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探究

    王亦然涂志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待文化发展,不仅是认识文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审视文化整体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紧密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因而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中,既要从整体上把"两个结合"融入到文化工作中,又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体悟文化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大文化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

    侯茂林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从内涵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战略地位论、总体布局论、基本遵循论等多重论域,科学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根本问题.从特质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创新品格、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开放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也充分展现其理论形象.从价值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放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的动态与评析——基于WOS核心合集的可视化分析

    谢昊举张富豪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具有相当关注度,具备成果产出、作者群体、期刊平台等基本要素支撑;研究内容聚焦"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分别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筑牢道路根基、何以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向、何以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研究方法出现注重"小问题、多学科、重实践"趋向的局部转圜,但在研究价值立场上,"西方中心论"疴症影响深远.未来研究应遵循"破局—立语—传意"原则,在解构海外学界话语霸权与专制叙事的基础上,完善外宣话语体系与传播平台,运用共情传播方式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与辐射力.

    海外中国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图谱文献计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导数字文明发展的逻辑思考

    赵天舒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从现实逻辑看,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文明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引导数字文明建设是新时代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然选择.第二,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亟需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解数字社会危机.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在要求驾驭数字资本、扬弃"数字异化",引导数字文明向善发展.其价值逻辑主要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诉求与推动构建世界"数字化发展"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为此,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贯穿数字化发展全过程,以各国文明交流互惠为基点深化国际数字合作,在净化数字生态中助力全球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明数字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根本一致性与具体差异性

    骆良虎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都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但是,国外学界部分学者长久以来未能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价值,并对恩格斯和马克思二者思想上的关系存在严重误读.基于此,文章以马、恩经典著作文本为主要线索,探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观的根本一致性和具体差异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是建立在对国家神话祛魅的基础之上,对黑格尔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国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恩格斯和马克思国家观在国家起源、性质、职能、形态等方面存在思想上的接榫,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分工差异、实践发展等原因,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国家观上也存在细微分殊.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评价恩格斯和马克思国家观乃至学术思想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恩关系

    互构视角下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协调整合机制研究

    温惠淇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应然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回应.协调整合是增强思政课社会属性的关键机制,历经了"引社会入思政"的嵌入逻辑以及"引思政入社会"的同构逻辑,但仍旧存在问题与挑战,亟待在新视角下进行完善与升级.互构逻辑以共时性互释为重要概念,对协调整合这一关键机制的再审视提供新视角,揭示其中更为复杂的作用机理、更为多样的实践形态以及更为深刻的范式转型,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的社会参与理念从形式走向实质.深入推动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三课联动助推价值协调、以主体协作打破行业壁垒、以要素重组强化社会共识,进而实现协同效应、跨界效应与扩展效应.

    "大思政课"社会互构论互构谐变范式整合社会共识

    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研究

    李文娟刘玺哲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面向社会空间建构的思政课形态,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以形成"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在于广泛的社会参与,社会参与的关键枢纽在于强劲的动力激发.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动力为内生动力,是由引领性动力、转化性动力以及促发性动力共同构成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是推动"大思政课""建全、走实、向活"的前提条件,有赖于贯穿全过程的产生增强机制、激活凝聚机制、调动协调机制、检验反馈机制予以保障,有助于为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汇聚建设合力,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大思政课"全社会动力激发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审视与破解

    王启帆刘雨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审视与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呈现出信息真伪的"灰色裂缝"、"技术霸权"的主导传播以及"技术应用"的外部张力的主要样态.究其诱因而言,主要通过"技术利维坦""算法歧视"以及"资本僭越"产生.为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应当进行纠偏价值理性、瓦解"技术利维坦"支配,推进算法向善,脱离"算法歧视"误区,完善制度保障:,防范资本无序扩张.

    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

    教育强国视域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

    周佼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核心,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重点,提高高校干部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关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的.在抓手方面,要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管好用好各类课堂,严格审核把关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载体,加强校园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在方法路径上,要建立人人参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共建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单位各负其责、师生全员参与、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注重采取适应时代需要、学校特征和青年特点的方式方法.

    教育强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反思及再出发

    孙其昂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 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但总体处在进入和展开的研究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有自觉意识、成果丰富、形成研究领域、培养了学者队伍、形成研究传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扎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待推进到理论自觉新阶段,认识和把握时代任务,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结构位置和意义.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议题及意义再认识、再出发,力求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内核,争取再突破,开展体系研究,探索有组织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磨炼中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反思时代任务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