情况;利用马尔文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其粒径、电位、形貌和稳定性;通过酶标仪检测DBD纳米药物的缓释行为;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DBD NP的摄取情况;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流式细胞仪研究DBD NP对白血病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DBD NP是粒径为140.5 nm球形纳米颗粒,电位为(-26.34±2.66)mV.在模拟血液环境中DBD NP在7 d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能持续缓释药物DNR,到第5天累计释放药物量达到76.53%±2.01%.在LT12细胞的摄取实验中,DBD NP组DNR的荧光强度为71.03 × 105,约是游离DNR组的8倍,表明该纳米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白血病细胞的药物摄取量.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DBDNP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相比游离DNR组,其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提高了 2~4倍,将荷瘤大鼠生存期从23 d延长到29 d.结论 球形核苷酸纳米颗粒DBD NP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白血病的效果,延缓大鼠白血病的发病进程,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纳米药物.

    球形核苷酸纳米递送系统自载体B细胞淋巴瘤G3139抗白血病

    具有力学与结构稳定性多组分纤维肌腱防粘连膜制备及性能

    汪孟姣吴新康王富军王璐...
    602-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引入疏水聚己内酯(PCL),改善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混纺膜的性能,研究制备性能优良的肌腱防粘连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以具有低蛋白吸附性的PVA、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CS和疏水性聚合物PCL为原料,通过共轭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组分(CS∶PCL∶PVA=3∶5∶2、3∶4∶3、3∶3∶4、3∶2∶5)的纤维膜(CS/PCL/PVA膜,简称CPA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CPA膜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实验仪及模拟体液预处理的方式探究了 PVA和PCL含量对形貌、力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使用热重分析仪及细胞实验分析CPA膜热性能、细胞毒性和黏附性.结果 CPA膜红外谱图中同时出现CS、PCL及PVA特征峰,且未产生新的基团或化学键.根据体液稳定性与微观形貌测试结果可知,PCL的引入一方面降低了 CPA膜的纤维平均直径;与CS/PVA膜相比,CPA膜(CS∶PCL∶PVA=3∶5∶2)的断裂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提高了约60%和40%,弹性模量相当且与文献数据一致.另一方面改善CPA膜湿环境下力学性能失效和卷曲皱缩的问题.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多组分纤维膜分解温度在250 ℃~600℃,而实际应用环境温度显著低于热分解温度,具有热稳定性,即防粘连膜不会因温度而导致结构性能的损失.细胞实验结果显示,CPA膜(CS∶PCL∶PVA=3∶5∶2)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及一定的体外抗细胞黏附性.第3天CA和CPA纤维膜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6.533±0.341)%、(101.877±11.001)%(P>0.05).培养 7 d 后,CPA 光密度值为 0.223±0.002,显著低于 CA(0.292±0.007).结论 CPA膜具有增强的力学强度与湿态稳定性,更适应肌腱部位的受力环境.表现出更优异的抗细胞黏附效果,CS:PCL:PVA的质量比为3:5:2为最优参数的防粘连膜材料.具有肌腱术后防粘连领域的应用潜力.

    防粘连屏障静电纺丝纤维膜肌腱湿态稳定性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铁死亡通路蛋白的影响

    李松林李贤胡黎黎邓厚盛...
    61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来探讨外源性注射右美托咪定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以及对铁死亡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8周龄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体质量约22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改良Longa线栓法构建模型.24 h后取血肿周围组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形态和凋亡率,氯代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普鲁士蓝染色检测铁沉积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还原酶4(GPX4),Western blot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血红素转运蛋白(HPC1)、转铁蛋白受体(TfR)和铁输出蛋白(FPN1).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元凋亡率[(18.6±1.6)%vs(2.3±0.4)%]、脑梗死体积[(42.7±5.7)%vs(3.1±0.5)%]、铁沉积量[(35.1±4.4)%vs(2.6±0.3)%]、血清 MDA 水平[(42.52±6.63)mmol/L vs(15.63±3.26)mmol/L]、组织 COX-2(0.79±0.13 vs 0.41±0.06)、HPC 1(0.62±0.08 vs 0.34±0.03)和 TfR 蛋白(0.53±0.07 vs 0.24±0.0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而血清 GSH[(18.65±3.52)μmol/L vs(30.21±5.62)μmol/L]和 GPX4 水平[(24.52±4.65)pmol/L vs(39.63±6.03)μmol/L]及组织 FPN1 蛋白(0.36±0.03 vs 0.54±0.05)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神经元凋亡率[(9.1±1.1)%vs(18.6±2.3)%]、脑梗死体积[(22.3±3.2)%vs(42.7±6.1)%]、铁沉积量[(12.6±2.1)%vs(35.1±4.3)%]、血清 MDA 水平[(28.65±4.21)mmol/L vs(42.52±6.63)mmol/L]、组织 COX-2(0.60±0.08 vs 0.79±0.13)、HPC1(0.55±0.06 vs 0.62±0.08)和TfR蛋白(0.41±0.05 vs 0.53±0.07)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而血清 GSH[(25.52±3.69)μmol/L vs(18.65±3.52)pmol/L]和GPX4 水平[(33.26±5.25)μmol/L vs(24.52±4.65)μmol/L]及组织 FPN1 蛋白(0.42±0.04 vs 0.36±0.03)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影响铁死亡通路蛋白表达,进而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右美托咪定铁死亡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环氧合酶-2氧化应激

