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西医科大学

段志光

月刊

1007-6611

sxyxxb@yahoo.com.cn

0351-4135432

030001

太原市新建南路56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逢双月26日出版,主要刊登我校科技人员及校友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及经验报告和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崎病小鼠模型的超声心动图评估

    张雪梅郝睿焦富勇娄萍...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CWE)诱导的川崎病(KD)小鼠模型,利用连续高分辨率小动物心脏超声观察该模型冠状动脉成像及心功能变化,为KD小鼠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功能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使用LCWE诱导KD小鼠模型,n=30)及对照组(无任何干预,n=20).两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5,21,30天使用小动物超声诊断仪测量冠状动脉内径,M型超声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对照组及造模后第15,21,30天模型组分别处死1只小鼠并取出心脏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造模后第15,21天模型组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管壁与其周围出现高回声;造模后第30天模型组冠状动脉管壁弥漫性增厚.造模后第21天模型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第15和30天模型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第15天模型组LVEDD、LVESD、LVEF及LVFS均低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第21天模型组LVEF及LVFS低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第30天模型组LVEDD、LVEF、LVFS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5天小鼠心外膜间质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弥漫轻度增生,局部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伴有固体钙盐沉着;造模后第21天小鼠心外膜局部可见多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造模后第30天小鼠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弹力纤维不连续,内膜轻度增厚,局部玻璃样变性.结论LCWE诱导KD冠脉损伤与自然病程状态的患儿损伤情况相似,可以用来模拟KD冠状动脉损伤及心功能的变化过程.

    川崎病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冠状动脉损伤小鼠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

    甘草酸苷联合艾司氯胺酮对小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彬杨建新李月吉郝斌...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甘草酸苷联合艾司氯胺酮通过调节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信号通路对小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空白组、PND组、甘草酸苷组、艾司氯胺酮组、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每组24只.本实验通过Morris水迷宫评估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 d行定位航行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术后第7天行空间探索实验记录目标象限穿梭次数.ELISA法检测术前1 d,术后1,3,7 d各组小鼠海马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含量.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空白组、PND组、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术后第1天小鼠海马区HMGB1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术前1d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其他组术后同时点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5),术后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P<0.05);与PND组相比,甘草酸苷组、艾司氯胺酮组和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术后同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术后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与甘草酸苷组和艾司氯胺酮组相比,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术后同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术后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其余组术后同时点海马区IL-1β、TNF-α、HMGB1、TLR-4、NF-κB表达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PND组相比,甘草酸苷组、艾司氯胺酮组和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术后同时点海马区IL-1β、TNF-α、HMGB1、TLR-4、NF-KB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甘草酸苷组和艾司氯胺酮组相比,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术后同时点海马区IL-1β、TNF-α、HMGB1、TLR-4、NF-κB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PND组小鼠术后第1天海马CA1区及DG区HMGB1表达明显增多,且在海马CA1区及DG区均检测到HMGB1在细胞质中表达;与PND组相比,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组术后第1天小鼠海马CA1区及DG区HMGB1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甘草酸苷联合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改善小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甘草酸苷艾司氯胺酮神经认知障碍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Toll样受体4

    艾司氯胺酮通过NMDA受体促进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郑马强马智聪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从C57BL/6雄性小鼠中提取并诱导转化而成的成骨细胞置于不同浓度(0,6.25,12.5,25,50,100,200 μmol/L)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中,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24,48,72,96 h)成骨细胞的活性,确定对增殖分化无毒性的NMDA浓度区间.将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艾司氯胺酮(Ket)组以及Ket+NMDA组,干预24,48,72 h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分别检测各组成骨细胞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成骨细胞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联的X基因(Bax)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CK-8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点,0~200 pmol/L的NMDA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定浓度下,NMDA干预不同时间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et组和Ket+NMDA组Runx2和Osterix表达均升高(P<0.01);与Ket组相比,Ket+NMDA组Runx2和Osterix表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et组Bcl-2蛋白及BDNF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Bax蛋白的表达量下降(P<0.05);与Ket组相比,Ket+NMDA组Bcl-2蛋白及BDNF蛋白的表达量下降(P<0.05),Bax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引起BDNF表达增加,进而促进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凋亡蛋白的表达,最终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起到促进作用.

