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皮海峰

双月刊

1672-6219

xbsk@ctgu.edu.cn

0717-6392652

443002

湖北宜昌市大学路8号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立足宜昌、融入三峡、依托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战略,奉行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办刊原则,秉承以人为本、民主办刊、开放办刊的理念,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标准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刊发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文化、历史、教育以及三峡文化、三峡经济等方面的高质量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文学史编纂中的"唱对台戏"

    陈文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史编纂中的"唱对台戏",包括多种类型,或发生在晚辈与前辈之间,如五四新文化人之于清民之际的文学史家;或发生在同辈学人之间,如五四时期的学衡派之于新文化人;或发生在域外汉学与本土学术之间,如《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之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唱对台戏"促进了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深入理解,是中国文学史编纂逐渐趋于完善的必由之路.对其间的种种情形加以考察,有助于深入把握"先入之见"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

    中国文学史编纂"唱对台戏"

    《沧浪诗话》"正法眼"说的诗学意义——兼论"法眼"与"诗眼"

    康光磊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沧浪诗话》中,"正法眼"及相近表述所蕴含的诗学主张构成了严羽独特的"正法眼"说,它将难以琢磨、言说和触摸的最高诗道以禅喻的方式揭示出来,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体系,提升了古典诗学对于诗歌难言之妙的阐释力,在诗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通过厘定"正法眼"说相关术语的内涵,阐释"正法眼"说与严羽"诗识观""妙悟说"等诗学主张有机融合的内在理路,进而提出"正法眼"说是逻辑自洽、内证严密的完整体系.通过"法眼"与"诗眼"的辨析,指出严羽既重视"诗中之眼"的局部锤炼,更重视"诗家之眼"的整体观照,从而彰显"正法眼"说在严羽"以禅喻诗"体系中独特的诗学意义.

    "正法眼"说《沧浪诗话》诗学价值法眼诗眼

    屈原研究之我见

    徐志啸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确有屈原其人,他创作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 25 篇,其中《离骚》是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屈原的人物形象、坎坷经历及其理想追求.屈原的初衷是当政治家、改革家,旨在振兴楚国,而不是要成为文学家和诗人.屈原的爱楚国,与今天的爱国主义,不是同一概念.屈原属于堪与意大利但丁比肩的世界一流大诗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楚辞姓"楚",屈原姓"屈".

    屈原《离骚》改革家世界大诗人爱国主义

    "屈原赋二十五篇"到刘向《楚辞》成书的"聚合之势"考论——兼说今本《楚辞》篇次的来源之二

    谢天鹏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屈原《离骚》化用自己《抽思》《涉江》《天问》《远游》《思美人》《惜往日》诸篇,以及宋玉、贾谊、司马迁、东方朔或化用或论及屈作分别达今存七卷中之五卷、六卷、四卷、五卷等情况看,一个共 25 篇的"屈原集"很可能早已存在,甚至就是屈原自己所编.再从司马迁《屈原列传》、东方朔《七谏》看,今存《楚辞》中宋玉等人的拟屈之作也已围绕着屈原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关系网".因此,刘向编《楚辞》应是基于这样一个"屈原集"加"关系网",合并、落实、调适而成的.就其"调适"而言,他主要受了司马迁影响,一是依循"时间"标准排列篇次,二是依据"悲其志"主旨进行再选拔;此外,他还引入了"代屈原设言"的写作标准.

    屈原《楚辞》司马迁刘向

    屈原《离骚》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征与传播影响

    伍钢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离骚》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自《离骚》1879 年首次被汉学家帕克尔(庄延龄)翻译成英语以来,先后有近 20 位中外学者参与和从事了《离骚》的英译,因此《离骚》也形成了不少风格各异的英语译本.本文采用历时分析法对屈原《离骚》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征和传播影响展开梳理和总结,发现《离骚》目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征具备以下特点:译者身份呈现多重性、译者风格呈现多元化、译介模式呈现复合性.其传播影响具备以下特点:传播媒介呈现多样性、译本影响呈现深远性.

    屈原离骚英语世界译介特征传播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回溯与展望(2017-2023)——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龚志祥谭雯心
    29-4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17-2023 年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期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 1772 篇高质量文献,从发文量及趋势、作者及机构、引用量及高频关键词、多学科跨学科及研究机构合作等进行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文量自2017年始逐年增长,经过快速上升,达到高水平的平稳增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深化仍是热点,实践研究与政策响应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现状

    "'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王莽莽徐有威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建设研究是近年来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异军突起的热点.在 2024 年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六十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三线建设研究系统深入发展,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中联口述历史整理研究中心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三线建设研究现状、小三线建设、社会史、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等热点问题,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进行了深入讨论,既总结了三线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对今后研究方向与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三线遗产三线精神

    从二元社会结构视角看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为例

    张继焦薛晓宏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乡村产业振兴备受重视,许多地方都在致力于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转型与升级,希望从区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是现实中却发现很多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那如何才能推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转型与升级,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推向全国呢?从二元社会结构视角,采用"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这一对概念,对陕西省猕猴桃产业发展历程进行阶段上的划分,详细分析了不同阶段官方"伞式社会"和民间"蜂窝式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不同阶段两种力量结构和功能的动态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每一阶段,找到官方"伞式社会"和民间"蜂窝式社会"二者发挥作用的结合点非常重要,双方都是可以发挥强大作用的主体,但是任何一方的单打独斗都无法在如今完成本区域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只有二者"高程度、高默契"的协同才能完成一个区域农业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从而实现从"区域到全国性"的跨越.

    二元社会结构"伞式社会""蜂窝式社会"陕西省猕猴桃产业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域下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基于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的案例研究

    王军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构建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间的耦合关系为"发展动力—价值感知—耦合协调—复合增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渗透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并促进乡村"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演化,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游客和居民感知并被开发与利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张村旅游空间生产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表现出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发挥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乡村旅游互动机理空间生产黄张村

    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乡村图书馆建设为例

    卢迪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图书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赋能过程中要以民需导向的服务理念、技术支撑的转型升级、人文铸魂的角色定位、数字乡村的建设助力作为建设的数智图景,同时在基础设施、智慧人才、数字素养、长效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发展的现实梗阻.因此,在数字赋能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从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人才的人力储备、全方位提升乡村数字素养、优化数字转型的顶层设计这四个方面入手.

    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乡村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