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化工
应用化工

朱明道

月刊

1671-3206

yyhg@vip.163.com

029-85561216

710054

西安市西延路61号

应用化工/Journal 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用性、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旨在传递和交流化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适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注重为科研生产、成果转让,产品销售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氧化铝在四氯丙烷脱氯制三氯丙烯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邱超廖湘洲隋志军
    1251-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γ-Al2O3、θ-Al2O3、AlCl3/Al2O3、AC、SiO2 等催化剂,对四氯丙烷脱氯制三氯丙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γ-Al2O3 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脱氯性能,150~240℃内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超过240℃转化率开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主要产物是三氯丙烯,选择性达 99%以上。同时,对γ-Al2O3 催化剂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并结合XRD、TG、BET、FTIR、NH3-TPD、EDS和XPS等表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存在明显的含氯有机物结焦、积碳以及氯吸附现象,其中结焦积碳是催化剂快速失活的主要原因;在空气气氛下选择适当的条件进行焙烧再生,其性能基本恢复到新鲜催化剂水平,7 次往复再生实验表明,四氯丙烷平均转化率大于 90%,三氯丙烯选择性大于99%。

    三氯丙烯四氯丙烷脱氯催化剂再生四氟丙烯

    改性杨树末对水中游离和络合态Cd(Ⅱ)吸附特性研究

    钱子姣王耀增宣悦林少华...
    1257-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剂法制备乙二胺四乙酸二酐改性杨树末(EPSD)吸附剂。采用SEM、FTIR和BET分析对EPSD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探讨了EPSD对柠檬酸/酒石酸络合镉的吸附特性,并与对游离态镉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杨树末表面被引入羧基改性。EPSD吸附游离态和络合态Cd(Ⅱ)溶液体系的最优pH值均为6。0 左右;吸附Cd(Ⅱ)的行为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速率;Langmuir等温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Cd(Ⅱ)的吸附等温线,说明吸附都是单分子层的;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反应均为自发的吸热过程。随着进水流速增大,EPSD动态吸附游离态和络合态Cd(Ⅱ)到达穿透点的时间逐渐提前,进水流速为1。5 mL/min时最适合EPSD的动态吸附;对游离态Cd(Ⅱ)和酒石酸络合Cd(Ⅱ)的吸附容量利用率可分别达到54。93%~68。95%,53。17%~70。47%。EPSD对水中游离态和络合态Cd(Ⅱ)吸附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改性杨树末静态吸附动态吸附

    新疆黑山低阶煤镜质组的分离及其微生物降解研究

    许慧刘向荣刘永清木欣凯...
    1264-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重液离心法分离出新疆黑山低阶煤中的镜质组,采用土壤水微菌对低阶煤镜质组进行降解实验。通过偏光显微镜分析结果可知,镜质组的最佳分离密度区间为 1。15~1。20 kg/m3,此区间内镜质组的富集产率达到92。50%。土壤水微菌降解镜质组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煤浆浓度0。60 g/50 mL培养基,菌液用量8 mL/50 mL培养基,降解时间13 d,此时降解率为24。35%。FTIR分析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降解后,镜质组的脂肪烃、芳香烃吸收峰减弱,羧基和硝基的吸收峰消失,芳香层间距增加,芳香层数减小,说明镜质组中的有机大分子已被土壤水微菌降解为小分子。GC-MS分析结果表明,镜质组的液相产物中主要含有脂肪烃、芳香烃、酯类和胺类等小分子物质,其中脂肪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

    新疆黑山煤镜质组土壤水微菌微生物溶煤工艺条件

    AMPS单体和缔合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流变性及驱油性能影响研究

    李海涛崔传智徐辉季岩峰...
    1270-1273,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引入AMPS单体形成的超高分多元共聚物(HMWP)和引入缔合单体形成的超高分缔合聚合物(AP-P5)的流变性能与驱油性能。室内实验表明,引入AMPS单体和缔合单体均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增黏性能与黏弹性能。浓度为2 000 mg/L时,相对于常规聚合物,AP-P5 与HMWP黏度分别提高250。0%和85。1%,黏弹复合模量分别提高36。7%和34。3%,60 d 黏度保留率分别为 60。9%和 82。6%;静态吸附实验发现,HMWP 浓度超过200 mg/L,吸附量趋于平衡,而AP-P5 随着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驱油实验结果表明,AP-P5 与HMWP的提高采收率幅度分别为11。0%和15。7%,因此,引入AMPS单体更有利于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效果提升。现场实验表明,HMWP降水增油效果显著,可以为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耐温抗盐超高分多元共聚物流变性驱油效果

    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共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Cu2+性能