    一种野战便携式加压冷疗系统的研制

    许子龙倪伟杰林和文
    617-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野战便携式加压冷疗系统,实现患者野战医疗中或者移动中的冷却治疗.方法 以AT89C52为主控制芯片,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冷却水,加压气泵对冷疗系统内部进行加压,一方面将冷却水传送至冷疗袖套上,一方面对冷却袖套进行充气加压,进而实现患者的加压冷却治疗.系统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采用BMP280压力传感器采集压力,便于加压冷疗的精确监测和控制.结果 整个加压冷疗系统结构采用一体化、轻量化设计,各电路模块采用低功耗和智能唤醒设计,系统功能具备完好的冷疗温度、冷疗压力、冷疗时间等功能选择.经过临床测试,野战便携式加压冷疗系统体积较小,质量轻,便于携带;功耗低,续航时间长,野战能力强;操作简单,功能齐全,能够满足患者户外的冷却治疗.结论 该系统非常适合野战医疗和患者的户外加压冷疗,对于提高患者冷疗效果,具有较大的意义.

    加压冷疗系统野战医疗便携式户外冷疗

    阿尔兹海默病诊断的血液标志物或被找到

    623页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患者发生咯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尤艳楠顾小丽吉磊燕
    624-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常规进行CT引导下经胸穿刺活检(CT-TNB)程序的肺部结节患者咯血的发生率和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行常规CT筛查肺部结节患者306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143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3.8岁;结节直径1~4cm,平均直径2.7 cm;病灶位于左肺112例,右肺197例;位于肺门28例,肺上段125例,肺中段42例,肺下段61例;收缩压117~136 mmHg,平均收缩压128.9 mmHg;舒张压68~89 mmHg,平均舒张压79.0 mmHg;心率67~96次/分,平均心率82.1次/分;血氧饱和度95%~100%,平均血氧饱和度97.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5例;凝血酶原时间(PT)10.6~14.8 s,平均PT 12.4 s;D-二聚体 0.2~0.7 mg/L,平均值 0.5 mg/L;血小板计数 187.3~297.4 × 109/L,平均血小板计数 239.9 × 109/L;C反应蛋白(CRP)3.9~9.3 mg/L,平均值6.5 mg/L;空腹血糖3.2~10.1 mmol/L,平均值5.7 mmol/L;总胆固醇3.5~7.7 mmol/L,平均值 5.5 mmol/L;鳞状上皮细胞癌(SCC)抗原 0.51~0.92 μg/L,平均值 0.68 μg/L;癌胚抗原(CEA)2.4~3.8 ng/L,平均值2.9 ng/L.采用CT-TNB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根据术后有无发生咯血现象分为咯血组与无咯血组.306例患者以2∶1随机分为训练集204例和验证集102例,比较训练集咯血组与无咯血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生化指标、结节特征和手术信息,并经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方法(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 训练集诊断咯血患者65例(31.9%,65/204),验证集29例(28.4%,29/102);两组咯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咯血组与无咯血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肺结节最大直径例数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1.101,P=0.004).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集咯血组穿刺距离显著大于无咯血组,磨玻璃样结节、良性结节和结节直径<3 cm例数增多,穿刺时间延长(P<0.05).回归分析显示,穿刺距离[比值比(OR)=1.768,95%可信区间(CI)=1.325~2.124,P<0.001]和穿刺时间(OR=1.235,95%CI=1.002~1.524,P=0.024)是CT-TNB后咯血的危险因素,而实性结节(OR=0.336,95%CI=0.115~0.857,P=0.009)和空腔型结节(OR=0.105,95%CI=0.023~0.428,P=0.033)、恶性结节(OR=0.502,95%CI=0.312~0.866,P=0.011)、结节直径 ≥ 3 cm(OR=0.857,95%CI=0.524~0.968,P<0.001)是咯血的保护因素.R软件根据各因素对应权重建立列线图,总分180分.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列线图预测训练集与验证集咯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3和0.867(P<0.001),提示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较好.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也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吻合度和临床净获益比较好.结论 采用CT-TNB鉴别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的咯血发生风险,根据筛选的主要风险因素开发的列线图模型对指导临床准确筛选咯血高风险群体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经胸穿刺活检咯血肺结节列线图

