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化工
应用化工

朱明道

月刊

1671-3206

yyhg@vip.163.com

029-85561216

710054

西安市西延路61号

应用化工/Journal 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用性、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旨在传递和交流化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适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注重为科研生产、成果转让,产品销售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机硅-聚丙酸酯改性明色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

    马峰张天义方仁义傅珍...
    1807-1811,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明色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选择不同掺量有机硅-聚丙酸酯(SMP)对明色沥青进行改性,并进行常规物理性能和布氏黏度实验。通过车辙实验、低温弯曲实验、浸水马歇尔实验和冻融劈裂实验对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SMP改性剂可以提高改性明色沥青黏度,随着SMP掺量增加,改性明色沥青的高温能力增强。另外,在AC(SK70)、AC(SBS)、CSMA、COGFC 4 种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中,COGFC明色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最优,且SMP改性剂对于明色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但SMP改性剂对明色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会产生不良影响。

    道路工程有机硅-聚丙酸酯明色沥青路用性能

    油气叠合区气田废水回注油层配伍性研究

    余洪飞鲁尚荣李岩刘宁...
    1812-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鄂尔多斯某油气田叠合区气田和油田废水各代表性站点水质检测分析结果为基础,进行了气田与油田废水结垢趋势预测、静态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与60℃下,QT-1 与YT-1 的不同比例混配下,结垢趋势均小于QT-2 与YT-1、QT-3 与YT-1、YL-2 与YT-1 和YL-1 与YT-1。QT-1 与YT-1 在1∶9混配,QT-2 与YT-1 在 5∶5混配,QT-3 与YT-1 在1∶9混配,YL-1 与YT-1 在5∶5混配,YL-2 与YT-1 在 1∶9混配时失钙当量最低,结垢趋势最小。根据油气田废水配伍性实验结果,确定配伍性最优的QT-1 与YT-1,研究其按比例混合后回注地层的配伍性实验,其结果为单注对地层伤害率为14%,合注对地层伤害率为46。2%。

    气田废水配伍性结垢趋势

    驱油剂对无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稳定性影响

    韩晓瑜魏立新刘文杰白雨鑫...
    1817-1822,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无碱三元驱油剂对于采出液乳化稳定的机理,为采出液处理提供依据。对游离水中含油量、油水动态界面张力、液滴界面寿命与油滴粒径分布状态及粒径随驱油剂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加入低浓度表面活性剂(100 mg/L)时,动态界面张力、界面寿命、油滴粒径均显著降低,水中含油量显著增加,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动态界面张力、界面寿命、粒径、含油量变化均不明显;随着NaCl浓度上升,动态界面张力与界面寿命变化不明显,油滴粒径变大,水中含油量增加;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加,动态界面张力与界面寿命变化不明显,对于油滴粒径与含油量出现双重作用。这表明表面活性剂与NaCl有利于乳化稳定,但表面活性剂作用远大于NaCl;低浓度聚合物不利于乳化稳定,随着浓度增加,有利于乳化稳定。

    驱油剂稳定性动态界面张力油滴粒径絮凝水相黏度

    杜仲叶黄酮纯化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杨兴变陈震陈伟苏娇娇...
    1823-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杜仲叶总黄酮提取物及其4 种单体进行纯化,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步研究。含量65。19%总黄酮杜仲叶提取物通过液-质联用确定其活性组分,经 95%乙醇萃取,萃取料液比为 1 g∶10 mL,萃取次数为 1 次,得到80。35%总黄酮含量杜仲叶提取物,通过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得到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异槲皮苷、芦丁、紫云英苷4 种单体黄酮化合物;经测定,4 种杜仲叶单体黄酮化合物和杜仲叶 18。14%总黄酮提取物及其 78。78%总黄酮提取物均有一氧化氮致炎抗炎活性,其中含量为78。78%的总黄酮提取物抗炎活性最好,而单体化合物的一氧化氮生成抑制率为紫云英苷>芦丁>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异槲皮苷。

    杜仲叶黄酮提取物黄酮纯化抗炎活性测试

    改性纳米零价铁对Cd(Ⅱ)、Cr(Ⅵ)、Pb(Ⅱ)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李琋张桂森王雅璇古雪...
    1827-1833,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和XPS分析,揭示了BC-BE-nZVI对单一和复合重金属体系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BC-BE-nZVI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最强,Cd(Ⅱ)、Cr(Ⅵ)、Pb(Ⅱ)去除率分别可达 96。43%,97。70%和95。69%,并且能够适应pH范围较广的重金属废水;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更适合描述BC-BE-nZVI的吸附过程;复合重金属体系下,BC-BE-nZVI的吸附过程更适用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竞争吸附能力Cd(Ⅱ)>Cr(Ⅵ);单一重金属体系下,Cd(Ⅱ)去除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Cr(Ⅵ)的去除主要为还原和吸附,Pb(Ⅱ)主要为吸附沉淀;而复合重金属体系下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和络合作用。

