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积玉

双月刊

1672-4283

xuebao@snnu.edu.cn

029-85308849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大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创刊40多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注重探索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础学科及西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李龙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宏阔视野内理解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动力,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诉求,是站在历史的宏阔视野中对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文明的洞察和把握,是对中国的未来道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主义或空洞的全人类文明,其前提必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文明的新创造和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

    马步飞丁韶彬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明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宏大性、完整性、独创性与超越性的精准概括.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助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命题的提出、遵循了现实需要的原则、明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奠定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方向.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二者一脉相承,回顾和总结毛泽东在探索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的独特贡献,对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的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奠基意义和引领价值.

    毛泽东思想文化哲学文化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

    李西建尚琨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暗箱观察的受困与出离——视觉认知构型与马克思的时代文艺辨识

    刘欣李立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暗箱经验的反转揭示思辨哲学、国民经济学中封闭而直观的视觉认知构型对世界可见性的遮蔽,构成马克思经观察者状况辨识时代文艺的隐在逻辑:一方面,马克思以思辨哲学之暗箱经验类同的无身观察审视浪漫主义的视觉认知构型困境,其文本中反讽虽与浪漫主义反讽具有批判对象的一致性,但实质对后者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马克思肯定现实主义以具身观察及其深度追求而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契合,二者均出离了以暗箱经验为基础的视觉认知构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原真关系的感受和把握.马克思以观察者状况对时代文艺的辨识表明,文艺问题的现实化是其美学观念革命的核心,以外在世界实际改变实现对暗箱观察谬误的破解,则是其文艺观超越西方传统文艺观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视觉认知构型暗箱观察时代文艺

    地理景观视域下抗战时期黄河文学论

    刘宁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黄河文学产生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带来民族文学繁荣,黄河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隐喻,深深烙上民族和国家印记.抗日战争期间黄河上游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战争爆发致使国防资源开发重要起来,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展开艰苦卓绝的抵御外族入侵战争的广阔战场,也是灾害频繁发生地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河流域产生了西北社会生活图景、民族精神书写、英雄叙事、流民图等不同文学样态,不仅为动员抗战、夺取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塑民族精神,激活民族伟大自信心和自信力.作家们在政治、社会、历史的描摹之外,更关注黄河流域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示,从而建构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呈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前进的民族个性.

    地理景观抗日战争黄河文学民族精神

    文艺评论助推创作繁荣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以"长安画派"为例

    刘艳卿孙文忠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的文艺评论通过问题聚焦、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不仅对受众有导向、提升的作用,而且对艺术创作亦能产生镜鉴、助推的效果.作为文艺评论助推艺术创作繁荣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杂志所刊文艺评论文章与"长安画派"绘画创作之历史钩沉,引起了新中国画推陈出新问题的激烈论争,触发了美术界关于文艺评论标准的讨论.由此延伸,建党百年以来,客观公正的文艺评论不断修正着文艺创作的发展路线,使得体现现实生活厚度,时代精神锐度和民族风格、中国气派高度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文艺评论艺术创作《美术》长安画派

    论陈彦小说自然观念之变及其意义

    杨辉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有重要的精神意涵,却是主人公可以远望却难以生活于其间的所在.《装台》中叙述之"镇安"乡村之于韩梅的意义亦是如此.其间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颇为鲜明.《主角》视野更为阔大,从宁州到省秦,不独地理空间扩大,秦岭作为人物精神参照的意义更加丰富,也更具文化和精神意涵.至新作《星空与半棵树》,"人事"与"自然"交互影响所敞开之全新可能,已然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窠臼,包含着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内在于人间世"到"内在于天地自然",陈彦自然观念之变,乃是极为复杂的时代和现实议题的重要表征,远非文学观念的调适所能概括.

    陈彦风景政治社会主义实践自然诗学生态文明观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寻宝之旅"——《文史通义》的六大学术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陈其泰张策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其思想渊源的原则,《文史通义》体现出六大学术特色,即针砭繁琐考证,预示学风转变;探索历史哲学,阐发深邃哲理;改革历史编纂,影响后世;以"性""情"言教育,倡导独立思考;彰显审美情趣,学术美文翘楚;辩证分析高手,直抵事物本质.《文史通义》凸显了章学诚独树一帜的治学风格和历经坎坷凿"千年未凿之窦"的使命担当精神,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章学诚学术推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两个结合"《文史通义》经世致用乾嘉考证学风历史编纂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田广林周宇杰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统一多民族国家天下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力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

    刘智英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此切口,首先解析出存续力是一种使其持续存活的能力,源于中华民族特别优化的文化基因.继而从非遗有序的传承性、有机的结构性、有方的流动性、有限的变异性与有效的价值性5种基本属性切入,解析出重复力、连贯力、扩增力、规范力、内聚力、外联力、吸纳力、弥散力、交互力、自愈力、创造力、耦合力12种存续参量.上述存续参量形成了一种自组织存续系统,它们同频共振,相涵互促,最终内生为一种非遗存续的宏伟"合力"持续发挥着维生效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