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孙彦清

双月刊

2096-3998

sxgx@chinajournal.net.cn ;xbzkb@snut.edu.cn

0916-2641569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自然科学版编辑室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ution)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主要刊登机械设计与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计算机、信息技术、电气电子应用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联系人:魏强 电 话:0916-2291064 QQ:594495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分及加工工艺对8030铝合金电缆导体的影响综述

    南梦李欢陈少杰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8030 铝合金具有导电性能好、重量轻、抗蠕变性能强和延展性高等优点,是一种优良的导体,在输配电线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导体材料成分和加工工艺两个方面综述了Cu、Fe、Mg、B和稀土元素(La、Ce、Yb、Er)以及拉拔工艺、退火工艺、挤压工艺等对8030 铝合金导体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理.总结并提出了接头处导体连接工艺可能对8030 铝合金电缆导体的影响,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8030铝合金加工工艺微观结构宏观性能

    基于LESO的DFIG-GSC反馈线性化直接功率控制

    王凯董锋斌王豪史新涛...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双馈风力发电机网侧变换器(DFIG-GSC)这个强耦合非线性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反馈线性化直接功率控制策略.首先在αβ坐标系下建立以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为变量的DFIG-GSC的数学模型,针对模型中的强耦合项采用反馈线性化进行解耦,得到其线性模型,再结合滑模控制理论设计出功率内环的控制律.由于功率内环控制律中未建模部分和不确定因素会对控制效果产生影响,采用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其进行观测并对其控制量进行修正.同时电压外环采用滑模控制来提高直流侧电压的响应速度.最后搭建仿真模型与传统PI控制以及直接功率控制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双馈风力发电机变换器直接功率反馈线性化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四相交错Boost变换器的解耦均流控制方法

    马瑞雪马帅旗刘子菡邰亮...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通常采用双闭环控制输出电压,均流环平衡电感电流.但是,在变换器的控制过程中,双闭环与均流环往往存在耦合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主从均流解耦的控制方法,削弱双闭环与均流环控制时的耦合关系.首先,介绍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小信号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传递函数;其次,阐述了双闭环与均流环的解耦的条件,提出了一种双闭环与均流环的解耦的控制策略,实现双闭环与均流环之间的解耦;最后,在PSIM中搭建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仿真平台,进行四相交错并联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主从均流解耦的控制方法后,输出电压波动明显降低,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解耦均流控制

    风电叶片多点分级静力加载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及实现

    杨红亮李铁康赵栓亮陈东伟...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兆瓦级风电叶片静力加载试验目前一般采用多点同步逐级加载的方法实现.为解决静力加载试验多点同步协调控制及各加载点力耦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不基于加载对象数学模型的静力加载自适应控制算法,并通过伺服绞车+力传感器+三坐标测量仪+控制采集装置搭建了试验系统,通过PLC根据算法调整伺服电机的转速以实时调整加载载荷的变化率,从而实现各加载点载荷同步、匀速、稳定变化.加载系统采用竖向加载方式,在满足试验要求的基础上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经现场试验,加载时间控制在3 min以内,加载同步性控制在1%以内,最大载荷可达300 kN,对各种叶片适应性良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风电叶片静力试验伺服加载系统自适应控制

    输入受限的二阶非仿射非线性不确定系统串级自耦PID控制

    陈河江李俊丽王安琪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一类输入受限的二阶非仿射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串级自耦PID控制方法.在考虑了系统输入饱和受限的前提下,将二阶系统分为外环广义位移环和内环广义速度环,分别采用自耦PD和自耦PI算法实现串级控制策略.解决了自耦PID控制面对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时需要设计过渡过程的短板;设计了串级耦合速度因子,并将内外环的可调参数进行了数据拟合,进一步降低了控制器的调参难度,分析并证明了串级自耦PID控制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较自耦PID控制不仅响应速度快、鲁棒性更好,而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在一类二阶非仿射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输入饱和受限串级自耦PID过渡过程串级自耦速度因子非仿射非线性系统

