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课研究
思想政治课研究

双月刊

思想政治课研究/Journal Sixiang Zhengzhike Yanjiu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王永章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又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在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具有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推动文化理论守正创新是根本途径,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权是灵魂核心,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是价值立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胸怀天下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是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了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深化了文化发展规律性认识,以"新使命"与"新境界"为主题主线建构了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者同步发展的话语叙事.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原创性贡献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陈铿忻平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需要.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其必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改革发展是一条历史成功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的承接递进和深入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出场语境、内涵布展及实践要求

    尹铁燕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及实践要求,对于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形象建设的思想观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理论语境.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阶段的政党形象建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历史语境.新时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时代语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可以从基本内涵、辩证法意蕴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内涵布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的实践要求包括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科学民主的执政方式,锻造善于学习的执政本领.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执政为民政党形象

    中共党史党建学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刘宏伟段治文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析中共党史党建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支撑是一项关乎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中共党史党建学在高校思政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在历史维度体现为注重党史学习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在现实维度聚合中共党史与党建这两个学科的学理底蕴,为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以中共党史党建学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在于加深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自觉,为此应遵循科学方法和原则,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党史观、建构以教学为导向的科研体系以及加强党史资源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

    中共党史党建学高校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

    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内在依据、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周克书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势、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历史自信,又符合人们历史认知"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还遵从了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的一般规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对于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全党的干事创业精神,确保党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需要在学习机制方面坚持内在激励与外在保障相结合、在学习策略方面坚持全面了解与重点学习相结合、在学习方式方面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相结合.

    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纪律建设

    李露萍和云菲斯阳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便于完整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纪律建设实践,笔者将党中央在上海及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这一阶段划为纪律建设的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结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和革命路线的调整,初步搭建起了纪律建设的四梁八柱,进行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等监督执纪的实践,为党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纪律严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党的建设

    列宁《怎么办?》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

    陈璇金瑶梅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之作.书中强调以科学系统化的"灌输"理论为主导,将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书中强调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主体,不断提升工农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书中强调建立一支以职业化高素质为方向的组织队伍,扮演好"理论家"、"鼓动员"、"组织员"、"宣传员"等多重角色,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队伍建设.深入探究和学习书中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下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列宁组织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的社会形态"属性探赜——基于马克思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理论的视角

    张士引邵长鹏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理论视域中,"经济的社会形态"是指因物质产品短缺,人们被迫从事谋生活动,人的全部生活被分裂为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且都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的文明时期;"人的社会形态"则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已从短缺转向丰裕,人的全部生活需要能够得到全面满足,人们追求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文明阶段.从"经济的社会形态"向"人的社会形态"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伴随"五个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全面小康"向"全面发展"的跨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使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了新高度,这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超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范围,展现出"人的社会形态"的属性.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的社会形态"属性,对于确保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正确方向,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人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文明转型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数据思维培育研究

    薛念文邓婉莹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数据思维是基于大学生自身虚拟本性和数字化生存实践而生成的,是与大学生对数据认知、情感、应用紧密相关的理性思维能力.数智时代下,大学生数据思维培育与网络强国建设呈现目标一致性、内容相通性、效果互促性.基于此,我们应将大学生数据思维培育置于网络强国语境中,以网络强国战略的人民性内在逻辑为遵循,在大学生的数据认知、战略认同、思维践行等三个方面下功夫,通过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场域塑造、教育机制构建,立体化提升大学生数据思维培育效度.

    网络强国大学生数据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四十年经验总结与启示

    汪禹辰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40 年历史中,对学科建设经验的总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经验研究起步期、经验研究的发轫期、经验研究的深化期.学科经验不单是学科成立后的建设发展经验总结,而是具有整体性、历史性的经验总结与科学认识.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其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发展理念的历史传承;是在实践与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学科规律性的认识;是学科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正反面经验转换形成的科学认识.学界对学科经验是以大历史观视野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曲折中吸取教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未来提供了整体性的分析理路.总结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科扩充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效益与产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经验的总结具体可以归纳五个层面:学科发展方向层面、学科学术研究层面、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层面、学科队伍建设层面以及学科社会服务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