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江彦桥

月刊

1007-192X

sxlljy@vip.163.com

021-64185958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思想理论教育/Journal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导 读

    1页

    以党的纪律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构

    蔡志强郑时雨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纪律教育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党的纪律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巩固党的权威领导和团结统一,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保障完成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加强纪律教育,就是要用铁的纪律熔铸坚强党性,使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化为全党的行动自觉,外显为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党的纪律教育与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要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新要求,科学总结党的纪律教育的实践经验,创新纪律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纪律教育的长效机制,一体化推进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纪律教育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自我革命

    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发展和创新

    任晓伟张璇颢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作出了杰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艰辛探索,深刻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在坚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把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新水平新境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上不断提升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和把握,指导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邓小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田克勤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认识与实践的结合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标准理论上,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生产力要素理论上,继承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等重大理论观点;在生产力发展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目的论、改革动力论、"三步走"发展战略论和生产力布局理论.重新梳理和探究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再认识,而且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新的生产力理论和实践.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对改革动力论的重要贡献

    杨军易善宇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在理论上对改革进行了持续探索.邓小平破除了关于改革的认识误区,阐明改革与革命一样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能;通过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中国的主要表现,阐明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揭示改革这一动力发挥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关于改革动力问题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

    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个结合"中的若干"等式"论驳议

    王娟王刚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内涵.事实上,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内涵本不应该产生误读,但有学者却将"第二个结合"等于"中体西用"、"儒学复古"、"文化否定".这些所谓的"等式"并没能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主体内涵、价值意蕴和目的指向.把"第二个结合"等于"中体西用",是对"第二个结合"两大主体内涵的曲解,也是对"结合"的有机属性的误读;把"第二个结合"等于"儒学复古"既窄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陷入了以古非今的历史退步论;把"第二个结合"等于"文化否定",则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窠臼,贬损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走向全盘西化.

    "第二个结合"中体西用儒学复古文化否定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及世界历史性贡献

    郑丽平张欢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向"的背景下生成发展的.回顾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实践,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具体实际,以自主性逻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从唯一性现代化道路向多元性现代化道路的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结构性逻辑,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世界历史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理路世界历史

    精神生活获得感的生成过程与提升路径

    谢春芳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获得感是现实的人在精神生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是心理感受与发展性情感的统一,是过程获得感与结果获得感的统一,是现实精神成长与长远人生发展的统一.精神资源与精神需求的供需契合、实际获得与心理预期的关联匹配、获得感内化与实践转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精神生活获得感生成的内在逻辑,贯穿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发展过程.提升精神生活获得感,应从动力激发、条件保障、预期调节、主体驱动出发,着力提升人的精神需求层次,合力优化精神生活资源供给,合理调整人的精神生活目标期望值,促进人在精神生活的能动创造中增强获得感.

    精神生活获得感精神富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教育理路

    董雅华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发育不同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直到建立主权独立、政治统一的现代新型民族国家之后,国族意义的政治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才真正得以形成.新时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了历史方位,"两个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理论定位.应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和理论教育,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柢,把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聚合价值共识,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工程化建设

    李辽宁陈盼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工程化建设"是基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需要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特点是教育结构系统化、教育功能模块化、教育过程流程化、教育质量标准化和教育责任清单化.思想政治工作工程化建设是由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流程构成的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具体化为"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成果推广—管理运维"等环节,"质量监督"贯穿工程的全过程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工程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党建引领与工程化建设、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质量监督与风险防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工程化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