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郭学鹏

半月刊

2095-428X

syqk@xxmu.edu.cn

0373-3029144,3831456

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20年来,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法规及条例,执行出版编辑规范,始终坚持突出实用为主,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报道儿科领域新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务为办刊宗旨。2005年本刊的总被引频次1417,在18种妇、儿科医学类期刊中列第4位,在160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列第79位;影响因子0.659,在18种妇、儿科医学类期刊中列第6位,在160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列第221位;即年指标0.155,在8种儿科学类期刊中仅次于《中华儿科杂志》,位居第2位,其他学术期刊指标均较去年明显提高。目前已连续四次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3年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005年又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期刊。我刊已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Quick全文资料管理系统(FTM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分册》等多种权威性数据库与文摘期刊作为固定收录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被动凝集法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佳抗体滴度的探讨及临床价值评估

    王良玉蔚然朱宏斌史大伟...
    927-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被动凝集法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诊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最佳抗体滴度,评估采用不同抗体滴度作为诊断标准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及2019年11月包头市儿童医院儿科诊断为MP感染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血清样本88对。以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的4倍变化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时,采用不同抗体滴度作为阳性判定标准时,其诊断M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血清抗体滴度作为诊断界值。结果 1。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1∶40作为阳性判定标准时,其敏感度72。9%,ROC曲线下面积0。817,特异度87。5%,易造成过度诊断。采用1∶160作为阳性判定标准时,其特异度较高(97。5%),ROC曲线下面积0。775,敏感度较低(52。1%),易漏诊。采用≥1∶80作为阳性判定标准,敏感度60。4%,特异度较高(97。5%),ROC曲线下面积0。823,综合情况较上述两标准更合适。2。病程≥5 d采血,72。5%的患儿已产生抗体,且60。0%的患儿抗体滴度≥1∶80。结论 1。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感染时,推荐抗体滴度≥1∶80作为诊断标准。但临床工作中,确诊或排除MP感染仍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2。病程5~7 d是较为合适的采血时间。如临床怀疑MP感染,抗体滴度1∶40也有提示意义,可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诊断协诊或间隔较短时间复测。

    肺炎支原体被动凝集法最佳诊断界值

    腹内压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呼吸功能的关系及预后预测价值研究

    刘灵芝张群群王琪崔利丹...
    93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内压(IAP)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呼吸功能的关系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以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92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监测患儿IAP和呼吸功能相关指标,IAP≥12 mmHg(1 mmHg=0。133 kPa)者为研究组,IAP<12 mmHg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呼吸功能相关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AP与呼吸功能指标的关系。根据患儿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2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AP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动脉氧分压(PaO2)[(80。15±8。23)mmHg比(85。74±8。42)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1。32±2。13)%比(97。05±2。47)%]、氧合指数(PaO2/FiO2)[(198。29±20。25)mmHg 比(234。84±25。24)mmHg]均低于对照组,呼吸频率(RR)[(56。23±2。16)次/min 比(50。41±2。24)次/min]、二氧化碳分压(PaCO2)[(36。48±3。72)mmHg 比(33。29±3。46)mmHg]、吸入氧浓度(FiO2)[(40。42±4。25)%比(36。51±3。72)%]、平均动脉压(MAP)[(55。98±5。69)mmHg 比(52。79±5。43)mmHg]、呼气末正压(PEEP)[(5。03±0。52)cmH2O 比(4。52±0。47)cmH2O,1 cmH2O=0。098 kP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儿IAP为(14。25±1。83)mmHg,对照组为(10。38±1。14)mmHg,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IAP 与 PaO2、SaO2、PaO2/FiO2 均呈负相关(r=-0。615、-0。587、-0。647,均P<0。05);IAP 与 RR、PaCO2、FiO2、MAP、PEEP 均呈正相关(r=0。618、0。634、0。579、0。578、0。593,均 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 IAP[(14。76±1。58)mmHg 比(10。75±1。19)mmHg]、PaCO2[(39。95±4。21)mmHg 比(35。37±3。64)mmHg]、FiO2[(50。29±5。12)%比(45。38±4。47)%]、丙氨酸转氨酶[(42。08±4。15)U/L 比(39。87±4。06)U/L]、总胆红素[(17。92±1。87)μmol/L 比(17。09±1。75)μmol/L]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aO2[(65。42±7。86)mmHg 比(76。42±7。51)mmHg]、SaO2[(90。65±9。26)%比(96。21±2。19)%]、PaO2/FiO2[(130。09±15。15)mmHg 比(168。40±20。17)mmHg]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P、PaO2、PaCO2、SaO2均是影响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IAP预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为14。55 mmHg,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度为88。10%,特异度为76。00%。结论 IAP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呼吸功能具有一定关系,并对患儿预后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重症肺炎机械通气腹内压呼吸功能预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郑重声明