    艾司氯胺酮NMDAR成骨细胞Bcl-2BaxBDNF

    人参皂苷Rb1通过激活AMPK减轻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

    康飞科孙强陈永锋漆伟...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b1(G-Rb1)治疗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PTOA)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和抑制剂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大鼠切开髌骨外侧皮肤后立即缝合伤口,其他组大鼠采用前十字韧带切断加半月板部分切除法建立PTOA动物模型.建模2 h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2 mL生理盐水.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2 mL浓度为10,20,40 mg/(kg·d)的G-Rb1溶液.抑制剂组大鼠灌胃2 mL浓度为40 mg/(kg·d)的G-Rb1溶液,同时腹腔注射20 mg/(kg·d)AMPK抑制剂Compound C.各组大鼠均处理4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大鼠关节软骨形态.采用番红O/固绿染色法评价大鼠关节软骨退变,然后进行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评分.采用TUNEL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RT-qPCR测定大鼠软骨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ollagen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软骨中AMP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软骨损伤和退变明显减轻,OARSI评分和软骨细胞TUNEL阳性率均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Bax和MMP-13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Bcl-2、Collagen Ⅱ、Runx2和BMP-2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AMPKα相对磷酸化水平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Compound C减弱了高剂量G-Rb1对PTOA大鼠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G-Rb1通过激活AMPK减轻大鼠PTOA进程.

    人参皂苷Rb1创伤性骨关节炎AMP活化蛋白激酶炎症软骨退变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与病原特征分析

    李荣陈家良王洋杨红霞...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和分析山西省阳泉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 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25例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分离出的11株分离菌株.结果11株分离菌株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tdh,1株同时携带毒力基因trh和tdh,1株只携带毒力基因trh,1株只有毒力基因tlh.血清型分为3种型别,分别是O10:K4、O4:K63以及O5:unknown.根据1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将菌株分为5种不同的群,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显示8株来自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相同的ST型,属于同一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病原体毒力、耐药基因和药敏表型相同,符合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判断其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11株菌均只含有blaCARB耐药基因,且未检测到耐药质粒,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均敏感,对多黏菌素E中度敏感,均无耐药表型.结论 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了食品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该食堂储存食物时生熟不分,副溶血性弧菌机会性繁殖在合适的含盐食物中也可以增殖,进而引起该起事件发生.

    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脉冲场凝胶电泳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川楝子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武倩茹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川楝果实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反相柱色谱对川楝子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川楝子中分离并鉴定了 5 种化学成分,分别为(21S,23R,24R)-21,23-epoxy-21,24-dihydroxy-25-methoxytirucall-7-en-3-one(化合物 1),Cinamodiol,Meliasenin G,21R,23R-epoxy-21 α-ethoxy-24S,25-dihydroxy-apotirucall-7-en-3-one,Toosendine E.结论 得到的化合物均为甘遂烷型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楝果实中分离得到.

    川楝子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甘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

    HPLC法同时测定杠板归不同部位中5种成分的含量

    胡冬青阎兆君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杠板归不同部位(茎、叶、根)中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Luna®-C18(4.6mm× 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30 ℃,测定杠板归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咖啡酸、芦丁、阿魏酸、槲皮素的含量.结果 绿原酸、咖啡酸、芦丁、阿魏酸、槲皮素分别在0.046~4.6 μg/mL,0.212~21.2 μg/mL,0.055~5.5 µg/mL,0.084~8.4 μg/mL,0.114~11.4 µg/mL 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5%~102.09%,RSD为1.76%~2.44%.不同部位中5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绿原酸和咖啡酸2个成分在叶中含量高,且远远高于根和茎中的含量;芦丁和阿魏酸主要存在于茎和根中,叶中未检测到;槲皮素在茎中含量最高,叶中次之,根中最低.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杠板归不同部位中5个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杠板归绿原酸咖啡酸芦丁阿魏酸槲皮素含量测定

    麸炒六神曲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赵志君杨莹莹张璐李晓燕...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选麸炒六神曲的炮制工艺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 以颜色、气味为评价指标,浸出物为参考,通过炒制温度、炒制时间、麸皮加入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麸炒六神曲炮制方法.通过对山西省内3家企业生产的15批生六神曲进行炮制,对15批麸炒六神曲的性状、显微鉴别、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进行检测,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结果 麸炒六神曲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麸炒温度为130 ℃、炒制时间为12 min、麸皮用量为10%,经过上述炮制工艺得到的麸炒六神曲性状表面浅棕色至黄棕色、质坚脆、有麸香气,浸出物为22.26%.建立了麸炒六神曲的质量标准,性状表面棕黄色,质坚脆,有麦麸香气;易断,断面不平整,可见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隙.显微鉴别为麦麸的果皮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呈不规则片状;淀粉粒呈球形,层纹明显;苦杏仁和赤小豆的石细胞黄色或白色,胞腔黑色;赤小豆的种皮栅状细胞胞腔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水分不得过10.0%;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2.0%;浸出物不得少于17%.结论 成功建立了麸炒六神曲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可为麸炒六神曲饮片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麸炒六神曲炮制工艺显微鉴别质量控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肝硬化心肌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赵海涛林强李嘉辉王景杰...
    118-122页

    肝硬化心肌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肌损伤机制治疗

    氟伐他汀诱导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出现横纹肌溶解1例及文献复习

    徐致远杨月华郝娜王耀光...
    123-127页

    横纹肌溶解氟伐他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例报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