    Cd(Ⅱ)Cr(Ⅵ)Pb(Ⅱ)改性纳米零价铁吸附性能

    高钙镁油藏悬浮微晶聚合物体系研究

    谭中良贾红育马涛卢刚...
    1834-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高钙镁油藏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抗盐性能差、无法开展聚合物驱现场应用的问题。悬浮微晶聚合物体系通过自研的增黏剂将水中钙镁离子变成微晶,从而使注入水的高浓度钙镁离子变害为利,大幅度提高了聚合物溶液抗钙镁、增黏的性能。研究表明:悬浮微晶聚合物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其黏度是相同浓度聚合物溶液黏度的3。1~4。0 倍。悬浮微晶聚合物体系中分散剂最佳浓度为 0。2%,成晶剂最佳浓度为 0。3%。聚合物优选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悬浮微晶聚合物体系在高钙镁油藏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性能评价悬浮微晶

    壳聚糖改性铝污泥絮凝除藻的参数优化及机理探究

    赵晓红武静黄辂尉袁春博...
    1838-1842,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壳聚糖将铝污泥表面电荷变为正电荷从而实现对藻类的絮凝去除。采用响应面法评价了藻液pH、壳聚糖与铝污泥配比、壳聚糖投加量及藻密度对改性铝污泥除藻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利用响应面软件的优化功能,得到藻液pH、铝污泥与壳聚糖配比、壳聚糖投加量、藻密度等参数的最优解分别为:7。51,53。28,4。51 mg/L和4。36×106 cells/mL。最优条件下实测藻密度去除率100。0%,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通过Zeta电位、SEM等表征,揭示改性铝污泥絮凝除藻的机理主要为藻细胞和改性铝污泥通过静电吸附形成絮体,反应过程快速、高效。

    富营养化铝污泥壳聚糖改性絮凝

    可溶含氟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杨成强张帅刘根王琴...
    1843-1846,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对氟苯甲醛和2,6-二甲基苯胺合成新型含氟二胺单体(FPMDA),再与均苯四甲酸酐合成,得到含氟聚酰亚胺(FPI)。通过核磁氢谱、质谱(MS)等对FPMDA和FPI进行结构表征,考察FPI的溶解性,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表征FPI的热性能。结果表明,FPI有优秀的溶解性,可溶于DMF、NMP、THF等溶剂中;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氮气的环境下,FPI热分解温度Td5%为 550℃,Td10%为 580℃,1 000℃时的残炭率为58。7%,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400℃。

    聚酰亚胺耐高温溶解性

    基于DSR/BBR对橡胶高黏沥青流变及疲劳性能研究

    韦万峰张仰鹏韦宗杨帆...
    1847-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废旧轮胎胶粉、G型高黏剂、基质沥青制备一种高黏度改性沥青,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沥青高温流变性能及疲劳性能,利用低温弯曲梁流变仪BBR测试沥青低温蠕变劲度和蠕变速率。结果表明,G型高黏剂可以有效调节橡胶沥青各组分的比例,提高其弹性比例成分,并在橡胶沥青中形成网络结构,改善其胶体稳定性,大幅度提升橡胶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低温延展性、弹性恢复能力、应力敏感性、疲劳等性能,G型高黏剂在橡胶沥青中合适掺量为8%。较橡胶沥青而言,橡胶高黏沥青的黏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柔韧性、抗疲劳性能等大幅增加,可有效保障排水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及使用寿命。

    道路工程流变性能疲劳性能DSRBBR橡胶沥青高黏沥青

    1,2-茚二酮显现纸张表面汗潜指印及配方优化研究

    梁帅高树辉邓人彬
    1853-1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激光检验照相及控制变量法,对茚二酮显现配方进行优化,研究添加冰醋酸、氯盐对指印显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配方为:0。25 g茚二酮、225 mL乙酸乙酯、225 mL石油醚、25 mL冰醋酸、25 mL储存液(0。2 g氯化锌、30 mL乙醇),且适用于国内的气候环境,对渗透性客体表面新鲜及20d以内较陈旧指印均具有较好的显现效果,指印荧光显著增强,实现对渗透性客体上汗潜指印的比色与荧光双模式显现,但应注意渗透性客体特性、冰醋酸用量及氯盐种类。

    茚二酮汗潜指印比色荧光优化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