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激发新时代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韩喜平郑家璇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动力是激励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它源自人特有的精神需求,是更为持久深刻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新征程特定的历史方位凸显精神需求满足的紧迫性,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本特征也内在要求了精神动力的蓬勃发展,新时代青年物质生活保障有力、思想活跃程度高、信息来源途径多样的普遍特点也呼唤着精神动力的引导支撑.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激发青年一代的精神动力,应当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使青年自觉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让青年在火热的实践中磨砺自身的意志品质,从而激发出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青年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

    新时代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演进、内在意蕴及时代观照

    樊洋陈智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发展.从概念史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阶段,形成了"革命求富""建设谋福""改革致富""全面共富"的话语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表达,建构了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于共同富裕话语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话语逻辑、主体逻辑有助于深化共同富裕的逻辑证成.在把握共同富裕话语与小康话语、民族复兴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共通性、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中国话语表达.

    共同富裕话语新时代历史演进时代观照

    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把道理"讲活"

    田鹏颖崔菁颖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思政课道理讲活关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活道理不是花样翻新、哗众取宠,而是彰显思政课教学规律、蕴含深刻透彻学理的教学新境界.讲活思政课的真髓就在于"讲内容的形式"与"有形式的内容"的相互补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相互检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转化.透过对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梯度递进的把握,发现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前提是讲准,基础是讲深,关键是讲透.实现"讲活"的飞跃需要我们以辩证思维系统谋划,遵循规律、掌握主动,从而真正以党的全面领导为重点汇聚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强大合力,以"经师"与"人师"相统一为关键破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以"八个相统一"为遵循打通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堵点,以智能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契机抢抓数字化发展大势.

    高校思政课讲活讲准讲深讲透

    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的困境与突破

    高静毅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形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内生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显现于社会公众与高校思政课的互动之中.由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囿于"科学的规定判断"之迷思,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性易引起课程形象的"马赫带"效应,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存问题消解了公众的评判理性,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要处理好政治实践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主流价值观教育和自主生成的关系、课程建设内生动力和外驱动力的关系,增强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的认知认同.

    高校思政课形象困境突破

    "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四维向度

    郑卫丽段梦伟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建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是应时代变局、高校使命、"大思政"工作格局变化调整的现实之需.要以"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等新思维,不断突出和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社会表达功能、时代刻画功能、对对象的实践研究功能,实现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形式等的系统建构.

    "大思政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

    恩格斯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文本的思考

    刘少锋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而作,是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文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运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先河.文章强调,调查研究要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了解实情;要选择适合的调查研究类型、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主张对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思想恩格斯中国共产党

    算法技术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赜

    邢国忠屈靓雅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正逐渐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一环,研究算法技术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深远影响.将算法技术赋能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准确度,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智能度.但由于智能算法本身的不确定性、资本逻辑与技术的耦合、信息内容的脱域传播等因素,也容易在技术、内容、场域三个不同维度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和冲击.为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危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不断完善算法技术法治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反制技术"的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算法技术有效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算法技术算法技术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当代青年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研究

    吴云志孙扬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并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角逐交锋的主战场,深刻影响和塑造着青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受网络空间泛娱乐化、碎片化和圈层化的影响,青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存在着价值共识被遮蔽、话语阐释被削弱和认同渠道被窄化的显在困境.基于化解网络空间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视角来考量,应从把握青年群体的鲜明特征入手,在供给优质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和治理网络空间等方面协同发力,从而强化当代青年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网络空间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后真相"网络传播视域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探赜

    邢海晶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流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有效传播转化为大众的自觉认同,才能发挥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然而,伴随"后真相"的到来,网络媒介为大众传播铺垫了全新的现实情境,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其中则面临着认同逻辑失效、认同主体基础弥散、认同安全感缺失、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等诸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而在培育大众开放理性思维中铸牢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基础,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中转变其传播范式,在网络传播场域秩序治理中重塑大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信心,就成为"后真相"网络传播视域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破题之处.

    "后真相"网络传播意识形态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研究:缘起、议题与展望

    游志纯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研究缘起于理论、实践、认识和时代的四重需要,是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兴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是一种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基础上的高级认知形态,包括学科理论建设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体现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决定着学科优化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四个核心议题:概念内涵阐释、表现样态解析、学科优化路径和理论价值意义.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研究可以从思维结构的微观解析、思维运用的历史考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维培育和运用、思维形态的丰富和发展等方面着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地展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