    935页

    ARF1基因突变致不伴脑室周围结节的癫痫2例并文献复习

    张伟然孙娜王淑刚刘柳...
    936-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ARF1基因突变导致不伴脑室周围结节的癫痫发作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2例患儿均表现为癫痫发作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其中1例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对其进行测序,证实2例患儿均携带ARF1基因错义突变(c。55C>A,p。R19S)。二者头颅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对国外3篇文献报道的5例ARF1基因突变病例汇总分析显示,ARF1变异的患者通常表现为癫痫发作、发育迟缓、肌张力减退、智力障碍和运动刻板等,磁共振成像显示脑室周围结节性异位、胼胝体发育不良、皮质下白质异常及髓鞘形成迟缓等。本研究首次发现ARF1相关疾病可无明显的脑结构畸形,表明其神经影像学表现存在不一致性,为该基因增加了有价值的表型信息。影像学表现的差异可能是遗传背景或ARF1相互作用蛋白变异的结果,也可能是蛋白活性调控机制改变的结果。

    ARF1基因脑室周围结节性异位全外显子测序

    NPC1突变致以弥漫肺间质改变为首发表现的尼曼匹克病C型1例

    郭思远刘军贺建新徐保平...
    940-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2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尼曼匹克病C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28 d,主因"间断发热、咳喘8个月,发现肝脾大20 d"入院。患儿以咳嗽、咳痰、喘息起病,随后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发育落后,1岁出现肝脾大,双肺弥漫间质改变。3岁出现明显的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和痴笑猝倒发作,随后出现构音及吞咽困难等表现。骨髓细胞学找到泡沫细胞,查鞘磷脂酶、葡糖脑苷酯酶均正常,除外尼曼匹克病A/B型及戈谢病,基因检测发现NPC1基因2个致病性突变,确诊尼曼匹克病C型。患儿3岁开始应用麦格司他治疗,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及痴笑猝倒曾一度改善,但此后神经系统症状再次加重,并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亦逐渐加重,于4岁11个月死亡。

    尼曼匹克病胆固醇转运障碍间质性肺疾病麦格司他

    关于《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免收审稿费的通知

    942页

    L-瓜氨酸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潜在价值

    杨星月钟隽镌许芳叶秀桢...
    94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急危重症,以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病死率较高。公认的治疗方法除呼吸机支持有效通气外,还需要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如吸入一氧化氮、西地那非等,各有其优势。近年来,L-瓜氨酸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在PPHN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旨在探讨L-瓜氨酸治疗PPHN方面的可能潜力,从治疗机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婴儿,新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L-瓜氨酸治疗

    基于心肌能量代谢干预的心力衰竭治疗策略优化的研究进展

    赵利娟唐娇黄璞珏邓雪...
    946-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心力衰竭(HF)的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取得了诸多进展,但HF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长期预后差,亟须开发新的治疗途径和干预靶点,探索新的药物和方法来进一步改善预后。心肌能量代谢的特征性转换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且与衰竭心脏中的心肌能量缺乏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心肌细胞葡萄糖与脂肪酸的利用度失衡,心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向糖酵解的代谢转换,糖酵解和葡萄糖氧化途径之间解偶联,以及胎儿基因程序再表达等在心肌功能障碍和HF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优化心肌能量底物代谢,增强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提高心肌线粒体产能效率,从而改善心脏做功,将是降低HF严重程度的潜在治疗方法。现就HF过程中的心肌能量代谢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讨以心肌能量代谢调控为基础的HF治疗策略优化的研究方向。

    心力衰竭能量代谢线粒体靶向策略优化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对病例报告、综述类文章的补充要求

    950页

    人乳寡糖对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和稳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杨心怡董佳敏莫锦灵蒋敬庭...
    951-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群对于其免疫系统耐受性及反应性的建立和发育,以及远期健康至关重要。母乳作为6个月之内婴儿的唯一推荐营养来源,具备其生长发育、健康促进所需的全部营养和功能成分。人乳寡糖(HMOs)作为人类乳汁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乳的特征性功能类成分,其天然靶向性能够确保以完整形式到达结直肠,并在婴儿肠道菌群成熟、消化系统发育及免疫系统功能维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新生儿消化和免疫系统提供了天然保护。本文旨在综述HMOs对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和稳态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HMOs通过"肠道菌群-免疫轴"调控肠道菌群、影响系统免疫反应的机制展开重点论述。

    母乳寡糖婴幼儿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