    王美荣林凌许爱熊贵霞...
    1274-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KH570 对纳米SiO2 进行改性,将其作为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剂;利用反相(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SiO2@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共聚物复合微球,并对改性前后纳米SiO2 以及复合微球的结构、形貌及质量损失进行了表征;探究pH值、温度和单体比例对复合微球吸附Cu2+效果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SiO2 亲油性增强,提高稳定乳液的能力;Cu2+吸附实验表明,复合微球吸附的最佳pH值为6,且吸附量随着AA用量增加而增大;复合微球吸附Cu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

    改性纳米SiO2Pickering乳液复合微球吸附Cu2+

    菱铁矿尾矿处理硫化砷渣与含砷污酸方法与机理研究

    苏欣荣苏瑞王翼巽陈佳...
    1280-1283,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菱铁矿尾矿为铁源,以含砷污酸为中和试剂,开展了菱铁矿尾矿处理硫化砷渣与含砷污酸研究。结果表明,在污酸投加量V(硫化砷渣)/V(污酸)为1∶2,Fe/As摩尔比为3,水热温度140℃下反应14 h,As的去除率可达99。59%,TCLP浸出As浓度仅为0。10 mg/L。

    菱铁矿尾矿臭葱石硫化砷渣含砷污酸

    微生物-石膏固化铅污染土胶结速率与污染物控制研究

    雍琪军邵光辉戴浩然黄容聘...
    1284-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微生物-石膏单次搅拌法处理铅污染粉土,以铅污染浓度、钙盐浓度、钙盐种类以及搅拌时长等作为控制参量,探究固化铅污染粉土的工程特性和污染物浸出特性的影响与控制规律。结果表明,以石膏作为钙盐,经微生物固化和稳定化处理后,铅污染粉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能够由不足 40 kPa提高到 120 kPa以上;在搅拌时长由30 min增加到120 min后,试样强度提高了30%;铅污染浓度为200 mg/kg的粉土的铅离子浸出值能控制在TCLP限值5mg/L以下,铅元素的迁移水平显著下降。铅污染粉土中生成的碳酸钙形貌为无定形团聚体和玫瑰状方解石共生结晶体,附着少量碳酸铅结晶。采用石膏钙源能够有效延缓微生物固化铅污染粉土的胶结速率,可为实际工程的原位搅拌工艺应用提供时间条件,同时提升微生物矿化作用对污染土体的胶结效果。

    铅污染粉土石膏搅拌时长铅离子浸出值污染物控制

    外源施加钙对土壤镉形态的影响研究

    李宛蔚李海燕秦樊鑫
    1290-1292,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钙对土壤重金属Cd的影响,通过向土壤中施加四种不同的钙化物,研究钙对土壤pH、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土壤Cd的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的施加,土壤pH值逐渐升高,土壤逐渐呈现碱性。钙的施加能够促进土壤对Cd的吸附能力,导致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土壤Cd形态逐渐向稳定态转变,且土壤pH与土壤钙含量、土壤可氧化态Cd及土壤残渣态Cd成显著正相关。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Cd污染

    陕北三叠纪煤显微组分特征对热解焦油组成影响研究

    张江宇杜美利刘雷董兴隆...
    1293-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密度梯度法富集了陕北三叠纪高油煤中镜质组(ZCV)单组分与惰质组(ZCI)单组分,发现不同单组分分子结构差异显著,组分组成与热解焦油组成之间存在显著耦合关系,ZCV脂肪碳相对含量为 34。42%,其中脂甲基碳与氧取代芳香碳相对含量较高、脂肪侧链较长、芳香环上的脂肪长链结构和烷基侧链结构丰富、无定型碳相对含量较高;ZCI芳碳率高达77。29%、羰基和羧基相对含量较高、芳香度较高;ZCV热解焦油产率、热解气、热解水产率较高,半焦产率最低,焦油中脂肪烃类化合物以链烷烃为主、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这与ZCV分子结构中脂肪侧链较长、脂肪碳与氧取代芳碳含量较高密切相关;ZCI热解产物产率与ZCV相反,焦油中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多环芳烃(三环、四环)含量相对较多,这与ZCI分子结构中芳香碳含量较高、芳环缩合度较大不无关系。

    高油煤煤岩显微组分组分特征热解产物焦油

    热复合驱中热、降黏剂、气体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马涛伦增珉张锁兵王海涛...
    1298-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热、降黏剂、气体单独对原油黏度影响,以黏度、降黏率为指标,通过高温高压流变仪研究了复合驱中热、降黏剂、气体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是降低原油黏度的最有效方式,在一定压力范围内,N2 对降低原油黏度起负作用,CO2 对降低原油黏度起正作用,降黏剂与CO2 可协同作用降低原油黏度。

    稠油热复合驱黏度降黏剂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