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审思

    刁敏靳玉军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构成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并以其独特优势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能量.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不仅缘于马克思主义情感观点指导的内在规定,也在于对中国共产党以情育人优良传统的时代赓续,更是基于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实践必然.在考量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多重角色及其相应作用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把握情感赋能在以情感塑造完善思政课教学目标、以情感解释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以情感熏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方面的内涵要义.进而通过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运用多元的情感方式以及构建立体的情感场域,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情感的融合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

    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的层化分解与教学要求

    翟玉华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目标在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规约和指导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为"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一目标相对宏观、抽象,需要有逻辑、有层次地进行分解,才能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实现.使命担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其形成发展以认知为基础、情感为支撑、价值为核心、能力为要件,故可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和能力目标.推动这些目标在教学中落地落实,需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明确课程目标的"红线"地位为前提,以科学设定各科目教学目标为基础,以根据教材内容落实教学目标为关键,以推动教与学两种目标的关联互促为保障,从教学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入手,着力体现和实现教学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孝文化专题设计的理与路

    杨志刚陈三营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文化专题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专题之一.孝文化专题设计的"理"是孝文化认知哲学范畴,是关于孝文化的理论阐释与理性思辨.孝文化专题设计的"路"是孝文化实践哲学范畴,是孝文化专题教学程序与实践应用.明晰孝文化专题设计的理与路,才能进一步夯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理基础,才能进一步了解孝的独特文化表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体系,才能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关于孝的理论难点和实践热点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专题教学效果.孝文化专题设计的理与路关键在于厘清传统孝文化古今之变及其内容、方法和价值的新时代转化,从而彰显孝文化专题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孝文化专题设计理与路

    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逻辑理路、风险隐忧及其优化路径

    帅建强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已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一个逻辑完备的结构体系,逻辑起点在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数据化的双向发展交汇所至,逻辑展开在于大数据嵌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更新、结构优化和边界拓展.逻辑终点在于透过大数据赋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和人的现代化.然而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在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过程中产生了悬置与错位,表现为从治理理念看,数据思维代替育人思维导致治理意义丧失;从治理主体看,大数据嵌入越界导致治理主体权威丧失;从治理实践来看,技术逻辑僭越人本逻辑导致教育客体遮蔽;从治理效能看,数据评价代替质性评价引发治理认同危机等方面困境.因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价值引领、主体澄明、制度规制、评价革新等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推动大数据的嵌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困境逻辑理路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基于全国24所高校的调查研究

    邱海锋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大学生政治引领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通过对全国 24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校中党对大学生政治引领的总体状况优良,但少部分高校也存在政治引领工作内容雷同、方法相近、特色不明显,以及吸引力缺乏、机制体制有待健全、实际效度尚需提升等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党开展政治引领工作的认知有显著差异,而性别、年级、专业对部分问题的回答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建议扎实培育新时代教师,强化政治引领主体的队伍建设;立足大学生政治素养需求,做好政治引领供给;改善网络信息环境,发挥数智网络新媒体的引领作用;提升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锻炼大学生的政治本领.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引领大学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解维度与实践旨趣

    张丽娟乔秀丽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接续奋斗过程中对其自身"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本质问题的追问与考量,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从"赶考"的话语出场逻辑而言,需从理论之基、文化基因、实践经验等多重维度深刻探析其出场缘由;从政治话语的理解向度而言,需从"考什么?""谁来考?""谁来评?"等多重面向中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从价值诉求的维度来看,需从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深刻洞悉其实践旨趣.

    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初心与使命自我革命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历史借鉴——以《中国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ABC"专栏为中心的考察

    赵成林郭忠宝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新时代全党抓好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安排.《中国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ABC"专栏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守舆论阵地以引领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加强理论武装青年的时代缩影.该专栏通过分析与运用青年话语吸引青年,阐释主体运用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面向青年阐释时代议题,阐释过程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在理论武装青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需要站稳人民的立场、培养理论型人才以及定期打造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特色专栏,这是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发掘的可行路径.

    《中国青年》专栏设置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历史借鉴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向度

    尹昱珺马秋丽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质、中华文化的民族根脉、中国实际的实践活力.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萌蘖而生,内蕴着"文明蒙尘"向"文明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理论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相互成就中拔节孕穗,表现为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从价值向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超越了中国古代文明观、西方霸权主义文明观、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观,在"返本开新"的意义上不断引领和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文明复兴文化自信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杨悦胡映兰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注重家风、培育什么样的家风、怎样推进家风建设等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其主要表现为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深入人心,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亮点纷呈,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加速推进,家风建设法规制度日臻完善.与此同时,新时代家风建设也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包括坚持家国一体的正确方向、拓展返本开新的传承路径、遵循成风化俗的一般规律、构建广泛参与的培育格局.

    家风建设主要成就基本经验文化传承

    推荐算法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的辩证省思

    徐岩米华全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推荐算法正重塑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主体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话语内容精准识别和精准匹配、话语传播载体创新和模式更新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在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作用下,推荐算法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亦有其限度,主要表现为"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同质化、算法"黑箱""数字霸权"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主导权、"流量至上""信息碎片"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威性.为此,应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环境三个维度着手,整体强化智能素养、优化议题设置和构建立体平台,牢牢掌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

    算法推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