    基于自耦PD的四旋翼无人机轨迹跟踪控制

    梁洪基李俊丽张元耀陈河江...
    47-5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输入受限的四旋翼无人机,为了使其能够快速稳定地跟踪期望轨迹,使用了一种基于自耦PD(SCPD)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四旋翼无人机系统不确定性和内外扰动等复杂因素定义为总和扰动,进而将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映射为未知线性系统.根据自耦PID控制理论,为四旋翼无人机位置环和姿态环各控制通道设计了独立的SCPD控制器,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误差的速度因子模型.以定点悬停、轨迹跟踪等方式,与基于传统PID和滑模控制的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动态响应性能测试和抗干扰性能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CPD控制的四旋翼飞行控制系统具有较优的动态响应性能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验证了SCPD控制旋翼无人机轨迹跟踪的有效性.

    旋翼无人机自耦PD控制定点悬停轨迹跟踪抗干扰能力

    NC-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

    朵琳刘毅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达通信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设备硬件资源利用率和频谱利用率,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频谱资源稀缺的情况,结合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提出了基于非连续正交频分复用(NC-OFDM)的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对NC-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测量目标特征进行了距离及速度的估计,并对基于NC-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模糊函数、雷达成像的距离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自相关性及误码率进行了分析,同时,选取互信息作为指标,利用优化算法进行波形设计.仿真结果表明,NC-OFDM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具有较好的雷达探测性能和更为优良的无线通信性能.

    雷达通信一体化认知无线电非连续正交频分复用雷达探测无线通信

    基于Arnold-DWT-QR的脆弱性图像水印算法

    黄喜阳杜庆治马迪南龙华...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物新闻图像中,人眼视觉更关注于人脸高频细节部分,为实现含水印的人物新闻图像受到任何微弱攻击情况下均不能完整提取出水印信息,且具有较好的不可感知性,提出了一种Arnold置乱结合离散小波变换(DWT)、正交三角分解法(QR)的脆弱性图像水印算法.首先将水印图像进行Arnold置乱加密,再提取载体图像B通道中人眼不敏感的低频细节部分进行QR分解,最后将Arnold置乱加密后的水印图像QR分解后嵌入在载体图像矩阵R中每一个元素,使较少的水印信息均嵌入在载体图像的每一个像素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未受攻击情况下平均峰值信噪比(PSNR)为51 dB,归一化相关系数(NC)为 1.0,在任何强度的攻击下均无法提取完整水印图像,具有较好的人物新闻图像认证能力.

    脆弱性图像水印Arnold置乱离散小波变换QR分解图像认证

    基于模型修正与灰色系统理论的梁桥损伤识别研究

    周宇石英迪李萌孙文卓...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既有梁桥结构开展损伤识别分析时,需要依托有限元软件建立理想的梁桥数值模型,然而依据设计图纸建立的梁桥有限元模型尚未考虑到建模过程的不确定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与既有梁桥实测存在较大偏差.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模型修正方法,对修正后更加贴近实际梁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展开数值分析,通过挠度影响线进行灰色系统相关性分析与损伤识别.修正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梁桥模型修正方法可使有限元模型贴近实际结构模型;结合现场模态测试,结果频率误差从未修正的 30.5%降至修正后的9.8%.损伤识别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相关系数与损伤程度呈线性关系,灰色系统相关系数越小,损伤程度越大.

    梁桥结构模型修正损伤识别遗传算法灰色系统理论

    昼夜节律调控排便相关胃肠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丁劭华沈洪
    80-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昼夜节律调控排便相关胃肠生理功能的机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分别从结肠运动、脑肠肽的分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稳态和肠道屏障4 个方面总结归纳了昼夜节律对排便相关胃肠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并结合临床研究探讨了昼夜节律紊乱诱发功能性便秘(FC)的可能机制.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可能诱发FC,治疗FC可以将优化患者生活作息、恢复昼夜节律作为导向,为未来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昼夜节律便秘胃肠生理功能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