    外周"血管树"对于维持非经典单核细胞的存活和稳态必不可少

    633页

    双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

    刘旭红夏耀雄陈晓赵永军...
    634-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双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H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在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云南省肿瘤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双侧早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34~65岁,中位年龄52岁;病理分期均为T1N0M0.采用Accuray公司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和Elekta公司Monaco计划系统分别为同一例患者设计HT和VMAT计划,两种放射治疗双侧乳腺癌双靶区处方剂量均给予50 Gy/25次.对HT和VMAT计划在PTV和OAR剂量学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T和VMAT计划的PTV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HT的覆盖度(D95%)高于VMAT计划,HT的均匀性指数(HI)从 VMAT 计划的 0.113 降到了 0.068(P<0.001),HT 的Dmax明显低于 VMAT 计划[(54.14±0.70)Gy vs(56.27±0.81)Gy.P<0.001],适形性指数(CI)两种计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AR方面,HT的脊髓Dmax、全肺V5 和心脏 V5 明显低于 VMAT 计划[(3.44±0.42)Gy vs(5.62±0.34)Gy,(39.65±4.40)%vs(52.73±2.50)%,(15.88±2.09)%vs(40.28±1.47)%.P<0.05],但HT全肺、心脏和肝脏的V20和V30及肝脏Dmean明显高于VMAT计划(P<0.05),全肺Dmean和心脏Dmean两种计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比HT计划的治疗时间稍长[(886.67±38.09)svs(843.67±21.61)s.P=0.013].结论 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HT的PTV剂量学参数优于VMAT计划,对脊髓的保护更好,并明显降低了肺、心脏的低剂量区体积,但HT在肺、心脏和肝脏的中、高剂量区受照体积明显高于VMAT计划.HT治疗效率稍高.

    双侧乳腺癌保乳术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比较

    Halcyon加速器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尹楚欧邓娟梅国建刘江...
    64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在Halcyon直线加速器上使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进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患者25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50.9岁;左侧乳腺癌15例,右侧乳腺癌10例;肿瘤分期均为T1~T2、N0、M0.计划设计均在Eclipse计划系统上,每例患者分别采用IMRT和VMAT进行计划设计.对两类计划的主要剂量学参数、剂量分布、γ通过率和照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计划均可临床使用,两组计划靶区D95%、平均剂量Dmean差异较小(P>0.05),靶区均匀性指数(HI)(IMRT组0.06±0.01 vs VMAT 组 0.06±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性指数(CI)(1MRT 组 0.85±0.03 vs VMAT 组 0.92±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患侧肺V5、V20和平均剂量,心脏平均剂量,健侧肺V5均低于VMA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侧肺 V5(41.36±2.04)%vs(47.58±2.42)%、患侧肺 V20(15.04±2.90)%vs(16.35±1.97)%、患侧肺平均剂量(886.32±79.41)cGy vs(993.49±50.14)cGy、心脏平均剂量(209.23±98.12)cGy vs(277.60±83.18)cGy、健侧肺 V5(2.10±1.35)%vs(14.06±8.62)%.P<0.05].VMAT 组 γ 通过率优于 IMR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mm/3%(99.72±0.20)%vs(99.38±0.37)%;2 mm/2%(97.22±1.05)%vs(96.99±0.91)%.P<0.05].IMRT 组照射时间(2.08±0.27)min,VMAT组照射时间(0.87±0.04)min,VMAT组节省超过55%照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进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IMRT计划和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采用VMAT技术会提高靶区的剂量分布,明显提高计划执行效率.

    EclipseHalcyon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照射时间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TACE对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分析

    刘欢张洪岩郝永欣孟祥安...
    647-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生存预后.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诊治的120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44~67岁,平均年龄55.63岁(标准差8.5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34~25.89 kg/m2,平均BMI 22.20 kg/m2(标准差1.80 kg/m2);直肠癌分化程度低分化49例,高分化71例;肝转移瘤最大直径0.78~5.65 cm,中位最大直径3 cm(1-5 cm);肿瘤数目1~4个,平均肿瘤数目2.14个(标准差0.59个);生存质量(QOL)问卷-结直肠癌38项(QLQ-CR38)评分(35~45)分,平均 QOL 40.33 分(标准差 3.03 分);TNM 分期 Ⅰ 期 73 例,Ⅱ 期 47 例;Child-Pugh 分级 A级68例,B级52例;直肠腺癌48例,鳞腺癌72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28例;卡氏(KPS)评分69~87分,平均KPS评分77.50分(标准差7.33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TACE治疗方案,研究组60例患者接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TACE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情况、QOL,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记录各时间段的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0.00%(30/60),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76.67%(46/60)](P<0.05).经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水平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244.26±112.10)U/L vs(90.25±12.45)U/L、(255.12±56.54)U/L vs(90.45±15.26)U/L.P<0.05].治疗后KPS和QLQ-CR38量表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89.98±4.56)分vs(82.11±3.46)分、(72.41±4.18)分vs(64.56±3.16)分.P<0.05].在研究组中,正常肝脏、脊髓、胃部、左肾、右肾的平均受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26±5.11)Gy vs(16.26±6.15)Gy、(8.36±2.12)Gy vs(1.23±0.54)Gy、(0.52±0.18)%vs(0.31±0.12)%、(4.88±0.51)%vs(2.12±0.12)%、(8.11±9.11)%vs(4.15±1.03)%.P<0.05].然而,两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1年及2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86.67%vs 68.33%、71.67%vs 53.33%.P<0.05);但3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TACE治疗可以改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 1年和2年生存率,改善患者QOL,对患者的生存预后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患者治疗短期内的肝功能有一定损害.

    直肠癌肝转移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生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